《道德經》裡:“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應作可解?

養生男人699


死而不亡者壽

網上的解釋是這樣的:

死而不亡者壽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指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大貢獻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認為他們雖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心中,被人懷念千秋萬世,所以是長壽的。傅山《家訓》:“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嶽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1]

中文名

死而不亡者壽

原文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出自

《老子》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①。知足者富,強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壽。[1]

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1]

註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1]

引語

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1]

評析(網上的,不是我的,我不同意這些)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1]

[1] 老子·第十三章全文_原文|翻譯_古詩文網.古詩文網 [引用日期2014-06-17]

以上是網上資料,可以說全部❌

我表示完全不同意👎下面是我的解釋,不要錯過,你讀了很久的道德經,也許理解錯了

死,按照現在的解釋很簡單,大家知道。然而,看看與老子同時代的墨子中意思……主管,主,如果結合老子原文,這個意思更符合上下關係,前面是自強,自知,這個應該是一致的,意思就是自主。

(3) 主,主管 [chief;in charge of]

一愛相若,其類在死也。——《墨子》

死,在古代不是褒義,帶有貶義,古代的小人、地位低、夭折,才能說是,死,看下面的解釋吧

。《禮·曲禮》庶人曰死。《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亡的意思呢?在這裡也不是死亡。本意就是消失,而是丟失,喪失,與主管相對……看下面對亡的解釋:

6) 丟失;喪失 [lose]

亡趙自危。——《戰國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與人而與人,謂之亡。——《穀梁傳·定公八年》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漢· 賈誼《過秦論》

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大道以多歧亡羊。——馬中錫《中山狼傳》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戰國策·齊策》

諸侯之所亡。——宋· 蘇洵《六國論》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軀(喪身);亡闕(亡缺。喪失殘缺);亡缺(散失殘缺);亡家犬(喪家犬);亡書(散失的書籍)

(8) 滅亡 [subjugate]

國恆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則。——《韓非子·說難》

彼固亡國之形也。——《韓非子·初見秦》

秦飢而宛亡。——《戰國策·西周策》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蘇洵《六國論》

亡無日矣。——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坐而待亡。

(9) 又如:興亡(興盛和滅亡);亡破(國破家亡);亡君(亡國之君);亡絕(國家敗亡,宗廟絕祀);亡徵(滅亡的徵兆)

(10) 外出;出門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11) 沉迷於宴飲 [indulge in drink]

樂酒無厭謂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維其亡?——《詩·邶風·綠衣》

聖人之法死亡親,為天下也。厚親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於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淮南子》

所以,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連起來就是:可以內心做主而不散亂、不喪失本心的人,就會長壽。

不要忘了,道德經是一部道家的修煉手冊,不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所主張的,要留下所謂名聲和精神的,是儒者思想,用儒家思想解釋道家,逗你玩吧?


Honeynight


【答案:有入世的解釋,也有出世的解釋,各取所需罷了】

為什麼老子的《道德經》,有入世的解釋,同樣還有出世的解釋呢?

原因有二。第一,老子在某種程度上,是強調入世的。尤其是在其德經中,更加強調入世的這一說法。第二,老子的《道德經》,嚴格來說,是《易經》的入世應用學,因此,也包括了《易經》出世的本源。

入世的解釋:

當一個人始終堅守人道不放棄,這樣才能持久;而留給世人正能量的精神財富,不會因為身體的消亡而消失。

老子在這裡強調了人道的重要性,同時也間接說明的《道德經》中反覆囉嗦的天道之規律。人道法於天道,人道的一切,均需遵從天道的運行規律。

出世的解釋:

在出世的解釋中,不失其所者久中的所,指的是靈魂暫住之地,心。當一個人堅持心中的心念不放棄,靈魂就會安得其所,同時,時日越久,修心境界就會越高。這就是修心的含義。

死而不亡者壽的含義是,靈魂與心性是一體的,物質的身體雖然消亡了,但是心性是不垢不淨,並且是長存的。

從這裡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無論是《易經》,還是《道德經》,亦或者是《心經》,在心性的闡述上,完全是一致的。

這叫什麼?這叫萬法歸一,這叫條條大路通羅馬。


老祖宗的智慧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這一章,主要論及精神品德的修養,旨在教人自知、自勝、知足、力行、不失其所,達到“死而不亡”的崇高精神境界。

其中,不失其所指人的“本性”、“天性”不離失其所在,即不迷失本性。“所”是代詞,所在,天性存在的地方,即人的心靈深處,是指人的道性。

死而不亡,並非人不會死,而是肉身雖死而道性永存。

大意是:保持自己純樸的本性,使靈魂純淨不迷失的人,可以平安長久;肉體死亡而精神不朽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長壽。

臧克家紀念魯迅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孟德斯鳩曰:活在別人的記憶中,便是延長了生命。說的哦同樣是這個意思。


問道黃老


這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內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什麼叫不失其所?就是能夠把握住今天所擁有的人,老子認為,這樣的人不至於犯大錯誤,才能走得更久遠。實際上,這句話與前面的“知足者富”是一脈想承的,知足的人才能夠珍惜擁有,珍惜擁有就容易堅守底線,也能夠規避更多的風險。

關於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古往今來的理解很多,這裡談一點個人的理解。道家認為,天地輪迴,無往不復,生死如旦暮之變,莫知其所終始,生亦死,死亦生,只是物質形態的變化。死是肉體的消失,亡是精神的殞滅,一個得道之人,其合於大道,大道不亡,故其精神亦不亡,肉體雖然消失,其精神長存,那才是真正永生和長壽。

所以,道家還是強調,一個人不要徒勞於肉體的永生,應該追求精神的永恆。當然,道家所強調的這種永恆與西方的宗教是不一樣的,西方宗教認為,人在現世中洗卻原罪,在天堂會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

而道家所強調的這種精神的永恆,是對後世的影響和價值,以我之高尚來換取後世之高尚,以我之高潔換取後世之高潔,以我之光明來照耀後世前行的方向,這也是中國文化中道不遠人,人人可為聖,人人可成仙的價值導向。宋代張載講,何為聖人?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事實上,這種精神對現實的世界極具教育意義,但是,中國人今天已經成為特別現實的人,只管今生,不管來世,只管眼前,不管長遠。或許人真的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或許人真有靈魂,因為看不到靈魂,我們就拋棄了靈魂,成為了實實在在的物質的奴隸,這或許也是一種另類的可悲吧!


京西劍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解釋

這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直譯解釋就是:“一個人不把精神的住所弄丟了,才能長久,有信仰,精神才有依託,一直到死從來都沒有把精神的家園弄丟了,那麼這個人就能長壽。"

老子《道德經》死而不亡者壽,透露的是一個“死而不亡”的秘密:肉體雖死,真我永存。這裡的真我不是長生論,而是一種激勵人加強精神修養的正能量。

“死而不亡”並非說人可以長生,而是說對於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大貢獻或者品德高尚的人,雖然肉體死了,但精神不亡,千古流芳,所以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意義上的長壽,乃至永生。

老子《道德經》中“死而不亡者壽”的觀點,與古代文學家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說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以及臧克家先生在紀念魯迅逝世所寫的詩歌《有的人》裡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肉體的活,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著,就會如行屍走肉、尸位素餐這種活法。真正意義的活是即使死了,他的精神也能夠影響許多人。

正如在傳統民間信仰裡,只有關羽是超越儒釋道三教的,因為關羽身上的“義”字就是一個公共認可的道德概念。因為關公是“忠、義、信、智、仁、勇”的化身,關公的精神不朽,千古流芳,才贏得後世的敬仰。這種精神就是長壽,就是一種超越了生死、肉體乃至靈魂的長壽。





智軍天地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這一章的全文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語句精煉,結構嚴整,滿滿是駢文的韻味,在這一章非常彰顯出來。四組對舉句,仿若一首律詩。先不說他揭示了天地自然的大道理,單單這文筆就已經是美不勝收了。

因為最後這一句,也就是網友提問的這一句,談到了生死。所以談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宗教內容了。所以想要比較好地解讀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文化胸懷應該是能夠包容哲學、宗教、神學、處世、修養等等各個方方面面。對於一些對宗教不認可和持科學主義、無神論態度的朋友,以及一些認為道教不是道家,甚至認為道教和道家無關的朋友,也就先建議毋須繼續看下去了。

道教是秉承道家學說的宗教,道家學說是持唯物主義的哲學觀的。道教和道家的區別是引入了“通靈”的修道方法並進而建立起了神學系統。雖然他這個通靈不同於一般巫術的通靈,他的神系也和一般通靈法的神靈不同。但是這已經使道教陷入爭議和神秘、甚至靈異的境地之中。然而這句經文談到生死是需要從道教的生死觀來解讀的。

《道德經》是從揭示天地自然的道理而延伸到人的處世、修養的。給人的啟示就是要明道,道既明再則修正己之妄作使之合道。所以人的處世修養要順應天道,要“不失其所”,不能違背天人相應的規律。

這一章前面幾個對舉句不難解讀,強調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後面這句“不失其所者久”和前面幾句有些點不同,他是泛義,是總概括,不是說具體的一種事例了。是說人生所有方方面面的行為、修養都要經得住天道的核評。過得了關的就是有德之人了,長期做有德的人就是積德,也就是道家修養的“以德載道”。這樣就有可能“得道”,得道就能“久”,因為道是“天長地久”的。

那麼後面“死而不亡者壽”也是和前半句對舉的。但是這一句是需要從宗教層面解讀的問題了。

人的一生一世的軌跡可以用生和死兩段弧連接成一個圓來表示。圓像個輪,所以一生一世就是一個輪迴,回是一回二回的回的意思。人的一世包括生和死兩段過程,但這兩段過程都沒有“亡”。那麼,死和亡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說亡魂喪膽,不說死魂喪膽。就是說人的魂魄的死才是亡。人的生理生命的停止不能稱為亡,只能算做人死了。

道家認為,人的生命是由陰陽交泰化生出來的,如果陰和陽分開,生命就會停止。但那只是生命停止了,陰和陽還是那個陰和陽。只是存在狀態改變了。這也就是死而不亡的那個東西。所以死而不亡說的是物質的存在,雖然不一定是肉體存在,但卻不是所謂的精神不滅。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死而不亡”呢,就是上句的“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去道。所以道家修煉得道有兩個情形,一個是陰陽不離,肉體不一定存在,但生命存在;一個是陰陽相離,肉體生命死了。但是靈魂層面的生命改變了存在狀態,“精”和“神”不亡。但如果是不能做到“不失其所”或者是平常沒有修道的人,那麼就是人死萬事空,一了百了啦。

一點淺見,舛誤之處尚望各位師友不吝指正。


小橋流水


這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最後的句子。所謂"不失其所”,一般講就是:生,要生得其所,死,也要死得其所。比如:魚要想生活,就必須得呆在水裡,如果離開了水,那就死到臨頭了,這叫生得其所;人也一樣的道理,無論是生活、學習、工作都要適合於自身的條件,要活的有意義。人總有一死,忽重於泰山,忽輕如鴻毛,所以要死得其所。只有死得其所,才能夠精神不朽,萬古流芳,這就是我對“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理解。


飛龍在天231272723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目前,有多種解釋。

最常見的是說,人需要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和底線,即使身死他的精神也是永存的。其實,歷史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許多有美好品德的人,比如,堯,舜,禹,佛陀,老子,孔子等,雖然幾千年過去了,還是有人願意去繼承他們的衣缽。同時,一些君王,行暴政於一時,殺伐強奪,在那個時代人人惶恐,但他一死,也是過往雲煙。

第二種解釋是說,人的靈魂的居所就是身體,而身體不失則靈魂永駐。同時,死的意思是靈魂離開身體,而亡的意思是逃走的意思。所以有,即使靈魂暫時離開身體,但沒有失去控制,還是可以迴歸。達到這樣的能力,就可以長壽。就像孫悟空,靈魂被牛頭馬面拉入陰間,但他仍然靈臺清醒,武藝高強,大鬧閻王殿,後靈魂又迴歸身體。之後,即使在白日,也多次靈魂出竅,去做了許多事情,去了十萬八千里之外,而在豬八戒看來時間極短,說師兄身體根本就在原地何以至萬里,是吹牛吧。這種術,也被稱為陽神。雖是神話傳說,但靈魂的科學研究也一直在進行,或在未來能夠解密。

第三種,一些行房中術的術士說,交而不洩,為死而不亡者。確實,腎精珍貴,全身氣血的源頭。如果長期保持處子之身,不漏元精,則身強力壯,壽命綿長。就像張三丰,傳說他練童子功,活了三百多歲。唐僧,西遊說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洩,那些妖精都想吃他的肉得長生。但,即使這樣,遠離淫即可,未必要去交而不洩。當然,有人說,神話中,黃帝御女九千而登天。如果,只是禁房事,精氣容易被深藏。就像幼兒,不懂男女之事,精氣藏在體內,待發育的時候才提出來用。如果是成人,藏而不用,則易血脈不通。行房事,是為了激發提取精氣,而行諸脈,但又不洩下,則元陽不漏,只是在體內運轉。就有說順則凡,逆則仙。密宗當中也有金剛和明妃,行雙修之術。但我認為,此術不是一般人能練習的,必須有很多限制和法門,一旦稍有偏差,則謬之千里,成為行淫亂之禍根。

我個人覺得,無論做何解釋,人當清新恬靜,穩固自己的德行。就像這句話的前面兩句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批評別人是最容易的事,但那沒有達到知的境界,當你真正瞭解其它人,知道他們為何行事的原因,而能平靜的理出頭緒,你就有了智慧。最難的事,是瞭解自己,當你真正瞭解自己就可以致良知,就能打開新的世界。英雄是比別人都強的人,很多人會敬佩歌頌。但如果一個人能制服自己的慾望,他才能變得真正的強大,比英雄還強大。知足的人永遠感覺富足,因為他們沒覺得物質上有缺乏。強行者有志,一個不知足的人,是要在他的道德上,自強不息每日精進,此是為有志。




離火天臨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應做何解?

解釋這幾個字,我首先從一副對聯開始,上聯:孔子、孟子、韓非子、皆為子乎?

這個上聯是我今天上午從頭條上看到的,我給出了一個下聯:

孔子、孟子、韓非子、皆為子乎?

之不、而不、上下不、善數不乎?

“之不、而不、上不、下不”這種說法我相信沒有人聽說過。 “善數不”這三個字來源於道德經“善數、不用籌策”,被我改成了“善數不、用籌策”。 那麼道德經中有幾種“不”呢? 有“谷不、神不、鬼不、者不、之不、而不、莫不、上不、下不”還有沒有其它種類,我沒有翻書仔細查、應該還有。 所以我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斷句方式改為“不、失其所,(者不)、久”、“死而不、亡(者不)、壽”。 就是說“對道德經中的(不)字,必須仔細思考,否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解釋起來就會自相矛盾。” 我不知道現在解釋道德經的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怎麼解釋的。 “者”字在2000年前是怎麼解釋的?看照片中的解釋“,照片中的解釋的是“止”字,但是這裡面涉及到了“者”字的解釋。

《漢書-刑法志》裡面有“當斬左足者,籉五百”。 意思是“曾判決砍掉左足的,現改為鞭打500下”,這說明“者”有“改為”或者“改變為”的意思,那麼“者不”的意思就很明顯了,至少證明我不是再胡鬧。 既然“者不”的說法能夠站住腳,那麼“而不”呢? “死而不亡”中的“而不”。

“而”是什麼意思,我昨天還提到過,現在必須重新說。 “而”是“男人的鬍鬚”的意思,不信看照片,準確的說“而”是人體或者動物向下方向長的毛, “之”是人類或者動物向上方向長的毛。 那麼“而不”是什麼意思? “而不”的意思遠比上面的討論更復雜,因為必須討論到“不”是什麼意思,這需要考慮“內不”是什麼意思、也需要考慮“外不”是什麼意思………………。 “外不”和“內不”這不是古代的語言,也不是道德經中的語言,道德經中的語言是“上不”、“下不”。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上不”即“之不”,因為“之”是向上的,“下不”即“而不”,因為“而”是向下的。 “上”即大腦,“下”即身體細胞,“上不”即“外不”,“下不”即“內不”。 “內不”即“內部”,“外不”即“外部”。 至此,幾千年以前的“而”、“之”與現代的語言完全接合。 按照這個意思我們可以自己分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不亡者壽”是什麼意思

“而”是向下長的毛,“之”是向上長的毛,這個“毛”可以理解為“磁場”也可以理解為“引力波”,總之只要理解成長的無窮無盡就行,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的“蛇尾”、也要理解成長的沒有盡頭,,這樣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就和“道德經”聯繫在了一起,這是我在胡亂聯繫嗎? 這種聯繫還遠遠沒有結束,別忘了,道德經中還有一句“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現在知道了吧,道德經中的“天網”和“引力波”是一樣一樣一樣一樣一樣的真實存在的寶物,..............





華民學讀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講: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解釋如下:

能夠全面瞭解別人的人,叫知人者,這種人是聰明有智慧的人。

能夠全面瞭解自己一切缺點的人,就是自知者。這種人是通達道理的明白人。

能夠戰勝別人的人,就是勝人者,不但能用武力戰勝別人,而且能從心理人戰勝別人,故曰有力。

能夠自我克服自己缺點和錯誤,是自勝者,故曰強。

知足之人心無缺失,物慾請淡,不為物慾所惑,故曰富。

強行者,是那些堅持不懈努力之人,這樣的人志向遠大,故曰有志。

沒有離開心性的根本,就可以獲得長久自在,如果心靈得以昇華,即使肉體消亡,他的精神也是永存人間,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

修道之人,凝神調息,定能生慧,能夠知人善惡,故曰知人者智。

修道之人,常返觀內視,抱道守德,慧光出現,故曰明。

修道之人,以道德勝別人,故曰有力。

修道之人,能夠戰勝自已迴歸道德,故曰強。

修道之人,能夠除情去欲,陰精永不外洩,精足神旺,故曰富。

修道之人,能夠強力善行道德,志於修道養生,故曰有志。

修道之人,能節慾養精,不失其先天之氣,故壽命長久。

修道之人,由定生慧,久久陽神出殼,棄掉凡軀,煉成天仙,與天地同其壽,故曰死而不亡者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