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將姜維和王平投降蜀漢後為什麼那麼忠心?

愛旅剪影


三國鼎立時期,天下紛爭,這種社會環境下人才的流動率極高,就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很多軍事將領或者俠士政客,一戰之後就改投它朝,就連一生忠義的關羽也降過曹操。但是,投降可以,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降叛變,例如呂布。有些人投降了地方,卻將敵方當成自己的家國,一生忠誠,他們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姜維和王平。

姜維和王平,兩名投降蜀漢的魏將

姜維和王平在投降蜀漢前,都是魏國末流的軍官。姜維之所以能成為軍官,還是得了父親姜囧的恩蔭,在魏朝拜了箇中郎、參軍,連將軍都不是的小軍官。王平,在降漢前,是魏國一個功曹,管軍中糧草調度的後勤。可以說姜維和王平在降蜀漢前都只是軍中的小角色,對於想要建功立業的軍人來說,他兩或許是鬱悶的。

陰差陽錯,他們都被魏朝放棄,卻在蜀國得到重用。

建興六年,蜀相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天水郡守聽聞蜀漢大軍要來了,而姜維等人在外巡邏,猜忌由此而起,自己撤回冀州。等到姜維回到城門前,進退兩難,只能投降諸葛亮。

姜維劇照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手下老將黃忠計奪定軍山,魏朝大將夏侯淵卒。這時候王平跟著曹操來奪漢中,卻被劉備打敗,王平投降劉備。

王平

姜維和王平投降蜀漢後,都受到了重用。姜維受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死後更是掌大將軍令,繼續堅持北伐。王平投降後,劉備封他作門牙將、裨將軍,後來累功至侯爵。這些都不是在魏朝時所能想到的,受恩亦重,忠心往往就容易被加重。

從此效忠於蜀漢,致死方休

姜維和王平,投降蜀漢的那天起就要效忠蜀漢,直到身死。這是有原因的:

  • 相比於在魏軍裡面的默默無聞,在蜀漢這邊,劉備和諸葛亮給了姜維和王平太高的禮遇榮譽和信任。人心是肉長的,良禽擇木而棲,這對於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更何況接受過儒學思想的姜維和王平。所以他們必定感恩,用生命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
  • 文化使然。雖然說三國時期天下混亂,但是儒家文化發展至那時,已經深深烙在每一個人腦海裡。那麼講求倫理道德的儒家文化不允許一個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自己的主子,姜維和王平已經磐魏而降蜀漢,若不忠誠再投降其他人,會受道德指責。這一點,從呂布身上可以看到,三姓家奴的惡名跟隨他一生。

愛鏟屎的貓


這個可以通過對比二人投漢前後的經歷來找出答案。

1.先說王平,王平開始只是曹操勢力中的一個小官,最初是隨少數民族首領一起歸附的曹操可見並非曹操心腹,自然也不會受到重用。王平在曹操陣營當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出戰,是作為徐晃的副將參加漢中戰役中的漢水之戰,徐晃不聽王平建議,背水紮營,結果敗給了趙雲黃忠,可是徐晃反過頭來讓王平承擔失敗的責任,最後王平被逼無奈,投降了劉備軍,可以說王平的投降是沒有心理負擔的。

王平到了蜀漢後,在街亭之戰中,由於在戰役中提出了正確的建議,並且在撤退時,親自斷後,收容潰兵,降低了損失,得到了諸葛亮的讚賞,得以統帥馬謖的舊部,王平本人平生謹慎,雖不通文墨,但在行軍作戰方面很有心得,深得丞相諸葛亮的信賴,故委以重任。所以王平能夠忠心耿耿的在蜀漢做事,最後做到了鎮北大將軍,安漢侯,並於興勢之戰中在漢中擊敗了曹爽的進犯,維護了蜀漢邊疆的穩定。

2.再說姜維,姜維雖然在曹魏當中官職也不大,但與王平不同的是,他在本郡的名聲甚好,也很受當地太守的信賴,所以收服姜維,諸葛亮是費了一番周折,最後也是大勢所趨,姜維被迫投降,可以說姜維的投降與王平是不同的,他是被迫的,可是投降之後,即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統帥蜀漢精銳之一的虎步軍,在諸葛亮北伐中,姜維一直在諸葛亮的中軍參與戰役謀劃,對蜀漢的歷次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一直是蜀漢軍隊中的重要統帥,後接替費禕主持軍政,做到了大將軍,平襄侯,繼續北伐,成為了蜀漢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以說二人在進入蜀漢陣營中,頗受信任,最終被委以重任,是二人能對蜀漢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三國當中,曹魏立國,靠的是天時,受漢帝禪讓,也靠它在三國當中實力最強。而蜀漢立國,主要靠的是繼承漢室的名義,可以說,興盛了四百年的漢朝在三國初期,還是很受人懷念的,所以諸葛亮能夠以興復漢室的名義六出祁山,姜維更是前後主持了多次北伐,可以說興復漢室,頗得人心,這也是二人對蜀漢忠心耿耿的重要原因。


閃電侯爵


知遇之恩


醉光陰134079911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為了成就自己的霸業到處招賢納士。所以這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人才流動是很頻繁的。這裡面就有魏國大將降了蜀國的,如題主所提到的姜維、王平、夏侯霸等。

確實誠如題主所問,魏將姜維和王平在投降蜀漢後都十分忠心,即使劉備、諸葛亮去世,他們依然為了保衛蜀國安危而忙碌一生。我認為之所以他們兩個對於蜀漢政權能夠做到這樣的忠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認為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雖然蜀漢政權在三國中並不是最強大的,但蜀主劉備卻是個知人善用且心存仁厚之人。另外,在封建社會,人們對於權力的正統性有著執著的追求。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時候,是打著“劉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大旗,在天下人眼中是匡扶漢室的政權,是名正言順的政權。

所以,姜維和王平在投降蜀漢後,認為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歸宿。有地盤、有兵有將,且是名正言順的政權,除了劉備再無其他,所以他們投降蜀漢後十分忠心。


二、蜀漢對他們倆十分信任;

雖然姜維和王平是以前是魏國的將領,但是他們來到蜀漢後,並沒有因為這樣過往的經歷而受到歧視,反而都受到了重用。

姜維,在魏國時僅僅是一名天水郡的參軍,很不起眼。在投降蜀漢後,他的軍事才能得到諸葛亮賞識,在諸葛亮去世後成為了率領蜀漢大軍繼續北伐事業的繼承人。所以到了蜀漢後,他從一名參軍做到了蜀軍的三軍統帥,最後官拜“大將軍”。這樣看來姜維深受蜀漢政權的信任,所以他十分忠心。

王平,在投降蜀漢前,也只是一名校尉,在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時兵敗投降了蜀漢。此後,他也是深受蜀漢政權信任,多次升遷,最後做到了“鎮北大將軍”,掌管漢中。所以他也十分感激蜀漢政權對他的信任,對於蜀漢十分忠心。

所以,可以看出,在投降蜀漢後,姜維和王平的人生都走上了順坡路,蜀漢政權對他們給予的這份難得的信任,使得他們倆在投降後忠心報效蜀漢。


三、已是降將無法再次叛變:

在古代古人講究“從一而終”,認為隨意背叛原來主家的人品德敗壞,是不值得信任的。如呂布,雖然是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但因為他先後背叛自己的主家,被世人稱之為“三姓家奴”,最後在兵敗被俘後,想投降曹操卻不被接納,在劉備的建議下,被曹操處死。

姜維和王平,已經從魏國出走投降了蜀漢,如果再一次背叛蜀漢,那麼能去的也只有“三足鼎立”中的最後一方勢力“東吳”了。可是,東吳也是人才濟濟,對於一個多番背叛主家的人,肯定不會再相信和接納了。

所以,他們倆深知這一點,已經沒有了退路,與其冒著大的風險去背叛,還不如在蜀漢政權努力拼搏,建立一番事業。


問題小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姜維和王平雖然以前是魏國的將領,但是因為他們投降蜀漢後深受蜀漢政權的信任,自己也認為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再加上多次背叛原主家的人是不受世人待見的,所以他們倆投降蜀漢後一直忠心耿耿,再也沒有想過叛亂。


我是風箏雲


這兩人才能都十分岀眾,在魏國一直是底層軍官未被認可過,後迫不得已投降蜀漢,在魏國已絕後路,兩人在蜀漢均是獨擋一面深受重用的高級將領,姜維後期更是蜀漢支柱三軍統帥,加之二人都有復興漢室的志向,蜀漢集團自認正統,後期曹丕篡漢後魏國已與漢室無關,所以他們根本沒有不忠的理由。


文龍93207942


原因有三:

1.沒有退路。背棄魏國,肯定回不去了,投降吳國還不如蜀國。

2.蜀國待之不薄,劉禪屬於寬容之主,混的風生水起。

3.反覆更換主人,恐為世人唾棄,其不敢為之。


莫言19750715


人家本來就是漢將!

只不過曹丕篡漢時他們沒得選擇。去蜀漢匡扶漢室最正當不過了。


調查局


降將多了,張遼,張郃都混到五子良將了


僤鉺釘


這應當和古人的做人理念嚴格恪守仁,、義、禮、智、信!之信條有關!做任何事均無違於心!信義二字,無論對人對己都要講的。


鴻飛001


公元207年,隆中茅屋裡,47歲的劉備聽諸葛亮陳說三分天下之計,那一年,諸葛亮27歲。

公元228年,冀縣城外,48歲的諸葛亮受降走投無路的姜維,那一年,姜維也是27歲。

歷史有時候就是如此的巧合,諸葛亮、姜維都是在27歲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實現“興復漢室”的共同理想,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在來到蜀漢後,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稱他是“涼州上士”。諸葛亮病故後,更是繼承諸葛亮遺志而多次發動北伐,雖然這一做法歷來褒貶不一,但是他是蜀漢後期少數存有“克復中原”理想的人,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向國家盡忠。?

姜維在劉禪投降後,他原本可以安分投降、安度餘年。但是他詐降鍾會,慫恿鍾會叛亂,期望以此來為蜀漢復國。一國之君已經投降,而身為臣子的他還在做最後一搏,可見他對於蜀漢的忠心。可惜最後計謀失敗,姜維也死在亂軍之中。姜維身死,蜀漢徹底涼了。

在嘆息姜維的忠義同時,不禁有一個疑問。姜維原本是一名魏將,在蜀漢是降將身份,為何對蜀漢如此忠心,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雖然姜維是一名曹魏降將,但是諸葛亮對於姜維很是賞識,也很器重,讓他統領精銳的虎步軍。數年間,就升遷他做了徵西將軍。諸葛亮對於姜維有知遇之恩,諸葛亮故去後,姜維通過向蜀漢盡忠的方式來報恩。這就像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為蜀漢殫精竭慮、付出一生。

心存漢室

諸葛亮和劉備有著共同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興復漢室”。但隨著,漢朝滅亡,三國鼎立已成定勢,心中尚存漢室的人越來越少了。直到諸葛亮碰到了姜維,《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曾評價說,

>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由此可見,姜維不僅能力出眾,而且心存漢室。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在漢朝滅亡後,心存漢室的姜維留在蜀漢,也還能為漢室效力,這也是他向諸葛亮投降的一個原因。

這裡插一句,姜維的父親也是為了守衛大漢疆土付出生命,這樣的行為可能在姜維的心中烙下盡忠大漢的烙印。

人生追求

姜維為人不貪戀物質,三國同時代蜀漢官員郤正對他的評價是,

>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

那麼姜維的追求更多的可能是精神層面的,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姜維奮鬥一生,最後可能和自己的老對手郭淮一樣,做到車騎將軍。但是在蜀漢,他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更大的成就。

實際上也是如此,姜維最後做到了蜀漢大將軍,執掌蜀漢軍事大權。但是,姜維在53歲,費禕去世後才實際掌權。在此之前,他也一直為蜀漢竭盡所能,與他的職位無太大關係。實現人生追求,並不是姜維為蜀漢貢獻一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這一點放在最後。

姜維同諸葛亮類似,也是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和實現自己的理想,為蜀漢貢獻了一生,乃至獻出生命都在所不惜。這和他是否是降將、是什麼身份,並沒有多大關係。三國時代降將多了去了,張遼、張郃、太史慈都是降將。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為了自己的君主,甘願奉獻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