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如果離開後期製作,會有許多人“飯碗不保”嗎?

藍鯨並蒂蓮


我覺得這麼想的人對攝影的理解基本上不及格的。

所謂“原片”、“直出”、“所見即所得”似是而非的理論實際上都是謬論。

很多人至今還在質疑在攝影創作中後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這是對攝影藝術本質上認知存在極大的誤解。


攝影從來就不存在所謂“所得即所見”


一些牴觸和拒絕後期的人至今還認為,真正的攝影應該是“所得即所見”,摁下快門不經過任何後期、直接從相機裡輸出的照片才是真正的攝影,並常常以“直出”、“原片”等似是而非的概念來自我標榜,並荒唐地認為這才是捍衛了攝影藝術的真諦。

實際上,所謂絕對的“直出”或者“原片”是不存在的。作為一種光學機械,照相機對光影對象的物理反應和記錄與人眼的生物反應和記錄完全不同,無論是膠片機還是數碼相機、無論是在電腦屏幕還是形成紙質相片,與你眼睛“所見”不可能一致。你可以做個簡單的試驗,此刻,拿起你的手機或相機為你眼前的景物拍一張照片,然後把這張照片放在你面前,與實際景物做一個對比,你覺得它們在你的眼睛裡會是一樣嗎?

說兩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1、黑白攝影出來的照片都只有黑白兩種色調,請問你見過只有黑白兩種顏色的現實場景嗎?這麼明顯的所得非所見,黑白攝影在你眼中就不能叫“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攝影”?

2、使用不同的相機,在同樣的位置、同一個時刻、用完全相同的技術參數、拍攝相同的對象,所拍出的照片色彩、質感甚至傳遞出的主觀情緒信息都存在極大的差別,那麼,究竟哪一臺相機的“所得”才是你的“所見”?

可見,所謂的“所得即所見”在攝影中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原片”、“直出”作為攝影創作中對某一階段的作品的臨界形態的描述,無須過於較真,但如果將其作為攝影作品形成的最終形態,就有點貽笑大方了,至今筆者還未曾見過哪個權威的攝影媒體或者賽事用“原片”、“直出”作為作品要求。

目前為止,幾乎還沒有任何一款相機能達到或者接近人眼對於光線強弱對比的寬容度,相反,相機的物理性能也有人眼的生理機能力所不及的本事,比如:高速快門可以將水滴飛濺的瞬間凝固變成水晶般的珍珠、慢門攝影能繪製美輪美奐的光繪和動人心魄的星軌,加大光圈能將不同景深之間的景物虛實相隔形成奇妙對比,縮小光圈能夠拍出迷人的星芒效果,這些只有相機才能“看見”的光學現象人眼都無能為力,這些都正好說明“所得”不一定“所見”、“所見”也不一定就是“所得”,這也恰恰是攝影藝術有別於其他藝術的獨特審美魅力。


廣角鏡頭畸變效果下的視覺衝擊肉眼可“見”?


後期不是必要,而是必然


從攝影的技術原理來說,不管是以前的膠片時代還是現在的數碼時代,攝影創作的過程一直是由拍攝和後期兩個階段組成,由相機完成的第一階段只是光影信息的採集,最終形成人眼可見的圖片還需要經過第二階段,我們姑且將其稱為呈現階段(在數碼時代用“讀取”或許更為準確)。

現代攝影中這兩個階段實質上早已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過程。膠片時代,相機完成的僅僅是膠捲的曝光,隨後經沖洗轉換成底片,再放大印製到相紙上變成紙質照片或掃描到電子設備中。這個過程中,沖洗膠捲和印製照片使用的顯影液與定影液的濃度及溫度、顯影與定影時間,放大(印像)過程中光源強弱、曝光時長以及相紙的規格,都會對照片的影調形成和視覺效果有著重要影響,你是想得到一張明快的高反差高調照片,還是想創作一幅低調深沉的低反差作品,上述諸多要素任何一個都需要精心構思和操作,這實際上已經是後期過程。

而在膠片時代的攝影巨匠,也無一不是暗房技術技術大師,很多人對膠片攝影的誤解大約是由時代造成的,他們在那時形成了對攝影的理解是:按下快門,攝影過程便結束了,剩下的就是把拍完的膠捲送到門口的彩擴店,跟攝影和攝影者本身無關了。


郎靜山作品——膠片時代的攝影大師一定都是“後期”大師

陳復禮作品——船隻、人物的與天空和海面的對比需要在暗房中進行復雜調整


也就是說,即使在相對傳統的膠片時代,你一定要執拗地強調“原片”或者“直出”,那隻能是連未經沖洗的、躺在暗盒裡的、你連負片效果都看不到的膠捲,摁一下快門從來就不是攝影的全部。


相機給你強行後期,你拒絕得了嗎


數碼技術看上去省去了膠捲的沖洗和紙質照片的印刷過程,可以直接從顯示器或電腦屏幕上看到拍攝的效果,貌似“直出”或“原片”變得順理成章了,但一個不容迴避的基本事實是,數碼相機本身就是一個智能處理器,而有些相機上的運動模式、人像模式、風景模式、夜景模式等等設定,實際上就是將某些後期的程序化設置提前預置進了相機,而你眼中在電腦裡進行的、被你牴觸的“後期”只不過是把這個過程轉換成了事後調整。所以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承認不承認,你的攝影過程從一開始就已經被“後期”了,即使你使用了全手動“M”模式,仍然改變不了程序從你拿起相機那一刻起就對你自始至終的干預和幫助,直出不直,原片非原。

更直截了當地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是:大多數相機能直接輸出可見圖片的JPG格式實際上就是一個圖片處理的程序,如果不經過這個處理,你摁下快門所得到文件的並不是圖片,而是一串天書一般的代碼。

總結一下:數碼攝影后期的本質功能或者說基礎功能究竟是什麼?它只不過是在把數據轉換成圖片的過程中,通過某種特定的程序(比如PS)加入了人的干預因素,讓它最終的呈現更符合人的審美習慣he 和需求。與膠捲相機一樣,在最初的拍攝中,數碼相機只是記錄下了影像數據,而並沒有為你完成一張照片。一些普及型低端相機強行為你進行的篩選與優化程度比較大,採集的原始數據量相對較少,而越是高端的像素越高的相機,為你記錄的數據就越豐富越完全,你想要的它會記錄下來,你不想要的他也會記錄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低端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比高端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顏色更鮮豔、更明亮。

舉個例子,低端的卡片機給你的是它加工好的一盤菜,你沒有繼續加工的餘地,而高端相機給你的是足夠豐富的食材與配料,允許並且需要你繼續完成後續的創作,這就是攝影中“後期”的本質功能。


後期的邊界取決於作品的功能


至於片面地覺得攝影師之所以要後期,是因為前期拍攝不成功,全憑後期“補救”、“遮蓋”,這真是井底之見。對於前期拍攝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調整,這個功能在一個成功的攝影師來說已經微乎其微了,他們的後期技術絕大多數運用在對主題表達的提升、攝影語言運用的極致化上,把後期理解為遮醜的同學可以好好去拜讀一下那些大師的“原片”(這個時候原片是有意義的)。

還有些人反感“過度”後期,可以理解。但是攝影藝術發展到今天,早已到了從概念到觀念都允許百花齊放的時代,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與藝術創作類攝影在風格與技術上的要求差別也將越發展越細緻,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現在很多攝影藝術家把很大的精力和時間都用於後期的創意和製作上,前期的拍攝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素材的採集與處理,這種現象也無可指摘,藝術本來就該如此。

嚴格如荷賽這樣權威的攝影活動也無法完全禁止攝影者對作品最前的後期調整,只不過對後期調整的範圍與程度做了比較詳細的限制。


《三月的一個傍晚》——三底合成


這裡有兩個思考的維度,一、荷賽並不是攝影藝術的唯一標準和尺度,二、荷賽並不絕對拒絕參賽作品的後期調整(此話題此處不展開,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撰文良多)。

在攝影中給後期一個“度”的準確定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沒必要。因為攝影的子門類細分之後,不同類型的攝影要求越來越千差萬別,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紀實新聞類攝影作品對後期限制比較具體之外,藝術創作型攝影的後期空間更大。

說句有些傷很多人自尊的話,有些人拒絕後期牴觸後期,並不完全是認識和理解上的問題,而是因為自己不願意學習後期,或者淺嘗輒止發現不太好學就知難而退,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找個藉口,順水推舟就加入了“原片”“直出”的大軍中去了。這一部分人就不用多費口舌了,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攝影只是個自娛自樂的休閒消遣的手段,你高興就好,至少我不反感,因為玩相機玩攝影的愛好總比黃賭毒的愛好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有些後期程度很大的視覺作品你可以不把它叫做照片,但你不能不把它當做作品,更不能說它不是藝術。


漢字狂草871


這個真不是危言聳聽:

攝影經歷了“繪畫主義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到了“創意攝影”的階段,設備上,也已經進入到數碼時代,科裡的發展必然帶來方式的革命,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攝影時代。

攝影從繪畫中獨立出來,他的記錄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及時,更真實,這是攝影的本源。我們強調後期,並不是讓攝影成無本之源,而是前後期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系統工程。

亞當斯說:前期是譜曲,後期是演奏。膠片時代的暗房後期,從來沒有減少過。區域曝光法,未前後期提供了可參照的體系。

數碼時代,後期越來越重要:

首先,高端的相機更注重提供原始的數據文件,機內優化正在減少,RAW原始文件越來越被大家接受,後期軟件平臺越加強大,速度和存儲。要知道,這時相機提供的是類似中間灰的數據包,難道你的暗部或者亮部不調嗎?

同時,數碼產品提供的色域範圍和我們的肉眼也是有差距的,還有其他侷限性,如:信號噪點,排除摩爾紋的損失,等等。

必須指出的是,後期是前期的繼續,不可分離的過程。後期彌補前期不足,進一步完善前期的技術過程。

攝影是情感表達的過程,攝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後期在這個過程中,舉足輕重。

所以,堅持攝影的原,以時俱進,以嚴謹的態度學好你的後期吧。他已經不是你接不接受的問題了。



我也說說


攝影就是前期拍攝+後期處理,前提是拍攝成RAW格式,沒有後期處理的不能稱為攝影,只能稱為拍照!拍照就是JPEG直出,其實也就是靠相機內部的預設後期處理來完成,像佳能單反就有人像和風景照片風格,還可以自定義富士底片和藍天綠地風格等102種選3種,也就是預設的算法不一樣,拍出來效果也不一樣,所以不存在JPEG直出色彩真實的說法。JPEG直出通常用在對色彩要求不高但時效性高的場合,比如新聞和體育。如果不會後期處理,只能稱為拍照者,連拍照師都配不上!


雅恩689


不會的。我師父從業20年的商業攝影師,他不會後期製作,他的照片可以現場發新聞稿。前期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等後期處理。後期製作應該起到潤色,讓作品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後期。對於新聞攝影從業者,是不是就該是現場前期拍攝,錯過了的畫面,後期於事無補的。紮實的基本功,良好的審美,才可以在攝影的道路上走的更好很久。在我師父的引導下,我和我的同事們,包括我的學生,我們都會努力做好前期拍攝準備。後期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也許你就錯過了一個美好的天氣,和一張價值不菲的照片。所以,統籌能力真的太重要了,花大量的時間去發現和熱愛生活,拍攝有情感有溫度的照片。比你坐在電腦前,傷害頸椎腰椎,花費大量時間毫無頭緒的修一張圖容易太多了。


你和桃子小姐


看拍攝題材把。

1、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及部分攝影大獎賽,都嚴格規定不許ps改變原貌,其實優秀的紀實作品出了用光效果,最主要的是內容,奪人眼球的就是內容,不管他是清晰還是模糊,拍得到才是最重要的。

2、藝術攝影、糖水片等,你不ps後期,還真沒人待見!甚至你可以不用相機,直接ps一幅美圖,呵呵,很多人就這麼幹的……

看需要!


駿顏


肯定是的。尤其是人像攝影,婚紗攝影,沒有後期修圖,顧客是不付錢的。


建武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答案只有兩個,會或者是不會。首先來說說攝影后期製作的話題,對於廣大攝影愛好者來說,每個人的思路及要求都有所差異,由於攝影時的環境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作品出來後,很多時候會覺得效果並不象自己所需的那樣完美,於是就有了後期製作,後期製作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攝影作品能更加的完美,特別是商業攝影,你所拍出來的作品必須儘可能的滿足客戶的要求,時常有這種情況,攝影師自己對作品感覺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客戶覺得還必須稍加製作才行,本著顧客就是上帝的宗旨,後期製作已經是業內不可或缺的選項。

拋卻商業攝影所需而論,其實不少的攝影愛好者,對於後期製作,除了是使作品達到自己所需的完美之外,後期製作也成了他們追求的一種樂趣,因為從中也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當然,凡事不會有絕對,現實生活中,仍然有一部份攝影人或者是大眾,他們都偏向於原始、自然的作品。所以說後期製作這個選項會因人而異地產生不同的選擇。


興北老二哥


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後期比前期拍攝更重要,如果把一張作品比作玉石,那麼後期則是將這玉石雕琢成藝術品的工具,攝影作品需要綻放,基本離不開後期,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樣有很多好作品,是不需要後期的,但如果離開後期,我相信也絕對會有很多攝影師無法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柒分安然


絕對


愛吃黃瓜16263391


傳統攝影師拍照很嚴謹的,無論從用光,構圖,創意,都是提前準備好的,在有膠片成本問題,有了數碼,就沒呢成本問題了,可以隨便拍,曝光欠了,在加一當,無所謂,哪裡穿幫了,後期修,顏色不好,後期修,所以攝影師沒有後顧之憂,拍片就隨意起來,也不動腦了,爛片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