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意思是什麼?

哈阿龍


中華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濤濤不息,經典詩詞千古流傳大浪淘沙,傳唱至今!

它關鍵因素是在民族文化百姓的積極傳承中,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就是韻律的感染力,正是音樂的魅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美酒要用玉器打造出來的精美杯子才能品嚐出精髓。好的這首詩更是需要我們站在音律的角度去察其形,究其神,方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賦得古草原送別 少年英才展鋒芒

十六歲的白居易博覽群書,記憶超群學識過人,風塵僕僕從江南來到長安,想要結識京城名望大家顧況,於是被顧大學士要求用“古草原送別”來檢驗才學。按當時說法叫賦得,詩成即博得眾人高度讚賞和認可,成功進入文人墨客高級朋友圈,出道成功。

這首詩是中國傳統詩歌題材種類中的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開篇切題點出“原上草”,緊扣主題。用“離離”形容草原青草繁茂的樣子,也寓意了自身的青春年少生機勃勃。“枯榮”生動形象的展現了野草的生命力旺盛,化靜為動,一副春去秋來,無邊草原野草枯榮交替的畫面,頓時躍然紙上。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歎,又生動活潑的描繪出一種生生不息的形象。

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秋天來臨漫山遍野的熊熊烈火,既是對當前際遇不順,內心深處的巨大煩惱的暗喻,又是對廣闊草原茂盛野草的烘托。“春風吹又生”既是對春回大地的草木逢春的喜悅,又是對顧大學士賞識的熱切期盼。押韻整齊,令讀者眼前一亮,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契合了畫作最高境界“留白”的意境!

頸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再次點題“古草原”重在寫“古”,以“荒城”映襯“古道”,並不平鋪直敘寫古道,而是以“荒城”來抽象刻畫,更添想象空間。“遠芳”以嗅覺,“晴翠”以視覺再次從五官具體感受生動形象的描繪了野草的青翠,色彩斑斕,令人如身臨其境,加深了畫面的帶入感!

尾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王孫”本指貴族的後代,借指遠方的友人。“萋萋”形容野草茂盛的樣子。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卻不得不在此刻送別好友,連漫天的野草都替我傷感。用擬人的手法,瞬間悲傷瀰漫整個畫面,畫龍點睛再次緊扣主題,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離別憂傷。

命題五言律詩,卻得千古絕唱。

這首白居易的出道之作,使之聲名遠揚。唐代五言律詩有著成熟的套路和嚴格的平仄要求。全篇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須作對仗。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因此要想欣賞《賦得古原草送別》這個命題詩,必須瞭解五言律詩的四個基本句型。

五言律詩有四個基本句型:(一)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二)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三)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四)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1】

本篇律詩採用的是第二種句型仄起平收式。律詩句型是基本架構,靈動的詞才是一首好詩的靈魂。正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靈動的詞彙與律詩音韻的完美融合才能成就經典詩歌。

千古音律永傳唱 四海八荒方光芒

文字有國別,音樂無國界。音樂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發音只是口舌聲音震動的細節技巧和方法。音樂表達和承載的情緒,是人類喜怒哀樂的不變宗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經久不衰,國粹京劇的傳承不息,《男兒當自強》韻律點燃了有志青年的奮發圖強!

《賦得古草原送別》傳唱的是音律的詩篇,表達的是友人離別的傷感,傳承的是音樂寄情的不朽寶藏!

【1】高玉昆.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蘇打餅


精彩在路上f 精彩回答,歡迎採納!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當時只有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古原草》這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精彩在路上f


感謝提問,分享一些個人觀點~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16歲的成名作。

這個題目其實應該分為兩部分:賦得/古原草送別。

前一部分:賦得。

“賦得”是一種規定格式,當寫詩的時候別人限定了題目或者是科舉考試作答的時候,必須在題目上加上“賦得”二字,後來人們也把這種問題叫做“賦得體”。

而白居易的這首詩,就是他16歲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寫的詩,是一首應考的練習作品。也就相當於做了往年的高考卷,所以加了“賦得”而字。

▲白居易的成名作——離離原上草。


順便一說,唐朝科舉比較奇怪,考卷不掩蓋考生的名字,也就是說每個閱卷老師都可以考到考生的信息。所以,閱卷老師對學生的瞭解程度跟最終的成績有很大的關係,考生為了提升知名度,前兩三個月,考生把自己從前的滿意作品做成軸卷,拿給當時社會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請求他們為自己宣傳。

16歲的白居易就把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給了當時的著名的詩人和著作郎——顧況欣賞。本來顧況剛看到"白居易"三個字,開玩笑道:"長安米貴,'白居'恐怕不'易'"。

而當他看到這首詩的內容的時候,改口說:"有這樣的好文采,住哪兒都不難呀"!於是顧況不遺餘力地宣傳推薦白居易,不久,白居易的大名就享譽京城,也成功在這次考試中一舉成名。

▲白居易求見顧況圖。


後一部分:古原草送別

既然是“賦得體”,那麼“賦得”後面跟著的就是限定的主題。也就說,後面的詩必須圍繞著古原、草、送別來寫。是不是這樣呢?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不愧是寫作文的高手,這簡直就是滿分作文的典範——開門見山。

第一句就寫了“原上草”,點了古原和草。而前面三句都是為了最後一句“送王孫”做鋪墊,在詩的最後點了“送別”的題,這不是畫龍點睛嗎?難怪一舉成名。

▲白居易的名片。


當然,有人對“古原”這個主題不解,古往今來也有不同說法。講一種最靠譜、最流行的說法!

(1)首先,古原應該不是個地名,因為的確查不到這個地方。

詩題中的“古”字應該與詩中“遠芳侵古道”中的“古”相應,都是很久遠之前的意思,類似“懷古傷今”之意。

(2)其次,原為何意?

這個"原",並不是通常認為的平原,而是"塬"的另一寫法。塬是西北黃土高原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桌狀高地,四邊陡,頂上平。

大家還記得毛主席寫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沁園春·雪》)嗎?這裡的“原”就是指長征最後途徑的陝北高原,就位於黃土高原。以象的體形比喻原,是非常恰當的。塬頂平,四邊陡峭,轉動角柔和,正好像大象的樣子。

主席這精彩的比喻,也是對原的形象描述,正是因為毛澤東生活、戰鬥在陝北高原,日日與"原"相伴,才作出了這樣恰如其分的比喻!

▲黃土塬


我是“詩詞曲裡讀中國”,如果喜歡請點關注,將有更多精品分享~


詩詞曲裡讀中國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此詩是作者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並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閒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白話譯文

古原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昌榮。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遠處的春草侵佔了古道,陽光下的綠色連著荒城。

我又在這裡送友人遠去,萋萋芳草盡是離別之情。






廣東閃耀新星


意思是年




哈阿龍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意思是:踏著原上的青草為朋友送別。

賦得,是詠物兼送別,先詠古原草,後吟送別情。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原上青草多麼茂盛,每年一次枯黃一次繁榮。

野火也不能把它燒盡,春風吹來又是到處叢生。

野草的芳香掩沒古道,草地應該一直連接到你要去的邊城。

又一次送好友離開,茂密的青草就像我們的深深的友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婦孺皆知,千古傳頌。小學課本只採用一半,可不要以為它只有四句呦!


香樟樹1080


直白吧:滄桑的臉是歲月留給自己印跡


那冬梅花美佳佳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此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送別友人時所寫,先寫景物,原上草,寫原上草的特點:枯榮,春風吹又生,一枯一榮,就是草的一生,枯敗不可怕,當下一個春天來臨,敗草便又勃勃生機,恢復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詩人以此為喻,表明自己對友人的勸慰,然離別在即,仍然不免有失落的萋萋別情!!


秋春之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大意: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也不能把它燒盡,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煥發生機。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作於公元788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因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被稱為"賦得體"。

賞析:

詩詞首句“離離原上草”,第一句起到點題作用,與題目“古原草”相緊扣。第二句以一年為時間軸,宏觀上大跨度寫出古原草的一枯一榮,寫出了野草春生秋枯,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第三、四句在野火下,春風吹後,野草的枯與榮,更進一步寫出了第二句的一枯一榮。同時也寫出了野草堅韌的品格,即使被野火焚燒,在春風的滋潤下它依舊能夠煥發生機,極為生動地寫出了野草頑強的品質。第五、六句中的“侵”“接”,寫出了野草的繁茂旺盛,“古道”“荒城”又為下句送別友人打下了鋪墊,自然而然由野草過渡到送別。最後兩句點題,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從全詩看,詩人從一顆小小的野草,寫它的一枯一榮,到春風下的勃勃生機,到芬芳撲鼻,到滿眼晴翠,並自然過渡到惜別情,真是小視角大情懷,選題角度新穎獨特。


知否知否666


春夏秋冬四季明,

萬物生長復輪迴。

自然法則隨天命,

笑看野草枯又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