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臺灣大學使用腦電波技術進行用戶情緒研究

來自臺灣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

BrainLink腦電設備研究功能性過場動畫與情緒變化之間的關係。

論文在設計學報第 24 卷第 1 期發表

設計學報(Journal of Design; ISSN 1606-8327)是由設計學會(Chinese Institute of Design)所出版之學術期刊,創立於1996年。

在歷任編輯以及設計領域學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設計學報為科技部2018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評比為第一級THCI學刊。2019年國家圖書館 「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影響力獎:藝術學學門期刊第一名。

自2015年起,設計學報也被收錄於 Elsevier SCOPUS資料庫。學報致力於設計相關領域之研究論文,經由公開徵稿及嚴謹審查,提供具有公信力之發表與交流之園地,以提升國內設計學術研究水準。

學術研究—臺灣大學使用腦電波技術進行用戶情緒研究

產品與介面的設計形式影響使用者不同的情緒感知。本研究聚焦使用者操作智慧型手機介面的微互動(micro interactions)方式,探討使用功能性過場動畫(functional animation)時所產生的愉悅(pleasure)、喚起(arousal)、支配(dominance)三方面的情緒變化與腦波(EEG)之關聯性。

研究篩選具代表性的4款不同形式過場動畫,進行測試,在15秒的操作內針對每款樣本進行6次的操作以得知使用者對於情緒變化以及在專注度與放鬆度方面的表現。

透過腦波生理量測數據對照 PAD 心理主觀量測結果之方式強化使用情感,從過場動畫類型、使用時間、介面位置等面向分析其使用特點。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形式的過場動畫確實對於情緒表現會產生影響,使用者通常不會在初始使用時就對過場動效產生良好的情感認同,而是在漸進的多次使用後逐漸被吸引或對其加以理解,此種情緒上的延滯性與深澤直人的設計理念「later wow」以及 Norman 設計三層次中的「反思」相對應。

於此結果之上,可對過場動畫的實務設計形式所能產生的情感效用具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學術研究—臺灣大學使用腦電波技術進行用戶情緒研究

本研究採用 BrainLink頭戴式腦波裝置對受測者進行生理量測之資料採集,並將 15 秒測試的腦波偵測所得數據結合 PAD 心理量測結果經由 SPSS 統計軟體進行迴歸運算以瞭解其關聯性。

實驗過程中採用 eSense 專利算法將受測者操作所伴隨產生的腦波轉換為從 0 到 100 之間的具體數值來衡量受測者的注意力放鬆度

更多關於研究細節可以訪問設計學報網站查看論文原文


標題 :功能性過場動畫與情緒變化之關係探討

Examin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Change and Functional Animation

作者:馬嘉陽、陳圳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URL:http://www.jodesign.org.tw/index.php/JODesign/article/viewFile/1389/6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