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視劇題材,為什麼感覺歷史正劇越來越少了?

耍不死的猴


我感同身受,尤其現在播放的古裝劇大多是網絡小說改編而成,比如鬥破蒼穹,無心法師,大主宰,陳情令等等,雖然表面上很精彩,但是內容很空洞,歷史正劇卻越來越少,我總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廣電總局有明確規定,作為古裝劇或者是古典小說,應該尊重歷史或者是原著。比如前段時間一直在追封神演義,不過由於不尊重原著,楊戩和妲己談上了戀愛,對原著改動過大,被廣電停播了。同一題材或者同一時期電視劇反覆重拍,比如金庸先生寫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被重拍多少次了,觀眾乏味,再比如儘管我國有幾千年歷史,但是有名的皇帝歷史記載還算詳細,一些知名度低的皇帝歷史記載很少,又要尊重歷史,而知名度高的皇帝,什麼唐宗宋祖武則天的被拍過多少次了,編劇難度加大。

2.網絡小說出現百花齊放。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 網絡小說也隨之興起,一些新興的小說類型大量出現,什麼修仙,什麼穿越的,這籠絡了大量的讀者,並且也使一些編劇開闊了思維,觀眾面對這樣的電視劇感覺新穎,收視率盤升,因此現在改編自網絡小說的電視劇大量出現。

不過中華上下5000年,可以創作的歷史正劇非常多,相信隨著發展,隨著優秀編劇人才的出現,歷史正劇還會重新燦爛。





沂水長流水


這個其實吧,原因有好多的:

首先來說吧,在以前,也就是一二十年前,還有的時間跨度更早的優秀的歷史影視作品還是很多的,比如:山西版的《楊家將》,這部電視劇雖然說是感覺有點悽慘,楊家兒郎死的極為悽慘,最後孤兒寡母還得征戰疆場,保家衛國!看哭了一代人,有些東西精神還是很好的。還有如《康熙王朝》、《三國演義》、《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天下糧倉》以及現代歷史劇《長征》、《走向共和》等等,都不錯,很是經典!現在播放,除了有些拍的過早清晰度較差之外,都還是不錯的!

前些年,由於經濟科技原因,拍戲都是要用心的,好的演員為了拍好一個角色要不斷的去體驗學習,要好長時間的適應,揣摩,使其融入進去。好的演員角色把握的觀眾只知道劇中人名而不知道真名,這就是演員的敬業精神,演活了!

現在的科技發達了,好些東西只需要先進的設備就可以完成了,就好比一些特技的設計,導演認為好看了,效果出來了,可是觀眾確不這麼認為,因為太假了,觀眾也統一給取了個名字——神劇!還有的歷史劇沒有過多的感情戲,但導演卻非要加上去,他認為這樣才能吸取更多的人去看。其實好的劇本,根本就不需要,比如《士兵突擊》這部劇,劇中沒有一個女人,但是一點也不影響收視率呀!

還有現在的導演拍戲,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說到底就是賺錢,不管拍什麼戲就是以賺錢為目的,如果不賺錢,誰還去拍,如果賺錢,拍神劇也行呀!再說演員也比較現實,不肯吃苦,也不背臺詞,好些演員只是露露臉,好些鏡頭都是替身去完成,根本就不會用心體驗角色,只是關心片酬的高低,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往!”如果都人人都這樣心思,哪還會有好戲看呢?


連天紅939


因為,現在的文化氛圍不同,現代人喜歡上網,喜歡網絡遊戲玄幻小說,例如:《誅仙》,《逆天邪神》,《劍來》,《修真聊天群》等,電視劇的導演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就把很多網絡小說搬上熒屏。網絡小說不必尊重歷史,可以大膽的展開聯想,真可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造成現在的情況就是:打開電視找到古裝劇,都是什麼玄幻,修真之類的劇目。

為什麼正史難排呢?因為,歷史是真實的,導演不能完全脫離歷史,那些可圈可點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大多已經排成了耳熟能詳的經典劇,例如《貞觀長歌》,《楚漢傳奇》,《三國》等,如果你要重排的話,一定要超越之前排的歷史劇,否則容易引起觀眾的垢病。一部史詩劇的宏偉的歷史劇拍攝,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且還要在專門的影視城拍攝。歷史正劇,要把歷史劇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拍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才能吸引人否則歷史正劇只會成為歷史愛好者的節目。還有歷史正劇往往和政治關聯起來,國家審查也嚴格。

所以現在影視劇導演往往為了商業的目的,最喜歡拍攝,那些新穎的,迎合網絡青年口味的,不受限的,週期短的,能快速帶來商業收益的影視劇。


食傷生財


我也有同感

歷史本就是一部大戲十分的精彩,我認為不需要任何的改編,煽情就可以引人入勝,但是現在的好的歷史劇卻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難道是因為看得人比較少嗎,對於十分人愛歷史的我來說這一點是不可以理解的。

或許是因為最近火的厲害的是流量小鮮肉吧,為了賺錢,只能夠拍這些電視劇。

再說電視劇本來是給人們閒暇之餘一點快樂,但是像正經的歷史劇,給人的更多是思考,而且一般人很難看懂,肯定會影響收益的,為了讓大家都看得懂,只能夠一改再改,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究竟是什麼原因,咱是個外行,也不知道。

但是好的歷史劇也是有的,個人感覺《大秦帝國》是十分不錯的,謀士,君王都演繹得十分到位,個性十足,又帶有歷史所特有的那種淒涼的感覺。對於即將上映的《天下》我也是十分的期待。

還有就是零幾年有央視拍攝的幾部歷史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雖然很有歷史感,但是裡面漢人人人自稱奴才還是讓我有些不爽的,同時有些刻意美化,除去這些還是可以看得。

《貞觀之治》注意不是什麼《貞觀長歌》這部歷史劇的評分可謂是最高的,所演的情節基本上都是歷史事實,就是歷史專業的學生也會去看。但是美中不住的是,畫面拍的不是太好,人物的語言說的太白是硬傷。不是特別感興趣的人,很難一口氣給看完嘍。

《大明王朝1566》可以說也是十分良心的,甚至被評為第一歷史劇。

雖然近幾年確實沒有出什麼好看的歷史劇,但是紀錄片確是出了不少精品,比如《玄奘之路》《河西走廊》《大明宮》《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等等,或許這才是歷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王建國HIST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正劇作為電視劇題材,其中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

一是導演要有拍攝正劇的經驗和自己深厚的歷史知識以及感悟,例如我很喜歡的正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大秦帝國》的導演黃健中、《康熙王朝》的導演陳家林和劉大印,這些好看的正劇的導演在業界也是大咖的存在!

二是編劇要有深厚的歷史知識以及文字編輯能力,我要舉的例子就是央視版《三國演義》,這部劇光編劇就有六位,杜家福、朱曉平、葉式生、周鍇、李一波、劉樹生。就以朱曉平先生為例,他著有《私刑》(小說個人專集);《好男好女》(小說個人專集);《說夢》(小說個人專集);《西府山中》(小說個人專集);《陝甘大道》(小說個人專集);《LES BRAVES GENS》(個人專集,法文版),《桑樹坪紀事》[1];《縛公札太村》(人人專集,日文版《桑樹坪紀事》,日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注:另有數種正在出版之中或未得到樣書。

《桑樹坪紀事》

朱曉平80年代以小說《桑樹坪紀事》開始操持筆墨。至今有各類作品數百萬字。出版有個人專著10餘種及影視作品一批。並被翻譯成英、法、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學在海外發行。可見編劇沒實力,正劇就不再是正劇,而是鬧劇了!

三是演員要好,中國從來就不缺好演員。從以上經典的好劇就可以看出來,這裡就不再贅述!

四是耐得住寂寞的團隊,為什麼這麼說?三國演義團隊從90年立項直到94年拍完,花了四年時間。走向共和團隊從立項到拍完,也前後經歷了三年多的時間。可見電視劇需要千錘百煉才能得到精品!

五是市場的選擇。當下浮躁的市場,大眾品味的改變,歷史正劇的嚴肅雄渾,使得人們沒有耐性去觀看。快餐式電視劇充斥著銀屏!

不知道說的可對,還請大家指正!


小魚說歷史123


之前歷史正劇很多

也被稱為男人劇

甚至有幾部沒幾個女性角色

現在這種正劇類很少了

大明王朝1596歷史正劇王者

叫好不叫買

至今屬於邊緣小眾

目前的大流量在小鮮肉 耽美 霸道總裁哪裡

並不在歷史正劇這裡

甚至好多人就喜歡肥皂劇

一邊看一邊刷碗,看娃,洗菜,發麵,納鞋底。。。

什麼都不耽誤

一集有一半沒看都不影響理解劇情

歷史正劇?一句話沒聽見看不懂了

一個眼神沒看見就好像落下了

更何況手機打敗電腦端的今天

追求的是碎片化

沒人專心追劇

哪怕是電影恨不得快餐實用

這就是很多解說類作者的存在價值

一部十幾部電影的類型大片

人家就6分鐘給你講完

所以草灰蛇線,勾心鬥角的歷史正劇

已經不是時興的劇種了

所以輝煌不在


曲解視頻


對於現在的一些電視劇,特別是一些所謂的歷史劇,我總結概括了“十六個字”,即情情愛愛、打打殺殺、勾勾角角、生搬硬套。這些電視劇其實不能稱之為歷史正劇,更多的是戲說、瞎編和編導的想當然。那為什麼歷史正劇越來越少了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商品化與逐利性導致。在市場經濟和商品化日益發展的情況下,電視劇已徹底變成了一種商品,電視劇的編導、製作與發行過程也完全按市場化運作。如編導、製作人員只將歷史題材電視劇按歷史正劇創作的話,估計看點就比較少、從而不受部分觀眾歡迎,而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方也不會同意,因為收視率低了會影響他的投資回報;而且有些時候也不排除投資方干預具體的編導細節、以至演員的選擇(個人認為新《三國》中扮演司馬懿的演員和《大明風華》中扮演于謙的演員就沒選好!)。二是部分觀眾的口味導致了歷史正劇的難以產生。如一些女同志就喜歡電視劇中的情情愛愛(所以《大明風華》中就編出了孫若微和徐濱的愛、朱祁鎮和其木格的情),一些中老男就喜歡政治謀略、帝王將相,而一些年輕後生、包括一些未成年少兒就喜歡槍槍棒棒、打打殺殺,為迎合他們的口味,編導們就不得不生編硬造、添油加葷了!三是一些編導及演員缺乏基本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常識,也是難以產生歷史正劇的重要原因。部分歷史劇個別情節時間錯位、缺乏基本邏輯。如《朱元璋》將洪武初期發生的事件搬在了後面(37集才出現洪武二年發生的北場恩科),而將洪武中期發生的大事(如封朱棣等3人為王)搬在了前面——第27集;一些歷史劇個別演員臺詞及動作中出現多處不合禮儀和基本常識的問題。如《大明風華》第五十五集中,孫若微在大殿上宣佈:廢帝,立太妃胡善祥之子朱祁鈺為君,代帝監國;隨後她說:請皇帝就座!朱祁鈺坐上御座後 ,她又在玉階前面下跪,並帶著大臣們領祝: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聖躬金安!在此,我們不論歷史上孫太后是否廢帝、即廢除朱祁鎮,也不論胡善祥是不是朱祁鈺生母;就只說孫若微的臺詞及動作就存在明顯問題:朱祁鈺既然已被宣佈為君、為帝,那就不存在還代帝監國吧!他代帝,他代的是誰?他自己嗎??而朱祁鎮當時也已廢除,他也不可能代一個廢除帝號的朱祁鎮吧?堂堂太后、皇帝的嫡母居然在下面給兒皇帝下跪,並帶著大臣祝賀、叩拜,可能嗎?其所言、其所行在禮儀森嚴、講求孝道的封建王期中都是不可能的!她當時將她自個兒純屬擺在了一個首輔大臣的位置上;難怪後來朱祁鈺只當了七年皇帝、特別是只活了七年,原來是他的嫡母孫若微折了他的陽壽喲!當然,也不知道這是編導的問題,還是她自己的錯失,但不管怎麼說,都是不應當犯這種低級錯誤的!








博勃兒


這個現象在如今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現在拍出來的電視劇沒有以前的那種感覺了,沒有以前的電視劇經典。

這種情況我個人覺得原因有三點:

1、現在的人浮躁,沒有了以前的人敬業。不用心去好好地對待每一部戲。

2、追名逐利,重數量不重質量,導致很多的關於歷史的電視劇可看的點很少,而且大部分感覺劇情都雷同。



3、編劇和導演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常識。為了使電視劇情節豐富飽滿起來,常常會按照他們的意願在電視劇裡面加情節,而不注意在當時的社會是否出現。例如我曾經看了一部電視劇,拍攝的背景是春秋戰國,但是他們那個時候的人喝酒的酒壺和酒杯,全部都是潔白的瓷器。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白瓷發現於北齊的一座墓葬中,而且當時的燒造技術還未成熟,怎麼可能在戰國就出現燒造得這麼完好潔白的白瓷?這根本就是隨意的臆造。


只有尊重歷史,用心對待每一件事,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小先生348


上方有人回答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觀眾不喜歡看,二是難拍。第二點我承認,第一點的話有待考慮,當年的康熙王朝在臺灣都創下2.8的收視率,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紅遍大江南北,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當年創下的收視率也是空前絕後,也湧現出了像陳道明,陳寶國這樣的老戲骨。所以大家還是喜歡看的。

不怒自威的帝王演技那為什麼歷史劇越來越少?只有一個太難拍了,要拍出好劇,必須有強大的演技加成,康熙有陳道明,漢武有陳寶國,曹操有陳建斌,哪一個拿出來不是戲霸級的存在。其次還必須有大投資,康熙王朝2001年投了2000萬,當時一個人民教師一個月工資1000塊;三國拍了2個億,當時那些大場面光給群演的盒飯就要30萬,演員表就有217個名字,注意都是成名了的。相比那些只要一兩個流量明星,談一下情,炫一下香車,難度不是一個級別啊。

拍一部優秀的歷史劇需要一流的演員,一流的導演,一流的劇本,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不入流。


藍雪可樂


歷史劇與歷史嚴重不符這並不是近幾年的產物。即使是央視出品的《康熙王朝》《大漢王朝》《東周列國志》等所謂正劇,都是大多都是根據劇情需要改編的

當年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也完全與歷史無關。但是不否認這些作品的優秀。

那為什麼這幾年這種問題越來越多了呢,信息化爆炸時代來臨,我們對知識的收集越來越方便,而且歷史這個門檻相對低更好接受,所以就出現越來越多“專家”來批判這種作品。

然而改編歷史從古至今都有,元代名劇《西廂記》改編自唐代話本《鶯鶯傳》強行給主角鶯鶯給了好結局。

而四大名著其中三本也都將歷史人物與事件重新塑造,但並不妨礙他們文學價值。

前幾年廣電總局開始限定電視臺古裝劇集數,要求歷史題材劇必須有具體的朝代不得架空,這就使得一大批大IP改編的電視劇不得不找到一個適合的朝代帶入進去,為了靠近歷史而改動劇情,一方面遵守廣電總局的要求,一方面又要顧及到ip粉的心情,結果不倫不類。

一個好的劇本就真的那麼難寫嗎?在沒有IP出現前難道就沒有好的歷史劇了嗎?

目前電視劇的受眾是什麼?如果是那些特別精通曆史的人,我想在他們看了幾集以後就應該會棄了,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會去看這些不尊重史實的電視劇,

剩下來依然堅守在電視機前的受眾大多是一些不懂這段歷史的觀眾,有家庭主婦,有學生特別是作業還不夠多的中小學生或是一些無所事事的大學生們,

我實在是想象不到我們國家未來的人才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不清楚,甚至是被不嚴謹的電視劇誤導。

古裝劇,你如果要在歷史的基礎上改動,請指出哪裡做了改動,現在電視劇宣傳不是很厲害嗎,讓編劇寫出哪裡和史實不符,讓官微發微博,播一集總結一集,

我覺得這樣既科普了歷史,還能圈一波粉吧。雖然不理解,但至少你們要是踐行你們的規章制度的話,能不能讓歷史劇什麼的都拍的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如果是改編的話,麻煩也至少按照古人的思想(包括侷限性)和基本的人性來,看古代歷史書都能找的到;

架空的電視劇要麼就徹底禁了不讓拍,或者讓拍,但是像90年代那樣,在片頭加上行大字,就是本劇純屬虛構類很難嗎?

總好過套著歷史殼,換個朝代名和人名字配上點大事件什麼的但卻完全講不出殼子指的那個朝代的古人的優秀或不適宜的思想還有古代外在的風物風貌是否符合實是否合理,

主角還是光環遍地,配角都是一壞到底加弱智了唄,完了和架空也沒什麼區別。

你要說禁止架空是為了尊重歷史,尊重文明的話,這樣,這樣套個皮就講傻逼故事還讓我們更加錯誤的認識了歷史和歷史人物,比純架空還不符合歷史……?

最近看過的一部還是《琅琊榜》,一遍遍看推敲細節的那種。其實個人認為最近幾年還是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作品的,比如《甄嬛傳》、《戰長沙》、《紅色》、《步步驚心》、《北平無戰事》等等…但是爛劇更多…

原因總結如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1.話題度第一

目前很多電視劇都是在開播甚至開拍前就通過各種媒介炒話題關注度,並且一度將話題度放在劇本完成度之前。

一般的方法就是主演卡司陣容,利用他們龐大的粉絲群,只要受眾面話題度基本達到,就不用太擔心收視,所以基本也就不會在劇情演技還有細節上下太多功夫

2.臺詞功底和演技

很多演員的臺詞功底真的讓人尷尬到淚目,毫無情緒起伏念課文式的臺詞——很多人提到 楊 志 剛,這 真 的 是 一 個 標 志 性 人 物

《戰長沙》看了很多遍,覺得楊紫演技和臺詞功底真心贊,其他各位演員也超讚,甚至龍套也可圈可點,但是還是忍不住想說這部劇裡霍建華的臺詞功底和演技…有點對不起那張臉

【另外很想問就算話題度有了,但是那些所謂的當紅小鮮肉演技真的撐得起來嗎?不說別的,看了幾集《麻雀》真的覺得陳深時刻瞪大的眼睛,拍畫報一樣的舉止動作,時間彷彿靜止了,就算張魯一等幾位演技在線也拯救不了時不時就掉線的李易峰啊,真是配音也救不了的撲街

3.跟風

拿《步步驚心》來舉例,穿越再次開始火起來,然後一系列的穿越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開始了…《甄嬛傳》讓宮鬥再次火起來,然後又一系列故事性奇葩的宮鬥劇開始了…

好的歷史劇應當既遵循歷史脈絡,還原一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又能用歷史發生的故事呈現出現代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去年CCTV-8播出的《一代名相陳廷敬》

播出後大獲好評,也讓觀眾們看到了歷史正劇迴歸的希望。以真實的歷史為題材,展現時代浮沉與人物堅守初心的良好品質,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真正實現歷史正劇“以史為鏡”的創作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