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被司馬遷寫成無賴一樣,為什麼能當皇帝?

威史


秦始皇花費自己的畢生精力統一了中國,本想讓秦國萬萬世,一直存活下去,但還不過第二代就被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和他的宦官趙高給弄得亡國了;秦朝之所以這麼快的滅亡主要是上面的昏庸無能,嚴苛的刑罰再加上沉重的賦稅讓老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慢慢地開始爆發各種起義來推翻秦王朝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兩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一個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另外一個是被司馬遷寫成無賴一樣的劉邦。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其實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劉邦也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市井無賴的劉邦最後打敗了項羽最後做了皇帝呢?

善於用人

劉邦是一個很會發現人才,也很會用人的人。劉邦統一天下後曾經大宴群臣,劉邦在宴飲的過程中曾經問過大臣一個問題,他對大臣說:“大家認為我能打敗項羽統一全國的原因何在?”,大臣們趁著酒興開始議論開了,有人說是因為劉邦敢於分享,不會像項羽那麼小氣等等,各種各樣的回答五花八門。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最後劉邦對眾大臣說:“我能夠打敗項羽,最終取得天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善於用人,蕭何善於管理後勤糧草就讓他當後勤部長,張良善於長遠謀劃就讓他當參謀長,韓信善於打仗就讓他當大將軍;而項羽在這方面就比我差遠了,他有一個謀臣范增很厲害,但最終項羽還是非常猜忌范增,這才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正如劉邦所說,劉邦在用人方面的確超乎了常人,比如當時的蕭何、陳平、張良、韓信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最後都投到了劉邦門下,他們都得到了劉邦的重用,其實這裡有很多人才起初是去投奔過項羽的,但沒有得到重用。

尤其是韓信去投靠項羽的時候,項羽只讓韓信當了個執戟郎,項羽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想到最後在烏江邊上打敗自己的卻是一個當初在自己手下任職的執戟郎。

心懷大志

劉邦是個志向非常遠大的人。劉邦在當沛縣泗水亭亭長的時候,有一次劉邦去咸陽辦事,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隊伍,劉邦被眼前的畫面給驚呆了,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大氣磅礴的護駕隊伍,劉邦隨口對他人說到:“男人就應該這樣活著。”,從這點不難看出劉邦是一個志向高遠的人。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還有一件事情也能反映出劉邦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當他率領軍隊挺近關中的時候,雖然劉邦喜愛錢財和美女,但他沒有大肆掠奪,劉邦還要求屬下不能掠奪百姓的財物,幹一些燒殺搶掠的事情,這些命令讓當時百姓的歡欣鼓舞,讓劉邦在非常短的時間贏得了民心。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劉邦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去搶老百姓的金銀財寶,是因為劉邦有更大的志向,那就是奪取天下,劉邦知道奪取天下最重要的不是財寶而是民心,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民心。

心胸廣大

劉邦是一個心胸廣大能夠包容別人的人。在劉邦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有一次劉邦在率領部隊和秦軍殊死決戰的時候,他的一名手下雍齒卻公然背叛了他,這讓劉邦非常生氣,而且當時雍齒據守劉邦一個重要城市豐,這可讓劉邦恨透了雍齒。

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沛公引兵攻豐,不能取。沛公病,還之沛。——《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在劉邦剛剛取得天下的時候,劉邦看到遠處的大臣們好像在議論什麼事情,劉邦問張良他們在幹什麼,張良說他們在商量謀反。於是劉邦問張良怎麼辦,張良立刻建議封雍齒為侯,雖然雍齒之前背叛過劉邦但劉邦還是封了雍齒為侯。

劉邦不僅包容了雍齒還封了他侯,這一舉動一下就穩定住了局面,大家看到被劉邦最痛恨的雍齒都封了侯,於是大家都安心了。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所以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劉邦善於用人、心懷大志並且還有一個寬廣的胸懷讓這個被司馬遷寫成無賴一樣的人最終當了皇帝。


仙巢說歷史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平民皇帝。他既狡詐又仗義,起兵以後很善於用人,懂得抓住有利時機,最終在秦末的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偉大的西漢王朝,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但在司馬遷的書中劉邦被寫成一個無賴,那這樣一個無賴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一、劉邦“無賴”的名聲是怎麼 來的?

1.劉邦出生平民家庭。公元256年,家住沛郡中陽裡的鄉野草民劉太公,迎來了他的第三個兒子,取名劉季,意思是老三的意思,這就是後來的劉邦。不過劉邦的出生並沒有引起劉家多大的重視。後來劉太公又有了第四個兒子,排在中間的老三劉邦就更沒有人注意了。

2.劉邦生性不愛讀書。劉邦生得聰明伶俐,劉太公也曾讓他去唸書,可他根本不感興趣,讀了幾天就不想去了。劉家只是個普通的殷實農家,又不指望劉邦讀書做官,見他不想讀書,也不勉強,就讓他在家種地。可劉邦什麼事也不做,就天天在村鎮上四處晃盪,成了一個典型的混混。不過他性格豪爽豁達,為人大度,很快就結交了一大批朋友。這群人成天東遊西蕩,惡名遠揚。老父親劉太公氣得捶胸頓足,罵劉邦是個“無賴”。

二、劉邦由“無賴”搖身一變為 泗水亭長

劉邦混混沌沌地長大的,他感覺日子過得有些無聊,就想找點事情做。此時,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全國,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全面改革。劉邦當上了泗水亭長。亭長的職能就是輔助衙門維護治安、緝拿盜賊,劉邦就這樣從打架鬥毆的無賴,搖身一變成了“正氣凜然”的執法者。



三、結識能人,為以後建立漢 朝奠定了人才基礎

劉邦在當亭長時,交際能力很強,以前的無賴朋友們也很擁護他,使得劉邦官小名氣大,他這時結識了蕭何、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後來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四、搶佔先機,入主關中

劉邦剛進咸陽時,真的把自己當成了“關中王”。秦始皇和秦二世修建的宮殿富麗堂皇,宮中美人珍寶無數。劉邦出身平民,哪裡見過這些。他很快就沉溺於富貴享樂之中。幸好劉邦身邊有幾位得力的干將,樊噲、張良等人都勸他要吸取秦亡的教訓,還有現在天下的局勢也不容樂觀。劉邦這才逐漸清醒,不敢留在秦宮。劉邦又把精力集中在維持治安,安撫百姓上。

五、復生產、得民心

劉邦廢除了秦朝的許多殘酷法律,整頓吏治,安置流民,恢復生產,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擁護,軍力也得到了發展。



總之,劉邦儘管被司馬遷和後世稱為“無賴”,但他順應時勢,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慧眼識才的本領,以及審時度勢的政治魄力,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終於建立起了強大的西漢王朝。


古今博學


曾經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個人去買鸚鵡,會兩國語言的鸚鵡售價是二百,會四國語言的鸚鵡售價是四百,只會一國語言而且又老又醜的鸚鵡標價卻是八百。這個人非常不解,就問賣鸚鵡的人為什麼,賣鳥人說它是另外兩隻的老闆。

這個故事的寓意和劉邦定義漢初三傑的那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邦說: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英雄有用武之地

僅用了七年時間,劉邦從一位籍籍無名的泗水亭長逆襲成為皇帝,劉邦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所致。他出色的用人方式無疑是他成功的關鍵所在。漢初三傑固然優秀,但是他們也需要一個平臺作為載體,劉邦就是這個平臺的搭建者。也正是有了劉邦,他們的才華才不至於被埋沒。滾滾歷史長河中,有多少英雄無用武之地,有多少才子懷才不遇,漢初三傑是幸運的。他們能夠在秦末這個風雲激盪的年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書寫過自己的傳奇,是他們之幸,也是劉邦之幸!

張良劇照

得民心者得天下

韓信曾經在分析過項羽的弱點,霸王雖勇可是他所到之處“無不殘滅者“,這些殘暴的行為導致了項羽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大地受損。百姓一時的臣服,並不是出於真心,項羽空有霸王之名,實則失民心久矣。

劉邦劇照

劉邦入關中時,曾經約法三章,與民秋毫無犯。這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所期待的君王模樣,百姓中口碑一流的劉邦,無形中收穫了天下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也是劉邦成功的因素之一。

不得民心而失敗的例子,在歷史上也經常會見到。黃巢、李自成之所以失敗,與他們在暫時的勝利後,不會約束自己的屬下,放任他們胡作非為、無法無天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他們學習劉邦,約法三章,或許歷史就會重寫。

懂得分享勝利果實

懂得分享勝利果實,這是跟隨劉邦起義的那幫人所看到的,也是他們能一直跟隨劉邦的原因之一。雖然劉邦的脾氣差,經常罵人,但是他懂得分享。項羽表面上仁愛,可是卻嫉賢妒能,不懂得與屬下分享成功的成果。相比之下,劉邦就是一個真小人,而項羽是一個偽君子。

劉邦劇照

大臣們在選擇的時候,都選擇了真小人的劉邦,而不是偽君子的項羽,因為他們知道從劉邦這裡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挨點罵還是可以忍耐的。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綜上所述,劉邦得天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成功人士也不可避免,劉邦身上的“無賴氣質”的弱點與優點比起來,瑕不掩瑜,所以他當皇帝是很正常的。


抱影無眠夜歸人


只能說太史公司馬遷寫的是劉邦的真實歷史,沒有因為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就對他的一生大肆粉飾,司馬遷也只是從一個史官的角度,公平公正的記載了劉邦的一生事蹟,這些事蹟或好或壞,都影響著後世對劉邦的評價。其實,司馬遷對於劉邦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司馬遷的一句“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對劉邦是“大聖”的評語,所謂大聖,古謂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絕﹑通曉萬物之道的人,這評價很高的。


至於劉邦的無賴形象,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流氓地痞一類,而是指古時候沒有工作,被人認為沒有出息的形象,並不能簡單的認為人品不好,實際上劉邦是個十分豁達,心胸寬廣,有膽有識的人。

司馬遷記載的劉邦無賴形象來源於劉邦未發跡前的早期經歷

在劉邦未發跡前,劉邦整天無所事事,也不喜歡從事農作生產,在古代農為本的思想下,不務農就會被人瞧不起,認為遊手好閒,不光他的街坊鄰居看不起他,而且連他的父親劉太公也經常訓斥他。

而且劉邦還有個惡習,那就是喜歡喝酒,還經常喝醉,醉了就睡在酒肆裡,不講形象,而且經常賒酒喝,你說一個有手有腳的年輕人,不幹正經營生,整天喝的伶仃大醉,誰會看的起呢?這些不好的缺點也一一記載在史記裡,後世很容易認為劉邦就是一個無賴形象,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作為史官是盡職盡責的。

然而司馬遷同時也強調了劉邦的優點,這些優點成就了劉邦的一番霸業,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其一、劉邦心胸寬廣、豁達大度,做事不拘小節,這樣的性格有親和力,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結交一批志同道合,有江湖義氣之人。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劉邦也打算造反,他的好兄弟樊噲鼓動一批不滿秦朝的百姓響應造反,由於劉邦的豁達名聲在外,沛縣百姓紛紛推舉劉邦作為新的沛縣縣令,這就是人格的魅力,一旦有個發光的機會,一定會金光閃閃的,劉邦便順從民意,自稱赤帝子,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

其二、劉邦能夠知人善任,善於駕馭屬下,這些屬下能夠為劉邦賣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樊噲,他們心甘情願為劉邦效命,這也體現了劉邦的高情商,高駕馭之術,反觀楚王項羽,剛愎自用,不識良將,韓信最先投奔的是項羽,結果不知人善用,給了韓信一個小官,從不重用,韓信只有離開,投奔劉邦,在劉邦那裡最終獲得重用,他的才能也有了發揮的平臺,經常大敗楚軍,《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曾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就是說劉邦不善於帶兵,但擅於統領將領,劉邦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其三、懂得以民為先,獲得百姓擁戴,最著名的就是劉邦攻入函谷關後,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

1.殺人者要處死。2傷人者要抵罪。3盜竊者也要判罪。這幾條看似簡單,其實影響巨大,順應了老百姓的心聲,史記記載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終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一統天下。

結語

劉邦成功開創大漢四百年江山,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這點司馬遷也在史記裡不吝讚美,至於後世對於劉邦的無賴印象,多是後世《厚黑學》風行之後,對於史記的斷章取義,劉邦二字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詞,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



一切都付笑談中


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不是一個無賴可以做到的,劉邦必有其過人之處。

首先有膽識。由他負責押解去驪山俢陵的勞役由於大雨所阻,誤了工期,這些人都要被處死。劉邦竟私自將他們給放了。自己把所有的罪擔了。後來這些人大部分都成了劉邦的最早的起兵隊伍。沛縣令沒有人敢做,這是造反謀逆,劉邦坐了成了沛公,也有了最早的根據地。西征咸陽秦國都。當時劉邦手裡就五千兵馬,但他敢去,一路上靠招降納叛來壯大隊伍。並避開潼關要塞從武關打進咸陽,推翻了秦帝國。其次會用人。劉邦入關以後對自己為什麼大敗項羽做過一番總結感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再次,劉邦大度。陳平“盜嫂賄賂”有人告發給劉邦。劉邦用其能不計其德。不但不處罰他,還給他金銀財寶,讓他去項羽處搞策反工作。御史周昌為人耿直。一次劉邦開玩笑騎在他脖子上問:“你說我是什麼皇帝?”周昌說:“你是桀紂之君”。劉邦聽了哈哈大笑,放了周昌更加信用他。劉邦還比較新歡採納別人的建議,什麼事情都喜歡說“為之奈何!”讓下面人替他出主意。而且他也非常有文采,《大風歌》就是他作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氣勢滂沱,君臨天下。哪裡是司馬遷說的無賴啊。


華盛盾


劉邦自己說過:“謀略不如張良、治理不如蕭何、領兵不如韓信。”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如下幾點

1、劉邦很清楚自己的缺點,並且承認現實,一個能正視自己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因為世界上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

2、能夠借用外力,謀略、治理、帶兵都是建立一個政權必不可少的,而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有這樣的素質,所以劉邦想盡辦法也把這三個人在打天下時留在身邊,為日後統一奠定基礎。

3、唯才是舉,韓信曾是項目軍營中的值戟郎中,不被重視,後到劉邦部下,由於蕭何推薦,劉邦也確實看到了韓信的才華,直接從小兵提到了大將軍,這點不得不佩服劉邦的魄力,事實也證明韓信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劉邦優點很多,懂得分享、懂得隱藏實力、懂得暫避鋒芒,為了成就拿得起、放得下,懂得愛民等等,這些都和當時的項羽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順其自然天下必歸劉邦。




寂照虛空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出身於普通農家。劉邦一介布衣之身,個性隨性豪放,處事不循常理,無章法,還常常做出無賴之舉,其為何能成功?其成功在於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即帝王權術。

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在決策以及識人用人的才能上,極具有"天縱之才",擁有高超的役人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劉邦在識人用人上異於常人之處。劉邦手下的陳平生活作風很成問題。有人向劉邦舉報陳平居家的時候跟嫂子有染,且"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而且貪汙,"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

劉邦並沒有聽信別人,人云亦云,親自與陳平一番懇談後,認定了陳平的才能,還厚賞了他,把他升了官"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

後來劉邦用陳平的離間計,把項羽身邊的肱骨之臣亞父等都離間掉了,劉邦多次從韓信手裡奪兵權,也用的是陳平的計謀。

平城之圍,劉邦遠征匈奴被圍,差點死在匈奴手裡,是陳平的計謀讓匈奴自動把劉邦放了回來。從對陳平的任用上就可以看出劉邦高超的識人用人能力。



張瀧溪


劉邦自己說過:“謀略不如張良、治理不如蕭何、領兵不如韓信。”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如下幾點

1、劉邦很清楚自己的缺點,並且承認現實,一個能正視自己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因為世界上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

2、能夠借用外力,謀略、治理、帶兵都是建立一個政權必不可少的,而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有這樣的素質,所以劉邦想盡辦法也把這三個人在打天下時留在身邊,為日後統一奠定基礎。

3、唯才是舉,韓信曾是項目軍營中的值戟郎中,不被重視,後到劉邦部下,由於蕭何推薦,劉邦也確實看到了韓信的才華,直接從小兵提到了大將軍,這點不得不佩服劉邦的魄力,事實也證明韓信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劉邦優點很多,懂得分享、懂得隱藏實力、懂得暫避鋒芒,為了成就拿得起、放得下,懂得愛民等等,這些都和當時的項羽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順其自然天下必歸劉邦。


㴫瀶宬芐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這是高起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

《史記》記載劉邦“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即使當個小亭長,也得欺負同僚。“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司馬遷膽子大,直接就把漢高祖劉邦寫成街頭流氓無聊。

劉邦早年雖然有點市井無賴的作風,但他卻有遠大的理想,看到秦始皇出巡時威風凜凜,場面壯觀,就在心裡對自己說大丈夫當如是也。

劉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有:

1.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在鴻門宴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集思廣益,能隨機應變。漢初三傑是楚漢戰爭期間質量最高的人才。張良是戰略家、政治活動家,不僅能制訂正確的戰略,而且能通過自身的政治活動來實現。他的天才在楚漢戰爭時期獨一無二;韓信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天才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調才能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漢高祖之手,戰爭的勝負不言而喻

3.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宴請劉邦,在鴻門宴中張良與劉邦周旋,最終離開,之後回營殺了曹無傷。

4.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在劉邦所用的各種人才中,來自敵營的不少。劉項相爭,項羽屬下的許多人才紛紛投奔劉邦,劉邦照納不誤。劉邦禮賢下士的名聲吸引了項羽營中許多經營人才,包括項羽的叔父項伯,都樂意為“沛公”所用。

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而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仍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被委以重任。

5.有遠見卓識,具有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才能。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長風破浪langdalang


劉邦被司馬遷寫的像無賴一樣,這麼說也沒什麼毛病,說劉邦本身就是無賴也無傷大雅。畢竟劉邦自己也說過自己是無賴《高祖本紀》中劉邦說:先前我爹說我是無賴,不能夠治理謀取產業,不入我的弟弟劉仲,再看看今天~~~

至於為什麼能夠當皇帝,這話劉邦自己也問過,高祖本紀中劉邦對群臣說:“你們不要隱瞞我,都說說我為什麼能夠得到天下,做了皇帝,他項羽為什麼就失去了天下呢?”

高起,王陵說:陛下待人寬厚仁義,項羽為人傲慢,喜歡侮辱別人;陛下你派人攻城略地,恭喜來的城池就分給老百姓,與天下人共同獲利;項羽呢?項羽嫉賢妒能,有功的人就害了他們,懷疑有賢能的人,打戰打勝利了,不給人家記功勞,得到了土地不和大家分享,所以失去了天下。

劉邦說: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要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提供糧食,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那,都是人中龍鳳,我能夠用它們,所以才能夠取得天下,項羽有個范增不用,所以失去了天下。

從上面可以看出,劉邦的功臣們喜歡跟著劉邦,覺得他有氣量,老百姓也樂於從屬於劉邦,稱他愛民,劉邦個人也十分注重人才,善於聽從他們的勸諫,想必這就是劉邦成功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