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是不是地球人口老齡化的一次自我矯正?

呼兒嘿呀哈


新冠肺炎是不是地球人口老齡化的一次自我矯正?

冠狀病毒針對的多數人群

新冠肺炎海外疫情正處於冰火兩重天狀態,截至3月29海外累計確診人數581877人,死亡人數27504人,死亡率高達4.7%。龐大的患者人群數量和相形見絀的醫療設施形成鮮明不對稱。

目前新冠病毒已經形成,不分地區,不分民族的大型流感病,尤其是近期國外媒體報道,多數國家採取優先治療年輕人的策略,將更多的資源留給年輕人,這將意味著很多老年人將喪失更多治癒的可能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採取各國的患者數據分析,男性和老人患者所佔比例較高,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緊張素轉化酶2)在肺泡細胞中表達率高,尤其是吸菸的男性所佔比例更高。

女性患者佔比較少,除此之外,男性的生殖器官中含有較多的緊張素轉換酶,也就意味著冠狀病毒會對男性生殖器官造成一定影響。

在所有的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往往是居高不下。為什麼老年人會成為病毒的重災區?

老年人的身體身體機能的下降

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是自然下降,新陳代謝緩慢,免疫力降低,抗體產生少,內分泌系統易紊亂,肺功能降低,各項機能器官處於處於“半退休”狀態,因此患各種疾病的風險非常大。

即便是簡單的小感冒,老年人的身體也經受不住考驗,大致與兒童的身體素質相仿。

在這樣的情況下,具有傳播能力強、威力較大的流感病來襲時,老年人通常會受到感染。

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本來就差,病毒會輕易的穿過人體三道免疫防線。

而且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體內自主產生抗體,老年人需要更長的週期刺激免疫細胞產生抗體。

病毒是不分年齡,只不過是青壯年免疫系統積極維持著警戒任務。病毒入侵的過程中免疫系統可能會迅速做出應答,直接剷除。

而且多數的老年人是不喜歡戴口罩,防護意識低,也是造成老年患者人數較多的原因之一。

老齡化的一次自我矯正?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自我矯正毫無關係。

首先世界人口經歷近八十年的快速增長期,據WHO(世界衛生組織)預測:

2000年至2050年期間,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的佔比將翻倍,從11%增長至22%。預計在同一時期內,60歲及以上老人的絕對數量將從6.05億增長到20億。

地球不會以這樣的行為方式進行“清洗”,也不會插手兩者之間的交鋒,它會以自然活動,來證明本身的健康程度,而不是指令一種“生物”去攻擊另一種“生物”,這不現實,也不科學。

其次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免疫能力差自然成為此次的重點“入侵”對象。與其說是人口老齡化的矯正,倒不如說是人類與病毒之間的抗爭。

這場爭鬥是無休止,跟矯正無絲毫關係。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新冠肺炎是不是地球人口老齡化的一次自我矯正?

新冠肺炎在海外的蔓延趨勢越來越嚴重,截至3月28日,共有199個國家存在著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除我國之外,海外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56萬,死亡人數達到了2.6萬,死亡率平均為4.6%。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全球每個國家共同的“敵人”,每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階段性成果之時,國外許多國家特別是以美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英國等歐美國家,由於各方面原因,病毒的蔓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感染人數與日俱增,給全球的整體防控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不可控因素。

年齡偏大的人群的確受病毒影響較大

我國的科學家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向外公佈,新冠病毒的感染對象雖然具有普遍性,但是更易感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患有基礎病史的群體。此後這一論斷通過疫情的發展,得到逐步的驗證。目前通過相關國家的初步統計,確診患者的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重度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而從死亡的病例數據看,我國大約是平均78歲、美國平均80歲、德國平均82歲,意大利平均80歲,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對於病毒的感染,還是被病毒感染引起的死亡,老年人已經成為受到衝擊最大的群體。

於是,在一些海外國家,採取了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思議的辦法來應對此次疫情,比如群體免疫法,試圖讓更多的人感染上這種病毒,從而應用“優勝劣汰”的方法讓倖存下來的人們普遍擁有抗體,可想而知,這些國家的老年人則會首當其衝影響最大。還有的國家乾脆放棄了對老年人採取治療的方案,比如拔掉65歲以上確診患者的呼吸機,似乎是讓這些人“自生自滅”,而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放到治癒率更高的年輕人群身上,這是多麼不公平、又顯得多麼無奈的一種舉動呀!

為何老年人群體會成為“重災區”

新冠病毒作為一種以人體呼吸器官的細胞作為“靶向”入侵目標的病毒,其傳播方式是通過攜帶病毒人體噴出的飛沫、與沾染病毒的物體直接觸摸、與病毒攜帶者密切接觸這3種方式。當病毒通過這些媒介進入到人體的呼吸系統以後,就會主動與呼吸系統器官的細胞膜中的糖蛋白髮生融合,從而突破細胞膜的阻擋順利進入細胞內部,然後充分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合成用於自身複製所需的合成酶、負RNA基因片斷,然後在細胞內部進行重新組裝,最後形成新的病毒個體。

在此過程中,由於細胞的組成物質被剝奪,細胞的生物活性就會降低直至死亡,從而引發呼吸系統功能的變化。與此同時,由於細胞活性的喪失,人體免疫系統就會識別出病毒的存在,從而產生相應抗體與病毒進行抗爭,引發免疫系統的應激性反應。於是在這兩種情況的推動下,病人的呼吸系統器官本身功能下降,肺部產生大量黏液,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氧氣進入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能力,在進入重度以後,無會發生呼吸衰竭的問題。

由於老年人群體各個器官組織細胞分裂的速度明顯放緩,新陳代謝水平顯著降低,基因修復的能力也處於非常低下的水平,免疫系統的能力逐漸減弱,抵抗疾病發生的能力會明顯不如年輕人,這也是為何老年人容易生病的原因,不論是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病毒或者細菌,老年人都是易感人群,這與這個群體的身體素質和免疫系統能力密切相關。

這是地球對老齡化的自我矯正嗎?

當然不是。這個說法犯了幾個邏輯性錯誤。

第一,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的社會問題,與地球無關。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進程中的產物,這與經濟發展、文化理念、資源承載能力、人類自我意識等方面都有關係,這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問題,與地球是沒有關係的,因此“自我”這個說法不成立。

第二,地球從來不會矯正任何事情。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完全依靠著宇宙的運行規律在演化和發展,從來不會因為任何生物的變化來改變這種運行規律,即使所有生物的主宰人類也好,也不會改變這種運行規律。地球上發生的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災難,都是建立在自身應力釋放基礎之上的,對於地球來說太正常不過了,而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就是極大的災難,二者的“出發點”和“視角”不同。地球不會去矯正任何事,是人類在地球環境的變化下自己所做的選擇。

第三,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無論人類也好,其它生物也罷,就連地球、太陽、銀河系等,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宿命,這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作為生物而言,處於生命長度晚期的群體,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干擾產生相應問題的幾率肯定要比別的群體要高,我們要正視和正確看待這個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個有責任的國家,一人有溫情的團體,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待遇,在他們受到疾病侵擾後要儘可能予以救治,而不是選擇放棄。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新冠肺炎是不是地球人口老齡化的一次自我矯正?這樣的說法實際上是完全把地球擬人化了,如果地球本身有這樣的意識,那麼人類可能早都不存在了。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如果說哪個物種對地球的影響和改變最大,想必人類是獨佔鰲頭了。

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從地球內採集石油、煤炭、礦物質,在地球表面建造高樓大廈以及改變自然景觀,各種無法降解的人造垃圾被丟置在自然中,所以說地球如果有意識還能矯正老齡化的話,那麼早都把人類清楚了。

2019年末首次發現的新冠病毒,一直到今天已經三個多月了,它所引起的疫情肆虐了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共有72萬+確診病例,死亡人數3.3萬+,這次引起疫情的病毒是本世紀發現流行的第三種冠狀病毒。在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以及現在正在肆虐的2019-nCoV,它們都屬於冠狀病毒,並且是都可以感染人類的病毒。

從現有的數據以及臨床上的表現,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受到的影響會更大,死亡率也比較高。這一點其實並不難理解,一般老年人通常都伴有其它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如果在有基礎疾病的前提下感染上新冠病毒,自身的身體機能難以抵抗,因此死亡率會偏高一點。同時相對於年輕人,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對較低,難以抵抗新冠病毒的肆虐。



新冠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方式,最終會破壞人體的呼吸系統。不僅僅是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其它類型的肺炎、肺部感染,對於老年人也是影響最大的。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方面的機能變化時先增高有個巔峰期,隨即是逐漸在走下坡路的,各方面的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比如老人上呼吸道黏膜、咽部淋巴組織、氣管及支氣管黏膜上皮和腺體等組織都會發生萎縮,呼吸系統明顯的減弱。而新冠病毒主要攻擊的就是人類的呼吸系統,老年人自然難以抵抗。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技術的提升,現在的人類都挺高壽的,下圖是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統計數據,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

一般認為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就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佔比超過14%稱為深度老齡化,佔比超過20%就是超級老齡化。我國在2001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就超過了7%,科學家預測在2050年可能就進入超級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30%。

此次新冠疫情對於老年人的殺傷力很大,意大利是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因為意大利是在全球老齡化第二嚴重,歐洲老齡化第一嚴重的國家。此次疫情對於老年人的確是傷害比較大,但人類也不希望藉助這樣的辦法來控制人口老齡化。



科學黑洞



這種說法過於離譜了,不管是新冠病毒還是其他病毒,都容易攻擊抵抗力低的人群,其中就有老年人,年齡越大越危險。 研究發現,到目前為止,1-9歲的兒童僅佔中國新冠病毒所有感染病例的1%,這些病例中沒有一例導致死亡。

事實上,大多數患者實際上在30-79歲之間(87%)。在感染病毒的70歲老人中,8%的人死亡。同時,80歲及以上患者的死亡率為15%。 新冠病毒似乎不會通過母體傳播。一項研究發現,九名感染病毒的女性沒有將病毒傳給她們的嬰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嬰兒死於新冠病毒的報道。



目前,科學家不知道為什麼兒童似乎受到保護。尤其是因為兒童通常是疾病的攜帶者。 考慮的幾個可能性是,兒童的身體可能能夠更好地應對病毒的影響。或者,由於某種原因,病毒在它們體內不能很好地複製。 該研究還表明,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考慮到男性佔確診病例的一半以上這一事實。

除此之外,趨勢顯示男性患者的死亡頻率也是女性患者的兩倍。男性死亡率為2.8%,而女性僅為1.7%。然而,還沒有足夠強有力的證據做出任何結論。 常見感染,如流感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對於65歲以上的成年人來說,這些疾病可能更難診斷——導致長期健康不佳、持續不適和住院風險更高。



事實上,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的三分之一是由傳染病造成的。 如果我們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任何變化保持警惕,並採取措施預防任何可能可以預防的感染,我們就能幫助我們所愛的人在他們的黃金歲月裡提高健康和生活質量。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題主多慮了,幾乎所有疾病都是老年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更高,這跟疾病本身沒有關係,跟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有關係!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老年群體成“重災區”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不斷蔓延,目前已經蔓延至全球199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累計近60萬人感染,死亡超2萬人!這樣一個大流行的傳染病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敵人!而在感染人群中,重症患者及死亡患者多為老年人,在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嚴重的國家,由於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數千名醫務工作者感染。近日有媒體曝出,為了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留給年輕人,兩國將拔掉65歲以上患者的呼吸機,留給有更多治癒機會的年輕人。這個選擇很殘忍,但是危急之下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年輕人治癒的機會明顯要大於老年患者。

(圖:網傳西班牙馬德里一家醫院將拔掉65歲以上老人呼吸機)

我們暫且不討論人權問題,相信當地醫院做出這個決定也是經過了艱難的抉擇!

(圖:西班牙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留給年輕人)

老年人抵抗力較差 基礎疾病較重 更容易成為新冠病毒攻擊目標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老年人成為攻擊目標!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本身的抵抗力沒有年輕人那麼強,加上老年人本身容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新冠肺炎病毒的攻擊之下,加上基礎疾病的拖累,老年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全球疫情最為嚴重的意大利死亡率超過10%,除了醫療資源短缺,人口老齡化也是重要原因!

(圖:意大利人口老齡化加劇新冠肺炎死亡率)

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

古往今來,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類必須面對的自然規律,隨著未來醫學水平的進步,相信人類的預期壽命還會不斷提高。但是,死亡,終究是每一個人終將面對的事實!我們同情那些因新冠肺炎而不幸逝去的人們!但是生活還得繼續,當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國家的各項防控措施,希望這場疫情早日過去!加油!

(以上代表個人觀點!)


不入流的大劉


也可這莫說。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工業社會使人類的壽命普遍提高這一事實,而在古代除了士大夫普通民眾想要活到現在的七八十歲的水平是極其困難的,所謂七十都古來稀了。

病毒的清除需要強有力的免疫系統,毫無疑問老人的免疫系統與其他身體機能普遍較弱,所以在人民普遍長壽的現代工業社會里面,病毒的威力被放大了,這在古代也許根本輪不到它的出場,許多人已經死在其他原因上。

還有我們要注意到免疫系統不僅體現在防止病毒侵入細胞,還體現在病毒在完成入侵後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對病毒持續擴散的阻斷上。就新冠來說它可以不被細胞察覺的入侵,然後在細胞內繁殖,但當它使原來宿主細胞破解準備再感染更多細胞時它就會被免疫系統發現(病毒入侵繁殖到被發現就是潛伏期),由於入侵的肺部細胞所以病毒使細胞破解就引發呼吸困難與咳嗽,而後續的免疫反應就會引起發燒。這時如果我們免疫系統強大就可以阻止病毒感染更多細胞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當然呼吸困難引發的缺氧狀況,會使心率增加呼吸急促來調節血氧飽和度,這樣加重了心臟復擔,並且這個時期由於代謝廢物快速增加與血液流速加快也使腎臟負擔加重。所以發現有些病人死於心衰與腎衰竭。

此外工業化的人口密度與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交流,更是這次病毒傳播的有利條件。所以人類現在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



小小熊冰淇淋


應該算是一次,老年化人口篩選。目前新冠患者死亡都是以老年人為主。因為新冠並沒有特效藥,國內主要治療方法是幫助病人提高免疫力,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最終達到治癒的目的,而老年人自身免疫力差,新陳代謝慢,短時間內很難用免疫力刺激藥物來提高其免疫力。特別重症老年人。


在雲端逆風奔跑


大自然發展是沒有規律的,留下的只不過是適合環境生存的,就像這次肺炎一樣,屬於偶然事件,並不是為了殺死低免疫人群,是他們難以適合這樣的環境,很多病毒以及疾病人類沒有辦法解決,傳染性疾病對人類這種超級群居生物殺傷力巨大,我們改變環境就要承受環境改變後的反面壓力,與天鬥其樂無窮嘛!!!


唐磊362


看歐洲和美國對待老人病患的態度

應該叫做清除才對!

感覺歐美在利用這次疫情順理成章的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老齡化的問題!

由此可見,歐美國家一直炫耀的社會福利機制,估計已經面臨巨大的壓力了。

但不管怎麼說,老人可憐了!



言戌


在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非常想引用《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的一段總結詞:

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它開始對人類這種寄生生物做出反應,人類的泛濫彷彿感染,混凝土的壞死點遍佈全球,歐洲、日本和美國猶如癌症的爛肉,擠滿了不停複製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擴張和蔓延,很可能會給生物圈帶來大滅絕。也許生物圈並不“喜歡”容納五十億人類。也可能是一百年間人類的極度增殖突然產生了海量肉類,這些肉存在於生物圈的每個角落,面對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種生命體,很可能無法保護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護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統察覺了人類的活動,開始發揮作用。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說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過程的第一步。

作者理查德認為,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護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統察覺了人類的活動,開始發揮作用。“大自然正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

100年前,造成2000萬人死亡的一次世界大戰才剛剛結束,突然之間人們又必須面對另一場更致命的危機:流感大爆發。

被世人稱為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的那場疫情據信是從交戰前線擁擠的軍營裡開始爆發的,當時前線的衛生條件極差,尤其戰壕裡更是病毒肆虐散播的溫床。

戰爭在1918年11月結束,但是隨著士兵返回家鄉,病毒也被帶回去,導致最後因為流感而死的人數——據信介於5000萬至1億之間——比死於戰爭的人數還要更多。

從那之後,全球出現多次大規模流行病,至少有3次流感大爆發,但是都沒有像西班牙流感傳染規模如此之大,如此致命。

現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爆發,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恐懼,究竟我們從百年前的那場全球性流行病疫情學會了什麼經驗教訓?人類真的認真思考過疫情發作的本質和原因嗎?

人類歷史疫情發作原因淺析

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大瘟疫,有的瘟疫帶走了數千萬人的生命,但是有些瘟疫來得快,去得也快,究竟是怎麼過去的?現代科學茫然不知。歷史上沒有特效藥,現在人類科技日漸發達,仍然沒有一種特效藥。

從現代科學理論上講,許多野生動物身上都有病毒,蝙蝠,作為一種百毒不侵的生物,身上就攜帶有上百種病毒,按理說,傳染性強的病毒瘟疫會此起彼伏,一直存在,可是事實卻是瘟疫氾濫之後,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嚴格地說,是該種病毒的活力突然在人間像海水退潮一樣全部隱退、消失了。為什麼會這樣?

西方人把瘟疫看成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從《聖經》中明顯看出:上帝懲罰那些背棄了他、忤逆他的意願(天意)的人,特別是迫害他的信徒的人!所以瘟疫是定向的,只感染這些人,而且懲罰(致死、致病、致殘)之後,瘟疫之神收手撤走,瘟疫自然隱去、消失。如上帝發大洪水,唯獨義人諾亞一家和一船動物生還;後來又降天火毀滅“淫城”蛾摩拉與索多瑪,唯獨羅得和兩個女兒生還;埃及法老阻止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回迦南美地受到的十災等。

在中國,電影《大明劫》中記錄了明末時期的鼠疫,這段歷史很奇怪,這場鼠疫令搖搖欲墜的大明雪上加霜,明軍兵力、戰鬥力大減,李自成的義軍得瘟疫的也不太多。清軍則全然無恙,投降清軍的明朝軍隊也沒事了。雖然吳又可發現了瘟疫的傳播途徑,也發明了達原飲,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瘟疫,但最終還是救不了大明。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但黑格爾看透了人性,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人類最應當從歷史中總結出的教訓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太過深遠,更可怕的是環境的汙染導致的生態多樣性降低。全球變曖、廢物排放、化學藥劑的使用、植被破壞、沙漠化等環境問題,導致的物種滅絕現象至今仍在上演。今天,人類所疲於奔命的“建設”,導致大批的森林、草原 、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農田、 工廠、臭水溝……正如韓寒小說《一座城池》裡所描述的:

……我們開車出發,經過表面繁榮的工業區。一座座巨大的工廠分佈在路的兩邊,巨大的煙囪排出五顏六色的氣體,將天空點綴得如節日般喜慶。工廠排出的彩色的水讓周圍的河道也絢麗繽紛,和天空相映成趣,魚兒紛紛欣喜地浮出水面感受改革開放的春風,空氣的味道都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在四車道的大路上,卡車歡快地直冒黑煙,運輸著生產物資,轎車也歡快地拉著警報,載著來視察的領導。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種“欣欣向榮”能夠持續多久呢?亦如韓寒所說,只是”表面繁榮”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英國一支科研團隊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甚至有人認為: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馬克思說,存在即是合理。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滅亡也是合理的。其中關鍵之處,在於這個“理”,也就是自然規律。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保護好環境,使人類能走的更遠。如果與“理”背道而馳的話,所謂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的到來也是合理的,絕不是聳人盺聞。而這,之於人類,就不僅僅是本次新冠病毒那樣簡簡單單的一次所謂針對老弱群體的一次“精準打擊”。

結語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中還有一句話: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說這是對人類生存法門的完美濃縮:一切要尊重自然規律。發展是硬道理,但因為發展而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最得不償失的。而我們作為在大自然中與浩瀚自然茫茫物種並存的一種地球生物物種之一——人類,理應在遵從大自然的前提下,與它們同呼吸、共命運,相互交融、和諧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