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再有2個月,“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年滿90歲了。

從1955年從影至今,導演伊斯特伍德已從影六十餘年,執導《不可饒恕》、《廊橋遺夢》、《百萬美元寶貝》等經典作品逾20部,出演電影40餘部,5 次斬獲奧斯卡,威尼斯、戛納終身成就獎更是雙雙加身,當之無愧地成為好萊塢的“活化石”。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為何年近九旬還在工作?老爺子用切斯特·普勒的一句話回答:“你可以讓我疲於奔命,可以讓我飢腸轆轆,可以打我甚至殺我,但不要讓我無聊。”

故而,他以88歲高齡,自導自演電影《騾子》重回熒屏,便不足為奇。對於這部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影片,《衛報》評價說:“值得一看的電影,伊斯特伍德的告別曲很有意思。”

遺憾的是,這很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在銀幕上觀看他自導自演的電影了。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騾子》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騾子”是指美墨邊境的人肉運毒者。故事取材於一名運毒長達十餘年、每趟賺上200萬美元、終身愛好種花的二戰老兵厄爾·夏普,他被抓捕的那年已是87歲高齡,成為美國緝毒史上年齡最大的運毒者,而且運毒量之巨,令人震驚。

按說這是一部註定喪失戲劇性的故事,畢竟真實故事的結局觀眾早已知曉。

然而,這部影片絕不止於一部英雄氣短的老年運毒犯的自傳,這是一名徹底的自由主義者的內心自白。伊斯特伍德借厄爾之角色,傳遞了其本人對於年齡、家庭與自我的思考,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謝幕之作更像是伊斯特伍德的“半自傳電影”,表達了他對家庭的愧疚與歉意,講述了自由主義的追尋及其延續。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就此意義而言,《騾子》絕非單一表意電影,其涉及的話題層面極其豐富,衰老與青春、道德與法律、伊斯特伍德與厄爾的身份“含混”,重疊交錯,努力把一個崇尚自由主義的老爺子的“人生謝幕曲”展現給人們。

1.人生謝幕之序曲:衰老與青春雙重意向激烈碰撞,揭示年齡的本質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衰老”與“青春”兩重意象的碰撞:充滿生命力的厄爾與畫地為牢的青年,享受真實生活的長者與沉迷於網絡世界的青年,這種詭異的倒置,揭示了一代年輕人的自我困境以及高度發達文明社會的現實困境。

01、老年自由與青年桎梏的強烈對比: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故事的主人公厄爾,年逾八旬,曾是二戰老兵,獲得過銅星勳章,戰後的他大半輩子都醉心於培植花朵,在當地小有名氣。但投身於事業的厄爾卻忽視了家庭。晚年的他,因落後於互聯網時代導致花圃經營不善而深陷債務危機,機緣巧合下加入墨西哥販毒集團,成為了一名“騾子”。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年齡是影片裡的關鍵要素,著墨頗多。無論是影片開場年輕的推銷員向老年人教授互聯網經營模式的鮮明對比,還是後來混混們嘲笑年邁的厄爾是否會使用手機以及是否有性生活等羞辱性問題,都揭示了影片隱含的主題之一——年齡。

當然影片討論的衰老意義絕不限於生理層面,更多在於社會價值層面。對於“騾子”來說,年齡成為了他最好的“保護色”,正因為他的年邁,幾次免於警察的搜查,事實上也恰恰因為年齡的偽裝,讓厄爾成為了黑幫的“明星運毒者”,社會對老年人標籤化的濾鏡反而成為犯罪者的最佳偽裝,何其諷刺。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厄爾第四次運送毒品時,由於數量巨大,黑幫派遣兩名年輕成員監督他。與厄爾的逍遙自由、輕鬆自在相比,兩名年輕人則緊張保守、如履薄冰,老者的自由與年輕的心理桎梏形成強烈對比,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而在黑幫慶功會上,厄爾勸說年輕人退出,更是將老年自由與青年桎梏的對比呈現的淋漓盡致。

“你應該離開,離開這一切。”厄爾對年輕人說。


“離開?”年輕人不明所以。


“是的,這些人並不在意你。你應該離開這裡,去追尋你真正熱愛的事情。”


“你在說什麼?我沒有什麼真正熱愛的事情,這裡就是我的家,他把我從街上撿回來,我從一文不名,到能掌控這裡,是他給了我一切,我為什麼要離開?”

鏡頭不斷在厄爾和黑幫青年間轉換,老者與青年之間,他們的身份卻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倒置,青年的保守與厄爾的自由構成了一種強烈的諷喻性。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這讓我想起北野武給年輕人的忠告:聽好,年輕人,變為成功大人的方式?要是知道的話,我早做了,記住,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幹勁來啊你!

02、真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激烈碰撞:高度發達物質文明帶來的現實困境

厄爾作為衰老的代表卻掌握了自由的法則,而年輕人卻對於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自我知之甚少,影片中也不斷用細節體現這種詭異的倒置:年輕人嘲笑厄爾不會使用手機與時代脫節,厄爾嘲笑失去了網絡地圖不知道身在何處的年輕人。厄爾感慨:“該死的互聯網毀掉了一切!你們離開了互聯網,腦子裡就空空如也。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沉迷於網絡世界從而與現實社會的脫節,逐漸失去了其外部社會空間的土壤,這個暴躁的老頭給年輕人的忠告是“年輕人,你們沒有那個破手機,就不能活了嗎?去!感受生活!”

兩代人巨大的思想鴻溝,蘊含了伊斯特伍德對當代社會秩序與文明發展困境的批評。在這個快速向前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已經被網絡世界所覆蓋,它強大到將我們時間空間全部吞沒,我們想尋求擺脫卻又不能,直到它佔據我們全部的生活,事實上,我們依賴的並不是手機,而是通過手機連接的整個虛擬世界。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對信息社會文明發展困境的批評,實際上揭示了伊斯特伍德對於舊時代的緬懷,我們總是著急去尋找新的,卻丟掉了寶貴的東西,不是嗎?

2.人生謝幕之過程: 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緣不斷遊走,揭示了自由主義者的本質

影片中厄爾的形象可以說是個“反派”英雄,他不斷在法律與道德的邊界遊走:他一邊主動幫助車子拋錨的黑人夫妻,一邊叫他們“黑鬼”;一邊挽救與妻子和女兒的關係,一邊卻放飛自我找應召女郎;一邊吹噓自己曾立下的赫赫戰功,一邊卻從事運送毒品。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以厄爾所作所為來看,社會的道德邊界與法律約束都在他身上失了效,他不受社會規則的約束,也不將社會認可看成自我追求。在此意義而言,他是一名徹底的自由主義者。《騾子》以厄爾衝破家庭束縛和挑戰社會道德底線雙重維度,體現了一名徹底的自由主義者的自我抉擇和價值排序。

01、衝破家庭桎梏:追尋自我的局外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只要你願意為之付出代價————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在家庭生活中,則是糟糕的父親與失敗的丈夫。

他錯過了女兒的婚禮,忘記了外孫女的訂婚,忘掉了一切重要的日子。他與女兒甚至十二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父女關係降至冰點。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而在影片最後,厄爾在運毒途中,明知偏離既定路線則是自尋死路,仍中途取道去看望彌留之際的妻子,事實上,這個生死抉擇也反映了厄爾在家庭與生命間的抉擇,這一舉動,也是他對於家人的虧欠的自我懺悔與救贖。

“對不起,我來晚了,我以為在外面做一個大人物,比在家做一個失敗者要更重要。”


“不知道為什麼,我決定不原諒你,可我很高興你來了。厄爾,你知道嗎,你是我的一生摯愛,也是我的一生傷痛,我唯一想要的不過是你的陪伴…….你,愛我嗎?”


“今天比昨天更愛,但是,比不上明天。”

在與妻子彌留之際的告別,向妻子表達了深深的愧疚與歉意,《騾子》將人生抉擇的矛盾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畫外音中,他說 “家庭是最重要的,別走我這條路,我把工作擺在家庭之前。”

被抓後的庭審中,他本可以減免罪責,但他卻當庭認罪,自我入刑,我想這是以自我懲罰方式表達對多年來家庭缺位的懺悔與救贖。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02、挑戰社會底線:追求自由的逾矩者

一個人如果遵照他的內心去活著,他要麼成為一個瘋子,要麼成為一個傳奇。 ————愛德華·茲威克

前兩次運毒厄爾可能並不知情,但是第三次開始,厄爾明知是毒品,並沒有猶疑和徘徊,而是開上黑色皮卡,聽著喜歡的音樂,繼續上路。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於他而言,運送毒品和其他工作一樣,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從這個角度而言,社會的道德約束與法律規則對他失了效,他是一名徹底的自由主義者。他的唯一衡量標準是——隨心所欲。

當然,厄爾必然會引發爭議,然而他本就是個備受爭議的“反派傳奇”,也恰恰是這樣的爭議性,給我們帶來了自省和思辨的空間。

在影片最後,厄爾被帶到審判庭上,律師為其進行辯護時,本可以規避這次運貨的罪行,但他卻選擇承擔罪責。

我想,伊斯特伍德另有深意,他或許是想通過影片向觀影者傳遞一種思想和價值,投射到厄爾的身上————追尋自由,也承擔自由所帶來的的一切後果,這是伊斯特伍德向觀影者傳達的自由主義者的價值觀,也與其歷來塑造的“硬漢”人物一脈相承。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3.人生謝幕之精神呈現:伊斯特伍德與厄爾的“同一性”,揭示徹底自由主義者的心路歷程

某種意義而言,這是一部“半自傳”電影,戲裡的厄爾某種意義上就是戲外的伊斯特伍德。在《騾子》裡,厄爾是一個幽默又古怪的老頭,他並不是一個具有代表性個體,他不認同當前社會的秩序,不認同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不認同犧牲自我人格迴歸家庭。而現實生活中的伊斯特伍德,同樣如此,戲裡戲外,兩名徹底的自由主義者構成了雙重的戲劇張力。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伊斯特伍德與原型厄爾

01、反標籤化的鬥爭者

戲裡戲外的厄爾都是反標籤化的鬥爭者。

厄爾的人物形象,非常有趣的一點在於——反標籤化,打破社會對老年人的期待,重新定義了老年人。他不再是一個刻板印象下衰弱、退化的悲慘樣板,而成為一個追逐自由,活出自我的自由主義者,不論厄爾運送毒品的動機如何,是否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其人物選擇都是個體化的。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而戲外的伊斯特伍德也是如此。他不斷突破自己,演而優則導,在成功塑造眾多經典“西部牛仔”硬漢形象的開始涉足導演,在取得一定成就後,又對日漸模式化的西部片創新與突破,隨著其顛覆傳統、反英雄主義的西部電影《不可饒恕》的誕生,使其成為西部片歷史上豐碑式的人物,年近九旬還活躍在熒屏一線,自導自演,他說“唯有不斷工作,才能讓我保持活力”。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02、為自己而活的徹底自由主義者

戲裡戲外的厄爾都是徹底的自由主義者。

《騾子》中的厄爾沉醉於養花事業,大半輩子都投入養花事業,並小有成就,但與此同時,忽視了家庭,因而與家人關係降至冰點,是一名失敗的父親和丈夫。

與厄爾相似的是,電影則是伊斯特伍德畢生的摯愛,他將全部精力幾乎都投入到了電影中,他也是一位失敗的父親和丈夫:對於妻子,他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兩段婚姻裡外遇插曲無數,上一次離婚是85歲;對於子女,老爺子父親職責總是缺位,兩段婚姻中,有多達5名私生子女,數十年不願承認其父女關係。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影片的最後,厄爾冒著生命危險改變路線去看望病危的妻子以及審判席中的自我入刑,都足以視作是厄爾老人對自己缺失責任的承擔,也得到了家人的諒解,這是厄爾與十二年沒有說話的女兒的破冰談話。

“我是個糟糕的父親和失敗的丈夫......”

“不,爸爸,你只是覺醒晚了而已.......”

父女相視一笑,他的眼中分明有淚光閃爍。

有趣的是,與厄爾相似,年近九旬的伊斯特伍德也終於和家人和解。

為了彌補給家族成員帶來的失落,接納了私生女艾莉森,讓她出演《騾子》中女兒一角以彌補多年的虧欠與不足並帶著女兒出席電影首映禮。伊斯特伍德這個“硬派老牛仔”的謝幕曲的主題落腳在於迴歸家庭,這也使得《騾子》成為了生命終點前的一次真誠的自省,表達了他對家庭的愧疚與歉意。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出演女兒角色的演員是老爺子真實生活中的女兒


4.寫在最後

人生永遠分岔,通向無數個未來,重要的是你的選擇。

年輕時期的伊斯特伍德,他醉心於工作,他說“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人生,索性追求完美的自我。”但垂暮時期,他更多的是自省,他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別走我這條路,我把工作擺在家庭之前。”

《騾子》:衝破年齡、道德與自我桎梏的自由主義者的人生謝幕曲

這個曾經不願為家庭駐足的“硬派老牛仔”將這部謝幕曲的主題落腳在迴歸家庭,為他人生寫下一個溫暖的註腳。如果說,人生或許總是無法避免在矛盾中掙扎,伊斯特伍德將這種矛盾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誠然,《騾子》絕非單一表意的電影,除了“迴歸家庭”這一主題,《騾子》還有更宏大的一面,在垂暮之年的老人不斷回溯過往,將他這一生關於年齡、關於人生的思考告訴年輕的我們:

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幹勁來吧,年輕人!

學會感受生活,像我一樣!

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但要為之付出代價。

在最後的最後,他說:“記住與家人的時光,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這是伊斯特伍德寫給家人的悔過書,也是他的人生謝幕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