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亂世打拼天下,劉邦與曹操留給後人的評議,差距咋這麼大呢?

好男兒志在四方,打拼天下,創基立業,稱王列侯。

漢高祖劉邦推暴秦、敗項楚,一統天下;魏武帝曹操奉天子、平諸亂,安定北方。都是青史留名的俊傑人物。可是造化弄人,後人對二人的評說卻是迥然不同。

同樣亂世打拼天下,劉邦與曹操留給後人的評議,差距咋這麼大呢?

同樣亂世打拼天下,劉邦與曹操留給後人的評議,差距迥然不同。


劉邦,後人多評為‘提三尺劍以定天下’,‘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坊間縱有劉邦是市井無賴、出爾反爾的駁論,但還不至於上升到人品的大惡處。

簡言:官史方,正面評論多於民間反評。

曹操,民間十人中,會有九人說其為大奸賊,多疑狡詐、殘忍手黑,亂世之王。 官史方縱有曹操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的評言,也敵不過街談巷議中的貶評之說。

簡言:官史方,正面評論少於民間貶評。

同樣是打拼江山,都是獲得大成就的人物,後人為何褒貶的差異那麼大呢?

因素多多。比如劉邦獲得天下一統,成功率百分百,曹操終未實現霸業歸一,成功率僅七八成分。人們多是信服最終的強者, 評議上也就尊尚劉邦多些。再比如唐宋時期,因戰亂,統治皇權多次偏安一隅,試圖重振河山,重座老大位置,曹操以“老二”身份一直挾權老大漢天子的事,便被用作了反面教材,為曹操在民間愈被傳為奸角,提供了發芽的土壤。

但宏觀上有一個因素,從人性、民族性格上的角度來看,今人談論的還真不多。

散發弄舟今試著侃言詮釋一下,言正言誤,讀君涵之。

一:時間切入。秦始皇坐政,只傳了第二代,便被推翻。況且當時起義之人,多為秦始皇徵掠各地諸候的後人,他們心中所想的是報家國之仇,正義出師。劉邦作為浪尖上的造反人物,人們非但不認為是叛朝作逆,還多伸拇指以贊,蓋是當時大形勢如此。曹操於漢末亂世創業時,漢朝天下自劉邦已傳位至24(公認)個後代為帝,歷時四百餘年,百姓世代繁洐,認為天下是劉家的思維已成慣性。曹操創業,還沒說自立山頭,還是打著扶漢的旗號,都遭到了時人、政敵的非議。要是沒有這層包裝,恐怕曹操還得被噴多多。同時期的劉備穿上一件漢家後裔的外衣,同樣打江山,反到非議少有,甚至還很得人心。

生活中有人受到了感情的傷害,痛愁不已,有勸慰者總會說,堅強些,時間會沖淡一切,讓你忘卻所有的傷。同理,時間也會改變人們不同時期的處世觀、思維觀。

同樣亂世打拼天下,劉邦與曹操留給後人的評議,差距咋這麼大呢?

戰亂中的底層百姓通常所希望,不管誰贏,抓緊少些戰禍,多些平安。


二:慣性思維。秦朝導致人們的揭竿起義,是因為它的暴政;漢末群雄亂起,是因為它的腐敗。強壓和腐爛之下,都會引起革新。面對強壓之石,打回去是唯一的變革理由;而面對腐爛之果,是切除還是直接棄掉,還是有個二選的。劉邦反暴秦,敗諸侯,使百姓歸於一統之平安,無論官論還是私論,肯定他的功績的,是佔絕大多數的。曹操徵亂寇、平北方,也是一心建大業為宗旨,可是當時人心所想及背景觀念已複雜。有世代受到劉家恩惠的,有希望亂世中混水抹魚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更多底層想的是,不管誰贏,抓緊少些戰禍,多些平安。人們觀念不同,反饋到曹操的評議,自然也是褒貶不一。這個褒貶再反饋回曹操,曹操於時勢中,也會有顧東慮西的愁緒。細讀曹操及其一些政治大事的處理,實際能看出曹操一生中,是一個內心矛盾交織的人物。就是在文學作品演義中,著書者也沒能跳開曹操多重性格的表現,為其定義為一種明顯的性格。這就導致了曹操正能方面的性格被提及,比如迎蔡文姬歸漢、興屯田修水利等,褒譽連聲;曹操負面的性格被品評,比如手刃呂伯奢、縱兵屠城、夢醒後裝傻殺人等,則貶義不斷,有的甚至添枝加葉的傳誦。國人向來是壞事傳千里,不好的更易散播。後來名著《三國演義》的定調,劉備仁善正統,曹操奸佞亂朝,更是起到了讓曹操在民間走向大反角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明清之後的戲曲舞臺,更是給曹操定義了白臉勾黑線的奸相標籤。

古有諺: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是指的人們的嗅覺適應;人們的肌膚通常在被紮了一針後,過一會兒身體會自動調動機能,讓痛削弱,這是指的身體調節適應;接受了一份工作,剛開始可能覺得累,適應不了,可為了生活堅持,慢慢的又會發現沒當初的那麼累嗎?這是指的人性含有一種惰性思維的適應。滿清入關,勒令漢人剃髮留辮,起先漢人處處抗議,高壓之下,終還是蓄了長辮。及至近三百年後,改朝換代,剪除長辮,反又出現了有人嚎哭、有人不屈的景況嗎?!這是指的國民性格的一種適應變化。

劉邦造反打江山,人們不但不覺得不妥,還有表示贊同支持,因為暴秦卻招人厭。曹操想創基立業,後世卻腹誹良多,蓋因為慣性思維所致,天下是劉家的天下,你一外姓,想挺立潮頭,就是有叛逆的苗頭。書本上是有“皇帝輪流做,今朝到我家”的俗語,可歷史洪流中,真認真操作起來,哪有那麼容易。一切還要看當時的勢、背景,看當時的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

同樣亂世打拼天下,劉邦與曹操留給後人的評議,差距咋這麼大呢?

在《三國》影視劇中,曹操的多重性格就多有表現。


倘若曾經慮東顧西的曹操地下有知,後世被冠上大奸臣、大反角的鐵帽子,累傳數朝。不知有沒有懊悔。早知若此,當年得勢時,索性先篡了位謀了朝,說不定不破不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會是另一番好的結局,反不至於被後世風雲導向變幻,致成非議多多。至少不會演變成被司馬氏奪權,敗落成後來的五胡亂華,漢人之如草芥,備受塗炭。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鑑》。

同樣亂世打拼天下,劉邦與曹操留給後人的評議,差距咋這麼大呢?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