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

文|諸神的恩寵

契訶夫是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在他44年的人生中,一共創造出了700多部短篇小說。1891年,他發表了小說《村婦》。六年後,俄國教育部認為該小說的主題與主流價值觀不符,隨後,教育部以“不適宜民眾閱讀”為由,禁止學校及圖書館收藏這篇小說。

然而,同樣是這篇《村婦》,卻被托爾斯泰大加讚賞。他甚至認為,這是契訶夫最好作品之一。

同一篇小說,教育部和托爾斯泰的評價為何會天差地別?這篇小說到底講了些什麼?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01人性之中,偽善才最大的惡

故事發生在拉依布日村,卡欣一家在村裡開了一家旅館。一個夏夜,一輛馬車來到旅館投宿。馬車主人是瑪特威,他還帶著一個小男孩。住進旅館後,瑪特威和旅館主人卡欣攀談起來。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瑪特威告訴卡欣,那個小男孩是他的養子。小男孩的媽媽叫瑪憲卡,爸爸叫瓦夏,如今他們都死了。

瓦夏是鐵路工,和瑪憲卡結婚半年後,就被徵兵去了波蘭。不久,瑪憲卡生下兒子,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中,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瑪憲卡總會向鄰居瑪特威求助,而瑪特威也從不拒絕。一來二去,兩人便日久生情。有一天,瑪特威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瑪憲卡。於是,他主動找瑪憲卡表白,當天晚上兩人便同居了。

一轉眼,兩年過去,瓦夏因為傷病退役回家。當他發現瑪憲卡出軌後,他用盡全力挽留她,希望她能回心轉意。而此時,正好有人給瑪特威說媒,瑪特威想趁機甩掉瑪憲卡,於是他收起往日的溫存,打著敬畏上帝的名義,多次勸誡瑪憲卡迴歸家庭。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兩年來,瑪憲卡全身心地愛著瑪特威。她萬萬沒想到,自己深愛的人竟在關鍵時刻拋棄自己,她絕望了。不久,瓦夏中毒而亡,有人說他是自殺,也有人說是瑪憲卡殺了他,真相卻無人知曉。法官判處瑪憲卡流放西伯利亞十三年,然而,還沒等出發,瑪憲卡就病死了。隨後,瑪特威收養了瑪憲卡的兒子。

這實在是個悲慘的故事。瑪特威將它娓娓道來,言語之間充滿仁慈。但我們仍能感覺到,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的瑪特威,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瑪憲卡真心愛著他,而他卻把瑪憲卡視為玩物。當初追求瑪憲卡時,他絕口不提倫理道德,而當他想甩掉瑪憲卡時,卻告訴瑪憲卡要敬畏上帝。他口口聲聲說“人要敬畏上帝”,實際上,他才是最不敬畏上帝的人。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瑪憲卡被關進大牢後,他去探望她。直到這時,他還在假借上帝之名訓誡瑪憲卡。此時,瑪憲卡終於醒悟,徹底看清了這個偽君子的嘴臉,她氣得渾身發抖,轟走了瑪特威。

木心說,善的對立面不是惡,而是偽善。的確,惡是明擺著的,讓人一眼就能看到。偽善則不同,它披著善的外衣,卻幹盡了惡事,讓人防不勝防。

偽善的人特別擅長對他人道德進行綁架,瑪特威就是這樣的人。一方面,他狠心拋棄了瑪憲卡,另一方面,他又屢屢假借敬畏上帝之名,威逼瑪憲卡就範。可以說,是他的偽善,逼死了瑪憲卡。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對於小男孩,瑪特威更是偽善。他說收養小男孩,是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而事實上,他對小男孩並不好。當他給卡欣講這段故事時,小男孩轉身往大門口走去。從這裡可以推斷出,在此之前,他不知向多少人講過這個故事,小男孩早就聽夠了,所以才會遠遠躲開。

故事的結尾,瑪特威要上路了,小男孩的帽子卻找不到了。這時,瑪特威原形畢露,氣急敗壞地咒罵著小男孩,還說要擰掉小男孩的耳朵。小男孩被嚇得直哆嗦,找到帽子後,仍驚魂未定。而此時,瑪特威卻在胸前畫了個十字。這一刻,他虛偽教徒的嘴臉暴露無遺。

偽善的人喜歡說一套做一套。瑪特威言必稱上帝,但他的行為早已出賣了他。他親手毀了小男孩一家,卻沒有一絲懺悔之心,還能置身事外,把這個悲劇當做談資,說給閒人聽。瑪特威的自私、虛偽和冷酷,由此可見一斑。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02愚昧的環境中,女性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瑪憲卡雖然出軌了,但她並不是 “潘金蓮”。她對愛情的忠貞讓人感動,只可惜,她看錯了人!

瑪憲卡身材矮小,文靜美麗。嫁給瓦夏時,她還是純潔少女,根本不懂愛情為何物。在她最無助的時候,是瑪特威走進了她的世界,不僅幫了她很多忙,還陪她聊天解悶。漸漸地,孤獨的瑪憲卡對瑪特威越來越依戀,再加上瑪特威的故意撩撥,她最終沒能抵禦誘惑,出了軌。

瓦夏退役回家後,她果斷向瓦夏提出分手。瓦夏是個善良的人,面對妻子出軌的事實,他不但沒有責怪妻子,反而全力挽回妻子的心。為此,他甚至還專門找到情敵瑪特威,希望他能成全他們夫妻倆。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然而,無論瓦夏怎麼勸說,瑪憲卡都鐵了心地要和他分手。而面對瑪特威時,她又一次次哀求對方和自己過。當她最後一次哀求瑪特威時,換來的竟是對方的一頓暴打。

這一次,瑪憲卡的心死了。一夜之間,那個純真靦腆的瑪憲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面無表情的“殺人犯”瑪憲卡。瑪憲卡,猶如撲向愛情烈火的飛蛾,最終她被那團烈火所吞噬。

小說雖然用了很大篇幅在講瑪憲卡的故事,但它真正的主線,是旅館主人卡欣的兩個兒媳。瑪特威給卡欣講故事時,兩個兒媳也在一旁聽著。作為女人,她們被瑪憲卡的故事深深觸動了,卻又無何奈何。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卡欣的大兒媳索菲雅,勤勞善良,性格懦弱,在繁重勞作的折磨下,她成了病秧子。而她的丈夫早就拋棄了她,在城裡跟情人雙宿雙飛。索菲雅在家天天守活寡,她也想找情人,但她是東正教教徒,她不敢那麼做,怕被上帝懲罰。

小兒媳瓦爾瓦拉,年輕漂亮,熱情豪放。她當初是為了錢,才嫁給了卡欣駝背的小兒子。她根本看不起丈夫,為了排遣壓抑的心情,她與教士的兒子偷情,與旅館的旅客調笑。與索菲雅的自我壓抑不同,瓦爾瓦拉是生活的反抗者,為了自由和幸福,她甚至想謀殺公公和丈夫。然而,她並沒有勇氣真的這樣做。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無論是病死的瑪憲卡,懦弱隱忍的索菲雅,還是放蕩潑辣的瓦爾瓦拉,都是十九世紀俄國底層婦女的縮影。她們雖然性格不同,卻有著相似的悲慘命運。瑪憲卡死於絕望,索菲雅天天守活寡,瓦爾瓦拉看似大膽奔放,但那不過是表面現象,公公卡欣的一句訓斥,就能讓她立刻閉嘴。這三個女人,吃苦耐勞,卻活得毫無尊嚴。她們背後,站著千千萬萬的底層勞動婦女。

小說結尾,卡欣的院子中闖進了三隻迷路的羔羊。它們找不到大門,便使勁用犄角撞圍牆,希望能撞出一條路來。羔羊們的狀態,像極了底婦女對命運的抗爭,她們拼盡全力卻毫無出路,在壓抑與混沌之中,苟且地活著。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03沙俄的黑暗統治下,每一個人都是犧牲品

卡欣旅館的對面,就是教堂。在當時,教堂是至高無上的權利象徵,而教堂裡的上帝猶如鬼魅,不時地從瑪特威和索菲雅的口中冒出。

教堂和上帝,都是封建宗教勢力的代表。在這種封建宗教思想的荼毒下,女性的命運固然悲慘,但男性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

小說中,旅館主人卡欣精明而吝嗇,他有八千盧布存款,卻會為一個戈比而斤斤計較。他的大兒子費多爾,在城裡的工廠當工頭,有自己的情人,很少回家。小兒子阿遼希卡是個駝背,一天到晚除了喝酒和睡覺,什麼事也不做。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如果說瑪憲卡、索菲雅和瓦爾瓦拉的人生讓我們很痛心,那麼這三個男人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沉淪。

為了賺錢,卡欣不惜一切手段。他的人生早已被金錢綁架,他卻並不自知,這本身就很可悲;在村民眼中,費多爾是 “成功人士”,其實,他不過是工廠裡的“一顆螺絲釘”,至於他的情人真的愛他嗎,誰也不知道;最讓人感慨的是阿遼希卡,他天生殘疾,又沒志氣,於是成為眾人眼中的廢物。

男人頹喪,女人壓抑,每個人都過得暈暈噩噩,這就是小說《村婦》裡描繪的農民的生存狀態,小說為我們還原了19世紀末俄國的農村生活。愚昧、麻木、無助,共同奏響了俄國農民的“悲愴交響曲”。

當時,俄國還是封建農奴制,沙皇的殘暴統治讓百姓透不過氣,各種苛捐雜稅讓農民苦不堪言。小作坊紛紛被大工廠取代,資本主義衝擊著農奴制,各級層矛盾不斷加劇,危機一觸即發。

《村婦》:契訶夫名作,被托爾斯泰讚賞,為何成為俄國教育部禁書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契訶夫寫出了《村婦》。小說暗諷了虛偽的封建宗教道德,對社會底層的農村婦女滿懷同情。契訶夫的這種寫作理念,顯然與當時俄國的主流價值觀不符,所以這篇小說被禁,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經典的小說永遠不會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一百二十九年後,《村婦》仍被我們奉為經典。

偉大的作家都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契訶夫正是這樣的作家。納博科夫曾這樣評價契訶夫的小說,“沒有提出什麼問題,沒有通常的高潮,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結尾。然而,這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

作為契訶夫的忠實讀者,我想說,讀契訶夫的小說,需要細細品味。沒有高貴的靈魂,寫不出那樣動人心魄的文字。沒有至善的心靈,品不出小說之外的幽咽悲聲。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資深互聯網人,多平臺簽約作者。熱愛讀書、思考、寫作,被朋友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鄭重申明,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