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墨,濃淡怎麼來掌握?

秋葉丹楓


書法的墨法淺談

初學書法,人們往往以為用墨不重要,這是—種誤解。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

歷代書家無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寸: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國畫的墨法融進書法,增添了書法作品的筆情墨趣。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說,筆者就此淺談如下。

1,濃墨是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能人紙,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蘇東坡對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兒一睛,”認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則“索然無神氣”。細觀蘇軾的墨跡,有濃墨淋漓的藝術效果。清代劉墉用墨亦濃重。書風貌豐骨勁,有“濃墨宰相”之稱、與濃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2,淡墨介於黑白色之間,呈灰色調,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明代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蕭散意境。從作品通篇觀來,濃淡變化豐富,空靈剔透,清靜雅緻,仙住所著《畫禪室隨筆》中說:“用墨須使有;閏,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清代王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書法源出於董香光,傳其風神,作品疏秀佔淡。其實,川濃淡墨各有風韻,關鍵在掌握,用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剛弊於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3,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溼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黃賓虹對墨法研究更有獨到之處,提出了“五筆L墨”的理論。他偶爾將漲墨法應用於篆書創作中,又表現出一番奇趣。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應控制墨量適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經宿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幾字,以渴筆、枯筆表現,澀筆力行、蒼健雄勁。

書法的墨法表現技巧十分豐富,用水是表現各樸墨法的關鍵-《畫譚》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佔入水墨並稱,實有至理”。

另外,用墨的技巧還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紙質的優劣密切相關。一幅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會增強作品的韻律美。當然,墨法的運用貴有自然,切不可盲目為追求某種墨法效果而墮入俗境。

古人論畫時講用墨有四個要素:一是“活”,落筆爽利,講究墨色滋潤自然;二是“鮮”,墨色要靈秀煥發、清新可人;三是“變幻”,虛實結合,變化多樣;四是“筆墨一致”,筆墨相互映發,調和一致。以此移證於書法的用墨也應是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淺析:

來為書家所重視,清包世臣在《藝舟雙輯·述書下》中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則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故歷代書家都非常注重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與研究。

  書法用墨主要有濃墨、淡墨、枯墨、潤墨之法等。

  濃墨 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濃黑似漆”之說,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用濃墨創作給人以筆沉墨酣,富於力度之感,篆、隸、正、行書之創作皆宜使用。宋代蘇軾作書善用濃墨,東坡居士謂用墨“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觀其書跡筆墨沉酣豐腴、神凝韻厚、力透紙背。使用濃墨時,注意應以墨不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於紙內而不能浮於紙面。濃墨色彩深沉縹緲,光彩黝然。加之墨色發亮,更使書作神采外耀,故以濃墨作書較能表現出雄健剛正的內蘊氣度,當需要表達一種端嚴、激昂、高亢的情緒時,選用濃墨彩作書,可以促成這種意境的表現。觀蘇東坡、顏真卿、康有為等大家的書作墨跡,多以濃墨書寫,沉厚朴茂之中更顯空靈。

  淡墨 淡墨作書給人淡雅古逸之韻,空靈清遠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傷神采,一般宜用於草、行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正書。明代董其昌最擅長用淡墨,可謂“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董其昌書法用筆虛、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種淡雅虛靜的高遠意境,給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煙火的氣息;使用淡墨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沖淡後使用;二是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後運筆,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後,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當想要表現清和靜雅的意境時,不妨以淡墨法一試,或許別有一番情趣。

  枯墨 飛白、枯筆、渴筆是書者運用枯墨進行創作時較常出現的三種筆法(形態),能較好地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和古拙老辣的筆意。飛白,筆跡中絲絲露白。相傳是漢代書家蔡邕見役人以堊帚刷牆成字得到啟發,便心領神會用於書法創作中,之為“飛白書”。唐代武則天女皇喜作飛白 書,其親書《昇仙太子碑》的碑額,現收藏於浙江海鹽縣博物館中。枯筆,指揮運中筆毫墨幹用筆迅猛磨擦紙面,筆畫所呈現出的毛而不光的筆觸線狀,宋代書家米芾善用此法。渴筆,是指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筆力磨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用法,其筆觸疾中帶溼,枯中見潤,幹而實腴,所謂“乾裂秋風”。

  潤墨 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滲化開來,古人形容這種富於韻味的墨法為“潤含春雨”。由於墨之滋潤,故潤墨行筆需快捷靈動,不可凝滯,於墨色滲潤中使點畫有豐腴圓滿的韻致。明代書家王鐸喜用潤墨並創立了獨樹一幟的“漲墨法”。潤墨適宜於表現外柔內剛、勁秀峻爽的意境。

  濃墨、淡墨、枯墨、潤墨的運用,實際上與書者對自已所書字體,使用的宣紙的質地和毛筆的軟硬有很大關係。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熟宣紙性較硬,在其上作書宜用軟毫筆,墨可稍濃一些,水可稍幹一些,這樣運行使轉,自然筆墨得所。除此之外,墨法的靈活運用還受個人的愛好和習慣而定,清人劉墉喜用濃墨,而王文治卻善用淡墨,兩人分別被譽為“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用墨能將濃淡枯雲的變化完美地統一起來,做到“帶燥方雲,將濃遂枯。” (孫過庭《書譜》)便是用墨高手。用墨的變化,一方面取決於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決於用筆的技巧。由於用筆的節奏不同,便可以產生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輕則墨淡,重則墨濃,徐則滲而潤,疾則燥而枯。反過來,墨法亦影響筆法,如筆墨飽運筆宜快,筆墨少運筆宜緩,節奏的變化通過墨色表現出來,生機躍然紙上。墨色的變化須一任自然,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否則不能產生墨韻變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關係,通過對比,表現出墨色的自然變化。要產生用墨的變化,亦要講究蘸墨之法。一般地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筆弱無力,而且墨色不易靈活變化。故蘸墨當如蜻蜓點水,一黏即起,以毫濡透,潤而補漬為度。清蔣驥《續書法論》中說:“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溢而筆凝。”作品中墨色濃淡枯溼的變化是靠水墨技巧的運用所表現的,陳繹曾《翰林要訣》指出:“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言:“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說到底,書家對水墨技巧的成功運用和把握,實際上是對“水”的直接控制,若書家對水的控制能力較強,對水墨技巧能夠熟練掌握、恰當運用,必會使水墨調和,骨勁肉勻、血脈連貫、風神灑落。用墨要慎思活用,要做到筆不妄下、墨不虛發、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獨運,這需要長期的實踐和嫻熟的技法方能實現。


偃溪文學


中國的書法和繪畫有時可以簡要地稱為筆墨的功夫。除了筆法以外,墨法也極為重要。墨色就像一個人的血肉和膚色,表現了他的氣血之色。一副書作墨色好,就如一個人血色豐潤,神氣光華。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書法用墨,怎麼掌握濃淡的問題:

凡是好的書法作品,水墨都是濃淡適宜的,墨需濃而不凝,因為凝而筆畫呆板,乾澀;墨需淡而不死,因為死則傷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韻。可以說,墨的濃淡適宜,燥潤相雜,是書法藝術的一大關鍵。有功力的書法家都會根據書體而掌握墨色的濃淡,燥潤,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鮮。濃墨的作品可以煥發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別具神采。清代的劉墉善用濃墨,精華內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風流儒雅,當時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字怎樣能寫出好的墨色呢?

首先,水,墨、硯均要純,淨、潔。硯不可留宿墨,用完了就要用清水洗淨。這樣研出來的墨才能水墨調勻,寫出來的的字才能血肉得所。具體的做法是:

1.首先,書寫之前,筆宜以清水緩緩開釋,使筆豪透潤。在硯面徐徐輕捺,四面之毫浸潤水墨,自然和順挺圓。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色鮮活而筆力遒勁。

2.其次,用筆用墨必須完美結合,筆酣墨飽。筆能攝墨,鋒到墨到,墨隨筆而生髮,因而氤氳萬象,古人有“惜墨如金”和“潑墨如飛”的說法,意思是筆不妄下,墨不虛發,經營意境,靈活運用。寫出來的書法作品,極盡濃淡枯溼錯綜變化。筆法嫻熟,墨法精妙,靈動生輝,所謂“筆歌墨舞”

書法是講究筆墨情趣的藝術,從技術上說就是筆墨的藝術。骨氣神韻俱足,筆情墨趣相融,方呈現出一種和諧,深邃的意境之美。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可以有所幫助。






字匠


在書法創造中,有許多技巧需要掌握。章法,結構,字的個性美,筆畫使轉等很多方面。而墨色的熟練運用也是非常重要,好的墨色搭配會讓作品錦上添花,自然生趣。問題中提到的濃,淡就是墨色的運用問題,是墨色的基本的二個方面,另外還有枯,渴,焦,潤,輕等幾種技巧的使用。下面做一下簡要的分析,解讀:

一,濃墨主要展現書法的端嚴厚重,高亢的情緒時運用。會讓字體顯得雄健剛正,代表人物有顏真卿,蘇軾,沙孟海等。濃墨主要用於楷書和行楷創作,草書創造略有運用,不主張大片整幅運用。運用過多會使字呆滯而缺少靈動之美(草書中)。

二,淡墨是將墨醮少許水,讓墨色變淡而用於書法創造的技巧。淡墨創作的字會顯得清淡古雅,秀逸淳和,展現書法的寂靜清雅之美。

三,枯墨。枯墨是在墨色將盡之時筆的毛色在紙上快速劃過而產生的痕跡,或者衄挫,提按產生的痕跡,使書法藝術產生蒼古險峻,古拙樸素的美感形態。這種筆法在草書中會有大量使用。現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是將枯筆用於草書創作的先行者,也是墨色運用的高手,被稱為現代“草聖”是當之無愧的。

四,潤墨。潤墨是將墨色醮在紙上讓墨潤化開來產生筆畫的技巧,是繪畫藝術在書法運用中的典型體現。這種技巧使用起來,難度比較高,很不好掌握。但如果使用熟練,那是會讓書法的藝術效果大放異彩的,行草書時適用較多,代表性的書法家還是林散之老先生。

結合我自己的書法實踐,談一下墨色問題。一般情況下,楷書多用濃墨,筆筆交代清楚,力入紙背,用淡墨則顯得楷書輕浮不莊重。橫折,拐彎時多用濃墨,長橫短堅時用淡墨,輕輕劃過,讓字顯得濃,淡鮮明,形成色彩對比度。留白拉長豎時用重墨,不易輕墨,讓重墨在留白處突顯出來,顯示出力感來。作者提到濃墨轉不開筆,淡墨開叉無線條,還是練習太少,沒掌握要領,大量練習,揣摩是會運用熟練的。

文中配圖是沙孟海和林老的作品,都是墨色高手,大家欣賞下。


木勘石


書寫用墨汁買現成就可以了,方便好用。如果自己研,(硯臺和墨塊不能太次)。研墨速度掌握好(快慢);研磨到細綢潤滑成汁時,即可使用。(過稀水份大)


用戶2859511941785


多學,多練,就能隨心達意運用自如。


了凡塵風


書法用墨很講究,書法在章法中,有一講是專講墨法的。墨分五色是根據墨汁的原墨與加水多少和用墨時間來分的。楷書一般都要用重墨,特別是在泥金、泥銀和熟宣紙上一定要用濃度大的墨汁。否則寫出的字顯得蒼白無力。對楷書不易用墨分五色來表現章法。對行草書特別是大草書作品,墨法甚為重要,墨法中的對比,比如濃淡,燥溼,輕重的對比更加普遍。初學書法者在作品創作中多實驗,我在教學中專門帶學員進行這方面的練習,比如,讓學員,沾一次墨,一直在寫,沒有老師的同意是不能沾墨的,這樣一直寫,那麼燥溼對比就出來了。加水多少的練習,濃淡的對比就出來了。


譚雲協


多多實踐,很快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濃淡程度了。調墨和大廚和麵一樣,水少了面太硬,水多了又不成形,做不同的麵食所需要的軟硬程度也一樣,開始總是摸不著頭腦。書法作品用墨其實也是一樣,不同類型的作品和不同的紙張上,需要的墨的濃淡程度也不一樣。書法本身就是一個很需要耐性和毅力的東西,熟能生巧,多多嘗試就知道了,如果覺得本身缺少這些東西,那不妨也可以從調墨開始,多多培養自己的耐性,先讓自己靜下來。送上鄙人一副草作,望共勉!


昭禎書法


濃淡水撐握


老虎1942728923175


       我們常常說書法是“筆墨之功”有一定的道理。文化是一方面,最終還是讓作品示人,所以如何調控書法墨色的濃淡也是書法作品創作的一種技藝,書法家對墨的運用是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歡用濃墨,墨墨如漆;有的人喜歡有淡墨,追求典雅。書家追求的風格不一樣,所表現的效果也不同。

      墨汁是粘滯性的液體,尤其現在,不再用研墨,水是潤滑劑必不可少,調墨時可以先加水,然後再注墨。筆毫中濃墨則粘滯性加重,加大了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能寫出有力度的字。但濃墨會使筆毫的運行速度受到限制,速度過快則下墨會接應不上,速度太慢又會使力度受損。淡墨猶如在墨中加了潤滑劑,用筆自然省力,但容易陷入力度不足的毛病,所以在寫字時還需要注意用墨濃淡適宜。用墨濃淡只是關於墨色的問題,也關乎力度的展示。書法家有“墨分五色”之說。什麼是“墨分五色”?《書法小詞典》上說是“濃、淡、幹、溼、黑”。實際上,這五色並非是同列可比的東西,比如“黑”在“濃淡”之間應如何排序?若以“濃淡”而論,處於濃與淡之間可有多種中間色,絕非五種。所以墨分五色只能理解為墨色有很多的變化,這很好理解。

       墨色濃淡如何控制?習字不是作畫,不可能一會蘸些濃墨,一會兒在蘸寫淡墨,只能使一筆下去分濃淡。怎麼辦?我認為控制書寫速度是一個調節墨色的辦法。如果筆毫上的墨過於濃烈,那麼運筆速度慢則墨色黑,速度過快則墨色乾枯。如果筆毫上的墨偏淡,那麼運筆速度快則墨色溼淡,速度慢則墨色濃。因為運筆速度慢,筆毫在紙面上停留的時間長,記下的墨水多,沉澱的墨量大,水乾之後自然就濃,這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