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中國古代利用的海產品主要有海洋魚類、以蝦蟹為主的海洋節肢動物、以貝類為主的海洋軟體動物、以海龜為主的海洋爬行動物、以鯨豚類為主的海洋哺乳動物、以海帶為主的原生生物。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食用和使用,這兩種方式至今也是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主要方式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中華文明發源於大河大江,為農耕文明,但中國古代利用海洋資源的歷史卻非常悠久。

先來說說中國古人對海洋生物的食用。

古代對海產品的食用

古人稱各種海產品為“海錯”,時常與珍貴土特產並稱為“山珍海味”,中華文明的農耕社會性質也決定了海錯在古人餐桌上一直是奢侈的象徵,極易變質的海鮮從沿海地區運輸到內陸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周禮·天官》中記載,海魚、螺、蛤蜊等都是加工成祭品供周天子祭祀所用,或者供宮廷食用。大量海鮮出入宮廷,流傳下諸多關於海鮮菜品的記載。《周禮·庖人》當中記載周天子所食的“青州之蟹胥”便是中國古籍當中最早食用螃蟹的記錄了,經考證蟹胥的原材料就是著名的海鮮——梭子蟹。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三國時期,出現了食用海參的文字描述,吳國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土肉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土肉就是海參,炙食就是烤著吃。

南北朝時期,海洋漁業有所發展,所記錄的海鮮食用方法也多了起來。北齊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炙如蠣。汁出,去半殼,去屎,三肉一殼。與姜、橘屑,重炙令暖。仰奠四,酢隨之。勿太熱——則韌”。賈思勰還描述了範炙、炙蚶、炙魚等做法,對烹製方法、火候、調味都做了詳細的介紹,使人垂涎三尺。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隋唐史籍《大業拾遺》記載,進入食譜的海產品有:海味魚肚、海蟹、比目魚、海鏡(一種蛤)、鱟魚、海蜇、玳瑁、蠔肉、烏賊、魚唇、石花菜等。但沒有海參,說明那時海參還只在沿海小範圍食用。

宋代的餐飲行業飛速發展,也造就了一大批“吃貨”,比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蘇東坡喜歡吃河豚,並有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學名河魨,儘管是長江三鮮之一,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近海和河口處。

元代賈銘所著的《飲食須知》中提到,“海參,味甘鹹,性寒滑,患洩瀉痢下者勿食”。說明這時海參這種名貴海產品開始大範圍被食用。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元朝倪瓚所著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一書記錄了生吃蛤蜊的方法:“用蛤蜊洗淨,生擘開,留漿別器中。颳去蛤蜊泥沙,批破,水洗淨,留洗水。再用溫湯洗,次用細蔥絲或桔絲少許拌蛤蜊肉,勻排碗內,以前漿及二次洗水湯澄清去腳,入蔥、椒、酒調和,入汁澆供。甚妙。”

明朝萬曆年間謝肇淛所著的《五雜俎》中也有關於海參的記載,“海參在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曰海參”。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紅樓夢》中也描繪了封建豪族奢侈的生活,比如烏進孝進獻的年禮單上就有“海參五十斤……蟶乾二十斤……大對蝦五十對,幹蝦二百斤……”。《紅樓夢》當中很少提及海鮮,但寥寥數筆已經足以表現出古代大戶人家的豪奢。

古人吃海產品不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能補充微量元素。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日本的海藻學家認為,當年徐福去海外為秦始皇尋找的仙草可能就是海帶。海帶之類的海藻不僅具有食用價值,還有藥用價值,漢朝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的《千金方》、明朝的《本草綱目》等都記載了海藻的神奇功效。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唐朝時期對外出口的大宗商品昆布的原料就是海帶之類的海藻,中文裡的昆布也稱鵝掌菜,跟日文裡的昆布所指不同。海藻富含碘元素,對人體大有好處,古人很早之前就認識到海藻的重要性,通過食用海帶、紫菜、鹹魚一類價格低易儲存耐運輸的海產品補充碘。而通過碘鹽來補充碘元素也只是近幾十年的事。

古代對海產品的使用

對海產品的使用主要用作貨幣、裝飾品、藥材、香料等。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中國是最早使用貨幣的地區,成書於西漢的《史記》及《鹽鐵論》中均有夏朝使用貝幣的記載

,而一些夏朝的墓葬、遺址出土的文物中,貝幣的出現則佐證了夏朝使用貝幣的說法,如1975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貝和仿製的骨貝與石貝。商周是使用貝幣的高峰期,商人從東海、南海進口大量海貝,晾曬、打磨、鑽孔後成為貨幣流通。1949年以來出土的各類貝幣實物以貨貝(黃寶螺)、擬棗貝、阿文綬貝、虎斑寶貝、環紋貨貝、黍斑眼球貝和伶鼬榧螺等為原料製成

以海產品做裝飾品主要是玳瑁和硨磲。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玳瑁是一種大海龜,最大的個體記錄有210公斤。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

漢朝著名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宋人對玳瑁更為喜愛,曾仿照玳瑁的花紋和色澤,創燒出漂亮逼真的玳瑁斑黑釉瓷。

現如今,玳瑁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的保護物種,很多國家已禁止獵捕玳瑁,玳瑁產品也被禁止進出口。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硨磲為佛教七寶之一,硨磲一名源於漢朝,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後人因其堅硬如石,在車渠旁加上了石字。漢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當中,便記載了一則關於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散宜生用硨磲大貝敬獻紂王,贖回文王的故事。

硨磲可做裝飾品,也可入藥。

還有一種被用作香料的著名海產品——龍涎香。龍涎香是抹香鯨腸胃的病態分泌物,類似結石,用來裹住消化不了的烏賊喙,主要成分為龍涎香醇,是一種蠟狀芳香物質。

中國古代是如何利用海產品的?不僅會吃,更會用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鱗部》引《嶠南瑣記》:“龍涎香新者色白,久者紫,又久則黑。白者如百藥煎,黑者次之,似五靈脂,其氣近臊,和香焚之,則翠煙浮空不散。”古人使用龍涎香的記錄很少,可能和難以獲取有關。鯨身上的另一種珍貴物質鯨蠟也被古人所使用。

總之,古人對海洋生物的利用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古人的智慧也需要我們更加虛心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