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房,住新家,福貢搬遷群眾邁入新生活

“這是我第5次來了,房子還在建的時候還偷偷來看了2次,我天天掛著房子有沒有建好,盼著可不可以住進來。看見一棟棟樓豎起來了,心裡很激動。今天住進來,安心了,這個房子,不管打雷颳風下雨都不怕了,可以睡上安心覺了。後面遇到困難我也要克服,要住在這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縣城江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澤福社區12棟的搬遷群眾木益花說。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集中入住活動

3月25日下午3時,福貢縣城江西安置點舉行了集中入住活動。當天就有1357戶5346名搬出大山,住進新家,邁入新生活。

條件太好根本沒想到

木益花一家6口人,搬進的是一套120平米的房子,五室兩廳,有廚衛,方便洗澡。“之前從沒想到過,易地搬遷房這麼敞亮,條件太好了,連做夢都沒想過。”木益花說出了易地搬遷群眾普遍的感受。新房在二樓,方便年邁還不會用電梯的父母上下,兩個衛生間,滿足了一家人的使用。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搬遷現場

聊起以前的房子,木益花一家感慨萬千。六七口人擠在只有三個開間的竹籬笆房裡,房子還在泥石流災害隱患點上。“一打雷就怕下雨,下雨就怕滑坡和泥石流來。在裡面睡覺都不安心。”木益花說。因為下大雨,他們沒少往親戚家跑,全家人連夜搬到親戚家的經歷不下五次。“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在她家成了真實的寫照。“現在不管打雷颳風下大雨都不怕了,住在這裡能睡上安心覺了。以後農忙的時候才回村子住,其他時間都要住在新家裡。”

“我是小組的副組長,最先知道易地搬遷的政策,第一個報的名。”丈夫新四鄧說。那時他也沒多想,就想有個可以讓一家人睡上安穩覺的住處,報了名才和家裡說,大家都很支持。木益花的姐姐、妹妹,丈夫的哥哥、姐姐那時也都報了縣城安置點,木益花說的5次看房,就是陸陸續續跟著大家一起搬新家。今天大家也全都來了,老老少少20多人,來到木益花的新家,慶祝喬遷之喜。

木益花家原來住在架科底鄉里吾底村裡吾底三組,整個架科底鄉搬遷縣城江西安置點的有344戶,單是澤福社區就有339戶。她家所在的澤福社區總共有14棟23個單元,有四種戶型的住房,分別是三到六人戶,有878戶。木益花家的房子是最大戶型,也是戶數最多的,共有256戶。澤福社區的搬遷群眾,九成以上都是傈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

搬出來的選擇沒有錯

福貢縣屬於“三區三州”的怒江州,是一個典型的集邊疆、民族、宗教、貧困和高山峽谷“五位一體”的深度貧困縣。易地搬遷,是福貢縣讓傈僳族、怒族等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的重要舉措,讓搬遷貧困群眾一步跨千年。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從竹籬笆房、木板房直接搬進了大高樓,從高山峽谷搬到了怒江畔。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江邊的安置點

搬還是不搬,之前一直是困擾著馬吉鄉馬吉米村橋馬嘎村組村民的大事。馬吉米村位於福貢縣最北的馬吉鄉,距離縣城62公里,村子裡10個村組都在怒江西岸的高黎貢山上,主要靠草果增收。橋馬嘎的草果面積有5000餘畝,佔全村的近一半。2019年前,一條溜索連兩岸,橋馬嘎群眾被溜索“栓”住,嚴重製約了村組的發展。

不報易地搬遷,家裡蓋不起房,搬到縣城離家又遠。“家裡的草果地怎麼辦?雞養著哪兒?去了縣城怎麼發展也還是問題。”這樣一個個問題在做搬遷動員時提了出來,也一直困擾著他們。經過反覆地做動員工作,最終橋馬嘎有8戶報名搬遷到縣城。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合作社報名

“我家城裡的搬遷房什麼時候可以住?”阿開業問馬吉米駐村工作隊長何曉帆。阿開業愛人預產期在4月,在和工作隊一起來看房時他急著想搬進來住。搬到縣城醫療方便,以後娃娃上學也方便。和阿開業一樣急切地想住進來的,還有同組的木沙娜家。

從“不想搬、不敢搬、不願搬”到“主動搬、自願搬、積極搬”,搬進縣城安置點的群眾,大都經歷了這樣的思想轉變。

“太喜歡現在的房子了。”同村組餘福光笑著說。他們家分到的是4人戶,在16樓,可以看到順溜而下的怒江。“黨和國家的政策好,今天領了很多東西數也數不清,搬到縣城方便孩子以後讀書,有時間我也可以打打零工,搬出來沒有錯。”餘福光說出了搬遷群眾的共同心聲。

要住下來也要好日子

挪出“窮窩子”、摘掉“窮帽子”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讓貧困群眾儘快擺脫貧困,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福貢縣各級黨委、政府的初心和使命。如何讓他們穩下來,在這裡安居樂業,實現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的夢想,對於福貢縣委、政府而言,安置點的相關配套產業跟上,幫大家適應新生活,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搬新房,奔小康。

城區安置點配套建設了淨水廠、汙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便民服務中心、農貿市場、扶貧車間、學校、幼兒園等基礎設施,來保障搬遷群眾能夠享到便利的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為讓群眾適應社區生活,城區安置點成立了臨時黨工委,管委會,組建了潤福、澤福、碧福、福興4個社區服務點,來解決好群眾的困難和訴求。

“希望大家搬進來以後,積極報名參加扶貧車間、保潔員等崗位,積極創業、就業。”福貢縣委書記楊永鑄表示,希望大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取有尊嚴的報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取更美好的明天。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駐村工作隊員幫忙搬家

木益花想在安置點就近打工,找一個既能夠照顧老人一日三餐又能打工的地方。“社區在招保潔員可以試試,扶貧車間應該也有,像加工棒球、衣服,串民族服裝的珠串,這些都可以帶回家裡來做。”他們家的幫扶人高黎貢山福貢管理分局的曲小梅介紹回答。“這樣娃娃也照顧到了,老人也照顧到了,錢也在家裡輕鬆地賺到了,太開心了。太感謝黨和政府了。”木益花開心地說。聽到做民族服裝,在家可以串珠串,木益花的婆婆也在一旁笑著說她也可以弄。

“如果願意可以加入我們的合作社,有需要用工就叫上你。”馬吉鄉禾鑫生態扶貧合作社的朱曉軍,在得知架科底阿達村的餘李恰要找份工,方便住在縣城,讓孩子接受好教育的時候說。石月亮早方生態扶貧合作社的理事長前早方說,“現在報名的已經有8個了,主要是石月亮鄉的。”

據縣林草局的何曉海介紹,這次到社區招聘的生態扶貧合作社有10個,搬遷群眾加入生態扶貧合作社,可以就近就地參加務工,除了能賺取勞務費,到年底還能分紅。當前,全縣的生態扶貧合作社裡建檔立卡戶的比例達到了87.5%,易地搬遷群眾有639戶。

齊心協力邁入新生活

傈僳族、怒族搬遷群眾住進新樓房,加快推進了兩個少數民族實現整族脫貧的進程。從村民變成了居民,短時間的身份轉變背後,是披荊斬棘一路走來的歷史跨越。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生態扶貧合作社介紹

搬遷群眾,要從農村生活儘快適應到城市生活,離不開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同時也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坐電梯、用水電”這些常人眼裡的日常小事,到了搬遷群眾哪裡可能就成了困擾生活的大事。為了讓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生活,福貢縣開展了“暖心團”活動,對搬遷群眾進行一對一、點對點暖心幫扶,從領鑰匙到辦理入住,從使用電梯到找到新家,從領生活用品到整理內務,從找服務點到看合適的工作,逐一帶搬遷群眾熟悉新的生活環境。

“還招人麼?我幫我的聯繫戶,子裡甲鄉金秀谷村的李三華家報個水電工和保潔員。”縣政務局的李華龍到澤福社區服務站說。據管委會的副主任施勇飛介紹,為方便搬遷群眾住進來有事做、有活幹,安置點現在專門提供了水電工和保潔員兩類崗位,當前已經有150多人了報了名。

搬新房,住新家,福贡搬迁群众迈入新生活

搬遷入戶現場

聽到城區安置點商鋪招租的消息,搬進澤福社區54歲的木益林早早的盤算起來。之前在村裡,他靠開拖拉機維持一家人開支,現在開拖拉機的人多了,活計也少了,跑拖拉機難了,他打算在城區安置點裡租個商鋪,要麼用來殺雞、殺魚賣,要麼用來賣點水果和滷菜。

25日,他告訴他們家的幫扶責任人,自己租下了碧福社區的一個50多平米的商鋪,一年只要13700元的租金。“自己之前蓋不起房子,也沒想到國家給那麼好的房子,感謝黨和國家。”木益林說,“來到縣城生活方便了,也開了眼界,想做點生意,要把家安在這,好好的在這生活。”

據瞭解,福貢縣在精準識別搬遷人口後,全縣共有易地搬遷貧困群眾5548戶22500人,涉及了18個集中安置點,其中3個為跨縣安置點。城區安置點是福貢縣最大的安置點,共建設安置房37棟,搬遷人口占了全縣的59.03%,搬遷群眾中傈僳族佔93.4%,怒族佔5.6%。截至3月27日,城區安置點已有2093戶9025人入住。城區安置點的建成和入住加快了福貢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步伐。

作者 竇崇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