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儘管2020年車市的前景不明,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正在逐漸復甦。這個過程伴隨著陣痛與新生,從長遠看,部分車企會被淘汰出局,但新的商業平衡也在形成。



很多年後,中國人將記住這個嚴寒的早春,記住空蕩蕩的街道,以及宅居家中的漫長的兩個月。


中國率先恢復經濟生產活動,但新冠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帶來的震撼仍在全球蔓延。截至3月29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59萬例,全球已有超100家汽車工廠有停產計劃或已經停產。


中國不再是疫情的中心,卻難以置身事外。疫情的爆發,在經濟學中被稱之為“無法預見的意外負面衝擊”。因為無法預見,只能全盤接受全部的負面效應。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雖然國內疫情基本結束,但海外疫情日益嚴重,汽車產業已經深度全球化,對芯片、基礎材料等影響巨大,斷貨可能性增加。”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接受《汽車人》採訪時表示。


車企的復工復產只是第一步。當外需快速下降、收縮,內需不振的狀況下,只會造成企業的庫存大幅地上升。從這個角度看,激活終端市場是當務之急。


儘管2020年車市的前景不明,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正在逐漸復甦。這個過程伴隨著陣痛與新生,從長遠看,部分車企會被淘汰出局,但新的商業平衡也在形成。


自救與調整


過去兩個月來,車企主動自救的步伐一刻都沒有停止。


早在車市暫停期間,很多車企採取了諸多線上營銷手段,試圖減小損失。無論是“宅經濟”帶起的直播風潮,還是線上看車、數字通道、上門服務等等,線上、線下的模式創新正在被嘗試。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創新、變革存在於優化體驗、服務的每個環節。儘管,目前直播賣車更多的還是集客線上化,相當於把線下的地推、展業、店頭活動轉移到線上社區來,最終的成交還是落到終端,但風口已經呈現。


這不是疫情下的產物,疫情只是催化劑。伴隨著5G時代到來的萬物直播時代,還有哪些場景不會被放到鏡頭下?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線上直播賣車作為一個機會點,也將是車企和經銷商需要面臨的一次洗牌。


對於車企而言,被疫情打斷的不僅是當前的生產節奏,還有去年年底制定的產銷目標。據瞭解,目前包括長城、廣汽、北京現代等多家車企被曝出下調銷量年度目標。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長城汽車是首家下調全年銷量目標和盈利預期的上市車企。受疫情狀況影響,長城汽車對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及股票期權的業績考核目標進行了修訂,將2020年目標銷量從此前的111萬輛下調至102萬輛,淨利潤從47億元下調至40.5億元。


調整基於掌舵人魏建軍“不想再打價格戰,要打品牌戰”的理念。“供應鏈不是太大的問題,生產也不是問題,我們現在在調整生產節拍,把節拍放慢,如果生產造成大量的產品積壓,對整個經營並不好。”


疫情的衝擊,讓經銷商流通性風險劇增,適當下調目標後,也是對經銷商的另一種扶持,使得其在特殊的環境中更好地得到喘息。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廣汽緊隨其後。在長城調整目標後兩日,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受疫情影響,導致2月生產停滯,公司將下調今年汽車銷量預期目標,由原來的增長8%降至增長3%。”


除此之外,廣汽集團還通過管理費用壓縮、降低設計開銷、降低出差住宿和交通標準等舉措,以此來控制成本輸出。曾慶洪表示:“廣汽集團不會通過降薪來渡過難關。”


近日,多家車企陸續被曝出調員工薪酬以應對挑戰。江鈴、上汽、北現、威馬等車企都被曝出降薪方案。這也傳遞出汽車業準備過苦日子的信號。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在行業人士看來,全行業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目標都需要重新規劃。市場的恢復仍需要時日,據乘聯會3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在2月大幅下滑的基礎上,3月上半月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減少47%。


可以預知的是,在不確定因素面前,車企在後續計劃和目標的制定上會更為謹慎和理性。


跟進或堅持?


目標降還是不降?這是個問題。堅守目標,會增加經銷商壓力,產能過剩;但一旦下調銷量目標,車企的終端銷售策略、資源投入也會受到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很多企業寄望於後市,“逝去的時間補不回來的,但是未來可以提速。”


隨著位於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的東風汽車集團旗下各板塊陸續恢復生產,國內車企全面轉入正常生產狀態。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作為疫區中心的車企,東風面臨的考驗數倍於域外企業。此前在1月份,東風汽車公佈了2020年經營和銷量目標——“確保‘兩個400億’”,即“確保公司利潤總額在400億元以上,經營現金流不低於400億元”;銷售汽車375萬輛。


在疫情影響下,東風汽車在2020年開局競爭中處於被動的局面。從目前看,東風汽車的既定目標比較難以實現。行業對東風旗下自主品牌東風風神、東風風光、東風風行2020年銷量做了預測,預計三大品牌受疫情影響,同比下滑幅度均將超過40%。


《汽車人》獲悉,目前東風風神、東風商用車仍保持此前銷量目標不變。風神2020年目標仍為10萬輛,同比2019年增33%。一方面,是總體基數較小;另一方面,基於對自身發展的信心。


東風商用車2020年目標目前也沒有調整。“後面怎麼追趕,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我們也在思考,並在製造、銷售領域做相關準備方案。”東風商用車相關人士接受《汽車人》採訪時表示。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同樣是央企,中國一汽旗下紅旗、解放、奔騰三大自主品牌均未調整2020年20萬輛銷售目標。這意味著紅旗要完成20萬銷量目標,實現銷量翻倍;奔騰要在去年12.5萬輛銷量基礎上,挑戰“20萬+”。


一汽解放2020年銷量目標為35萬輛,1-2月已累計銷售7.5萬輛。從目標完成的時間分解上,保持在合理範圍。“疫情對國內商用車市場帶來一定影響,但對全年總體影響有限。”一汽解放黨委書記、董事長鬍漢傑表示。


快速提升的復工復產,是企業對於原定目標可能實現的支撐之一。處於“第三次創業”轉型戰略的長安汽車,前一兩年承受著艱難轉身和如山重壓。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2019年長安汽車全年累計銷量為1759971輛,較2018年下滑了15%,但總體勢頭向上,無論是經營還是士氣都處於向好的關鍵時刻。2020年,長安汽車將繼續推出多款新車,並加快新能源車型的開發佈局,以“PLUS”系列產品衝擊200萬輛年目標。這意味著,長安汽車預計要完成10%左右的增速。“疫情對總目標的影響還在評估中,但估計行業下滑6%-10%成為大概率事件。”朱華榮告訴《汽車人》。


2020年,北汽計劃目標與去年226萬銷量持平,並挑戰235萬輛。疫情之下,北汽集團提出了確保全年經營指標不退不讓的目標。


奇瑞則定下了兩位數的增長目標。2020年,奇瑞集團將力爭實現汽車銷量突破100萬輛、營業收入達1500億元的目標。


一些企業在繼續觀望,一些企業則明確表明銷量目標不變。面對國內疫情狀況,吉利汽車總裁安聰慧表示,吉利2020年141萬輛的銷量目標不會變。“疫情的出現也催生了創新與機遇,是對企業內部的鍛鍊,使吉利更好地面對全球化等未來發展的考驗,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短期與長期


企業堅持目標或許還基於對此起彼伏的救市政策抱以期待。


疫情持續將導致海外需求下降,全球化企業和出口型企業收入承壓明顯。疫情迅速蔓延,會造成國際需求市場不振,出口這駕馬車短期的動力形勢仍然嚴峻複雜。這使得加快海外擴張的中國車企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激活國內消費似乎成為惟一的選擇。從國內市場看,儘管目前疫情在國內已經得到基本控制,但車市遠未能恢復到正常水平,業內普遍預期市場大幅回升至少要等到6月後。


鼓勵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讓汽車抵充消費市場的下行壓力,成為當前輿論關注熱點。3月24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北京正研究出臺刺激汽車消費措施,上半年或再釋放不少於10萬個購車指標。不過,該消息隨即被刪。在“北京新增10萬指標”消息遭澄清後不久,3月25日杭州出爐了相關汽車限購“鬆綁”措施,將在2020年一次性增加2萬個小客車指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7地明確出臺促進汽車消費政策,包括佛山、廣州、珠海、湘潭、長沙、株洲等。具體措施包括推出購車補貼、置換補貼、購置稅補貼等。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我們期待鼓勵消費的政策儘快出臺,同時政策還需要儘快落地細則,否則會造成消費者觀望情緒,反而會使消費延遲。”一位自主品牌經銷商接受《汽車人》採訪時表示。


在知名汽車分析師孫木子看來,疫情危機的本質是信心危機。汽車產業相關政策的實施可能會導致需求的提前釋放,或被迫延後;但政策本身不會憑空創造需求,也不會徹底地消滅需求。


具體到汽車領域,恢復收入預期,逐步提升消費信心,這也是未來汽車市場得以恢復的根本所在。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促進消費升級,有利於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車企最重要的還是穩住自身,疫情是短期的,不要因為銷量壓力失去清醒的判斷。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在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環境下,基建尤其是新型基建項目被賦予眾望。近期,中央提出要加快5G網絡基站、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被廣泛認同的共識是:“新基建”不僅是促進我國經濟復甦的一種手段,更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


疫情加快了汽車行業探底步伐,也加快了落後車企的淘汰速度,再加上持續顛覆的新技術、不斷湧現的跨界競爭,車企面臨著不同以往的挑戰。結合到汽車業,“新基建”極其重要的載體就是智能化、新能源汽車。這也是政策引領下,未來車企轉型的方向。


【汽車人】中國車企的後疫情時代


對中國經濟而言,一場疫情如同一次大考,後疫情時代,中國車業也需要反思。從供應鏈看,“零庫存”理想狀態的精益生產模式目前被主機企業普遍採用,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把庫存和交付推到了極致,這對疫情突發時零部件供應造成巨大困難。企業應對極限不利情況有所預期,以保障供應鏈安全。


從市場看,疫情對市場人流、短期經濟等造成一定影響,終端市場短期內會有一定衝擊。克服疫情所造成的短期負面衝擊,還要利用好這次疫情的機會,建立長效的風險防控機制,保障企業的經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文/《汽車人》張敏,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