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筆下的人物,深藏著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主打

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1月

馮驥才先生是作家這個行當裡頭極特別的一位,他的特別就在於他不僅僅是一位擅寫各類文體的職業作家,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傳統文化研究和保護者。兩件看似不太相干的事情,卻被他極為妥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並且都力爭做到極致。他主持過許多傳統民俗技藝、民間口頭文化的收藏、整理和保護工作,對傳統的器物、居所和生活方式都十分迷戀,表面上這些工作會耽誤寫作,但實際上它們既充分滿足了作家的好奇心,也為其寫作提供了難以窮盡的素材,打開了一扇扇獨特的文學之窗。

《俗世奇人全本》大概不是作者花費大量精力去刻意完成的作品,而更像是在各種調研考察和日常生活中順帶收集到的邊角故事,只不過他憑藉文字匠人的高超手藝,將其敲打、裁剪、切磋、琢磨,最後成為一件件精巧玲瓏的藝術品。這些故事都是帶著些許古典氣息的白話短章,所寫的是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奇人異事,他們是市井生活中“非凡的凡人”,也是尋常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些“俗世奇人”大多不屬於上流社會,而是遊走於充滿煙火氣息的底層。

天津是五方雜處的水陸碼頭,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故地,居民大多血氣剛烈,風習強悍。在馮驥才筆下,這些被人傳頌或笑話的人物身上,深藏著天津的地域性格和文化。無論引車賣漿、雞鳴狗盜之流,還是有淫巧奇技傍身的手藝人,它們身上都體現著傳統的江湖道義和世俗生態,這些東西貌似已遠離了今日社會,但實則早已注入國人的精神血液,只不過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因此,讀這些俗世奇人諧趣動人的故事,在啞然失笑之間,會不經意地接續起某種傳統並重識生活的真義。(徐學勤)

法學

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清代習慣法》,作者:梁治平,版本: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

在今天思考“法”,我們會迅速將它與法條、律師或法庭等要件聯繫起來。對於過去的“法”,也會在腦海裡浮現出律例、訟師或縣衙,儘管如今它們可能只是在小說戲劇或影視劇裡為更多人熟悉。這些都可以叫作“大傳統”。有“大傳統,自然也就有“小傳統”。小傳統誕生於民間,是人們自發形成並遵守的交往規範,多用來約束人與人之間的婚姻或債務、交易、契約等日常活動,大致相當於現代“民法”範疇。

法學家梁治平《清代習慣法》一書對清代官府檔案、民間契約和民國初期的司法調查等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研究,探討的便是清代之法的“小傳統”。他在這裡稱之為“習慣法”。律例以賦稅、刑事為重,對民事處理不多,也基本上缺乏具體的細則,而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由習慣法承擔。

習慣法不意味著它是隨意的、草率的。只是從條約上看,習慣法也自成體系。就像梁治平整理的,習慣法有“法語”,比如人們使用庚書、財禮、長租、田皮、讓租等等特定表述詞彙。習慣法也有“法諺”,表達基本的權利與義務原則,比如“小修歸佃,大修歸東”一說,約定的是房主和房客之間如何分擔修房費用。習慣法還有“法諺”,那是一些固定的、被共同認可的表達,比如契書中表示絕賣的“永不價貼,永不回贖,永斷隔絕”。

不過,不同地方山水相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說,“大傳統”的立法、執法和審判在一個政治共同體內比較統一,尚且還會因為地方官個人意志和當地習慣而表現出差異,那麼,不同地方的“小傳統”差異就更大了。這是研究“小傳統”必然要遇到的問題。也因此,多年來關於一地或多地的區域性“小傳統”的研究更常見。

而地方差異之所以沒有在《清代習慣法》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梁治平要理解的是清代習慣法的一般形成和運作邏輯。習慣法之間有沒有共同的邏輯?他認為,習慣法實際上受到了國家法或者說“大傳統”的影響。反之亦然。恰如該書1996年初版的副標題“社會與國家”,社會領域的習慣法與國家領域的“大傳統”歷來相互重構。這使得習慣法能突破地方性而表現出一些一致性。“大傳統”無力顧及,為節約成本,也需要習慣法或使用習慣法的做法來建立社會秩序。自近代以來,“大傳統”隨著現代國家建制而完成轉型,並通過立法也將過去的“小傳統”變成“大傳統”。當然“小傳統”在今天也並未完全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只不過,它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小。如今《清代習慣法》重版,即便對法律文化興趣不大,我們從這一本緊湊的小冊子裡仍可理解人們過去是如何建立一種秩序並受其影響的。何況該書對習慣法的演變、習慣法與社會和國家的關係的探討在學理上曾引領一時風氣。(羅東)

文學

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聊齋新義》,作者:汪曾祺,版本:中圖網|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汪曾祺改寫《聊齋志異》篇目起始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三十多年過去,現今有了首個單行本,改寫全貌整體地出現在讀者眼前,名為《聊齋新義》。該書共收錄小說十三篇,改寫的原文本包括蒲松齡的名篇《促織》《陸判》《畫壁》等。

將“舊酒”裝到“新瓶”,基本要求自然是出新。汪曾祺在前言中有自己的說明:“我想做一點試驗,改寫《聊齋》故事,使它具有現代意識,這是嘗試的第一批。”可見“現代意識”是其改寫的手段,應該也是目的。比如《促織》篇的光明結尾,有些落入中國古典小說常見的俗套,汪曾祺一改而成為一個悲慘世界:變成促織的孩子最終還是死了。這一改,無疑深化了作品對彼時社會制度的批判,凸顯了悲劇力量。

不過也許是因為蒲松齡的“舊酒”有其明確且強大的美學風格,包括篇章結構和文字節奏,改寫後的文字略顯拘謹,少了些灑脫和精準——這原本是汪曾祺為文的長處。反而是改寫自錄於“異史士曰”中的一則不成篇的小逸事,獲得了鮮明有趣的想象力。大概是因為原文本相對簡略,束縛小的緣故。(張進)

藝術

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樸贊鬱的蒙太奇》,作者:(韓)樸贊鬱,譯者:楊帆,版本: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

《樸贊鬱的蒙太奇》是一本作者的個人隨筆集,作為韓國最為重要的世界級導演之一,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樸贊鬱本人和韓國電影的可貴一手資料。

近年來,韓國電影越來越得到國際影壇的關注,而樸贊鬱正是比較早的一位走國際路線的韓國導演。可以說,正是樸贊鬱與他的同代人一起開創了一種新型的韓國電影模式,他們將韓國民族性和類型電影進行結合,成為今天韓國電影得以行銷全球的法寶。樸贊鬱本人也是佳作頻出,拍出了《共同警備區》《我要復仇》《老男孩》《親切的金子》等一系列重要電影。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韓國一直處在大國政治的夾縫之中,也生髮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樸贊鬱的文字對此並不諱言,這本書和他的電影形成了一種互文關係,我們不難感受到一位韓國導演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思考,以及他對好萊塢的複雜態度。

這本隨筆集也不斷強調個性對於創作者的重要性,認為個性高於一切。從中我們也不難窺視出韓國電影成功的秘密。樸贊鬱不僅是一位導演,還是一位高明的編劇和富有洞見的影評人。他的觀影量巨大且有很明顯的個人偏好,因此這也是一本“迷影性”很強的書籍,對於電影發燒友來說,看一位知名導演對其他知名導演的點評和“吐槽”,是一件十足具有趣味性的事情。(餘雅琴)

新知

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老鼠博物學》,作者:朱耀沂 著;黃一峰 繪圖,譯者:李盎然 譯,版本:商務印書館,2020年1月

誰在共享我們的生存空間?老鼠、蟑螂、蜘蛛……這些可怕而又討厭的“鄰居”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在臺灣昆蟲泰斗朱耀沂看來,這些與人類相伴而生的物種與我們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是我們想要與之來一場對決,還是單純的希望瞭解它們的世界,去了解這些伴生動物和昆蟲都是極為有意義的事情。作為朱耀沂的“暗黑三部曲”之一,也是“大樹教授博物學”系列的重量級著作,在《老鼠博物學》這本書中,朱耀沂將為我們講述那些與老鼠有關的事情。

全世界有多少種老鼠?哪些動物冒用“鼠”名卻不是鼠,哪些動物是鼠卻不叫鼠?最近經常被提及的“黑死病”罪魁禍首究竟是誰?老鼠成功繁衍,幾乎佔據全球各個角落的奧秘在哪裡?人和鼠之間又有著哪些故事?朱耀沂指出,老鼠之所以如此討厭,原因不外乎它們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接觸過於密切,而且帶來的影響負面多於正面。很少有人真正仔細研究過老鼠,也從未思索為什麼這些看似渺小脆弱、不堪一擊的老鼠,為何竟是地球上最為興盛成功的動物之一。顯然,這本書有助於使普通大眾得以進入老鼠的生活,瞭解這群成功的生物,也讓人類重新反思老鼠與人類的複雜關係。(何安安)

校對|李世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