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讀書算是貧困嗎?怎麼樣?

靜心亦可


有些家庭因子女太多或本來經濟收入就不高等原因,需要和親朋好友借錢讀書,其實這並不代表貧困,真正的貧困是家裡的鍋揭不開蓋才是真的貧困。

早在70年代,那時讀個大學都很貴,很多家庭都是兄弟姐妹多,如果考上一個讀大學,那真的是很困難,需要找親朋好友渡過難關,這時候也許別人會覺的貧困,實際只屬於週轉。因為讀完書畢業後賺到錢,是可以還清的,這當中最辛苦的就要算是父母,因為借錢除了要低聲下氣求人,還要臉皮厚,實屬不易,所以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因為有他們,生活上雖然是不富裕,但內心是富裕的。


菊韻有範


經歷過兩個“貧困”階段的人來回答一波。

一、小時候的貧困

很幸運,是趕上九年義務教育的一代,但是當時還是需要交200塊錢的課本費之類的。每到開學就很愁,因為沒有錢,所以我總是遲好幾天才湊到錢交這些費用。

六年級的時候轉到鎮上,因為離家遠,寄宿生,那時候每週需要十塊錢的生活費。然後週末從家回學校那天,我外婆就經常說沒錢了,去親戚家借錢給我當生活費。

那時候是真窮,我的衣服都是我姐穿完我繼續穿得,我阿姨小時候的衣服也成為我的衣服,只有一雙布鞋,洗了就沒得穿了,大冬天穿著我舅的飛拖去放牛,襪子也沒有。秋衣秋褲更沒有了,冬天穿衣服就是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件疊著一件往身上套。

二、現在的貧困

實際上上了高中就沒有沒有衣服穿內衣鞋穿得狀況了,每個月家裡的錢剛好夠用,吃零食的話就選擇吃飯,基本上不會餓著不會冷著。

助學貸款上的大學,大學期間家裡給一點自己打工掙一點生活倒是挺富足了,不打工的話,可能出了吃飯啥也不能幹。

這時候的貧困,我覺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貧困,因為我已經不會被餓著冷著了。

現在雖然負著債,但是相比起來,生活真的很好。


一隻在流浪的豬


在幾十年前農民就有著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只要孩子想上學,能夠堅持上下去,那就會讓孩子一直上下去。特別是那些貧困的家庭,都會借錢讓孩子上學,這樣才能讓命運真正的改變。

我外婆的村子裡,就有一個人,他和我大舅是同學,我大舅今年78歲了。在他們那個年代裡,生活十分的貧困,連吃穿都很難能夠滿足,更別說上學了。他的家裡一直都比較窮,但從小就比較聰明,老師在學校裡一直誇讚他。在上小學5年級的時候,因為家裡窮他想要退學,但老師找到家裡,墊資讓他繼續上下去。

到了初中畢業後,他想要退學下來賺錢,但考上我們這最好的高中,父母說什麼也要讓他繼續上下去。村子裡人的錢都借了一遍,大家並沒有什麼抱怨,聽說是孩子上學,大家都會借出這筆錢,雖然在未來幾年內這筆錢很難能夠還清,但只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學,今後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之後這個人考上了北師範大學,再然後就走上了仕途之路,官至正部級。而他對於家鄉的建設支持力度也很大,對過去幫助的村民也都會感恩。聽說他今年要回家裡建造祠堂,到時候過去看看。

可見知識對農村人的命運改變有多大,雖說大多數的人都很平庸,但在平庸的道路上,有學歷的人未來卻有無數的可能。


清風南徐


借錢還是有門道的,借到好是激勵,借的不好是壓力!

大學還是選擇了貸款上學;

因為選擇了貸款,所以在成績在學院裡還算OK的時候,就可以申請貧困生補助金,如果還積極的話,可以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再好一點還能拿到學院的三號學生(一等、二等、三等)獎學金;這些錢加起來,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訴你,一個學年大概有5000-6500元,這些錢差不多可以負擔起你下一個學年的生活費;貸款上學只要在規定的時間裡把錢還掉,是無息的!

所以選擇借錢上學,也要看怎麼來借;

借的是親戚朋友或者村裡的錢,那揹負著重大的期望,但是在大學,來的都是五湖四海的學生;斑斕的大學生活,會有迷惑;揹著一家、一村的期待在大城市裡學習,那壓在心底的辛酸沒人知道!

所以,朋友借錢唸書,在現在信息充裕的情況下,多瞭解,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差才會擁有更好的生活!

最後祝大家學業有成!


JiangJiang在學習


在幾十年前農民就有著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只要孩子想上學,能夠堅持上下去,那就會讓孩子一直上下去。特別是那些貧困的家庭,都會借錢讓孩子上學,這樣才能讓命運真正的改變。

我外婆的村子裡,就有一個人,他和我大舅是同學,我大舅今年78歲了。在他們那個年代裡,生活十分的貧困,連吃穿都很難能夠滿足,更別說上學了。他的家裡一直都比較窮,但從小就比較聰明,老師在學校裡一直誇讚他。在上小學5年級的時候,因為家裡窮他想要退學,但老師找到家裡,墊資讓他繼續上下去。

到了初中畢業後,他想要退學下來賺錢,但考上我們這最好的高中,父母說什麼也要讓他繼續上下去。村子裡人的錢都借了一遍,大家並沒有什麼抱怨,聽說是孩子上學,大家都會借出這筆錢,雖然在未來幾年內這筆錢很難能夠還清,但只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學,今後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之後這個人考上了北師範大學,再然後就走上了仕途之路,官至正部級。而他對於家鄉的建設支持力度也很大,對過去幫助的村民也都會感恩。聽說他今年要回家裡建造祠堂,到時候過去看看。

可見知識對農村人的命運改變有多大,雖說大多數的人都很平庸,但在平庸的道路上,有學歷的人未來卻有無數的可能。






一鳴一晟


1、身在農村的人,可能不會用“知識能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些高大上的詞來形容讀書的重要性。但他們知道一點,他們想要改變,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出路,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擺脫世代為農的身份,才有機會踏進文明社會的大門。在他們心裡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是苦難的象徵,是和不用累死累活種地就有吃有穿有著本質差別的。所以借錢也讓自己的孩子讀書,只不過是希望他們以後的生活能過的體面一些,不再像他一樣,當一輩子靠土地吃飯的農民!

2、第二種可能自己年紀小的時候,因為家裡條件不好,自己讀不起書。或者是因為自己,從小不認真讀書。到了自己懂事了,才知道讀書的好處,所以就算經濟不夠也要借錢讀書。

3、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能夠改變人生最好的跳板之一就是讀書,這個跳板相比較其他途徑來講,更加容易和穩妥。而上大學或者得到更高的學歷,也不只是簡單的上學而已,是讓自己和那個城市有一種關聯。普通人年輕時候打工上班,到年齡了結婚生子,是階層的固化,而少部分人,他們遊刃有餘的生活,可以改變大多數人的狀態,他們有金錢有權利,各種資源是許多人羨慕而不可得的。讀書是拉近他們距離的一種方式,所以不惜借錢也要讀書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讀書總是好的,很多有識之士都在終生學習,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貧窮的就只是荷包而不是精神了。

希望對題主有用。

我的頭條和VX公眾號是:職場女人加油站。關注我,和你分享更多生活和職場之道。


職場女人加油站


總的來說貧困戶的標準,基本上都是圍繞二不愁,三保障這個標準,收入核算等條件來進行的。“二不愁,三保障”即吃飯不愁,穿衣不愁.三保障指的是安全住房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達不到這其中幾個條件的,即可視為貧困。借錢讀書也要區分,比如借錢讀高中讀大學、借錢留學?這當中的區別就很大了。

現在小溦就農村貧困孩子借錢讀書這一問題來談談自己的想法。讀書雖然不能說是農村貧困孩子的唯一的出路,但是相比較而言是最好走的一條路。當然不排除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一些敢闖敢拼的未讀書人實現了財富積累,但是從大概率來說都是佔比較小。

再者,現在的世界是網絡社會,是科技時代。不讀書等同於睜眼瞎,在社會上會處處碰壁,難以立足。所以,有一點可能,也要多讀書。“知識改變命運。”坊間傳聞出自培根之口,其實,培根的原話是:“ipsa scientia protestas est”,譯為英文,即“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漂洋過海,以訛傳訛,就成了“知識改變命運”。黃景仁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很多人引用這句話,調侃讀書無用,殊不知,那是黃景仁的自嘲,他恰恰覺得書生有用,把書讀透的書生,會思辨。知識的確不是改變命運的第一良藥。古往今來,寒門士子滿腹經綸卻一生落魄功名無望的不在少數。寫就一手好詞話,編出一摞好故事,愣是窮酸難改。安坐龍椅,一呼百應的,也非博學書生,而是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統治者。知識這劑藥方,有時確不如門第、關係、地域、運氣、財富等見效的快。

但對於先天就有門第劣勢的寒門來說,不讀書,不增加知識,改變命運就無從談起。知行合一,有知無行,紙上談兵,但有行無知,則會見識短淺。知識不是改變命運的最後一擊,但一定是必要儲備。


在意借錢讀書是不是貧困,不如好好讀書,而且現在國家針對農村貧困孩子讀書也是有相應的政策補助的:

1、中小學農村學生補貼標準:貧困的農村住宿生,小學生每年可以領取1000元補助;初中生可以領取1250元補助;同時,每人每年可以獲得800元的營養健康補貼。申請補貼需要準備的材料:學生手寫助學補貼申請書一份;家庭貧困證明(貧困證、低保證或者帶有村委會公章的貧困證明均可);農村戶口在哪兒申請:學校申請審核,後期統一發放補貼。申請時間:學校每年下半年,也就是孩子讀書的上學期會告知相關事宜給學生,因此家長要和學生或者老師及時的溝通,瞭解申報的相關時間,切勿延誤。

2、農村高中生補貼標準:已經建立檔案的農村高中生;未建立檔案的農村殘疾學生;全日制中職涉農專業的農村學生;以上三類均可以每人每年領取2000元補貼。申請補貼需要準備的材料:學生手寫助學補貼申請書一份;家庭貧困證明(貧困證、低保證或者帶有村委會公章的貧困證明均可);農村戶口在哪兒申請:學校申請審核,後期統一發放補貼。申請時間:學校每年下半年,也就是孩子讀書的上學期會告知相關事宜給學生,因此家長要和學生或者老師及時的溝通,瞭解申報的相關時間,切勿延誤。

3、大學生補貼標準考上本科大學,還未進入學校正式就讀的農村應屆高中畢業生,最高可以申領5000元。申請該補貼需要準備的材料:本人填寫的貧困大學生補貼申請表格,原件,可以到村委會去申請;本人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原件和複印件各一份;本人的高考准考證原件以及複印件各一份;大學入學繳費憑證的原件和複印件各一份;申請時間:各地均不同。

以上所有補貼的申領,由於各個地區的申領的條件和資質都不同,具體要去當地相關部門、學校諮詢。


讀書是改變自己的開始,起碼是不同的起點。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看你去怎麼駕馭她。貧困是生活上的困難,是暫時的,但不讀書的話會是生活方式,精神狀態,思維能力,幹事能力多方位的貧乏,會是一道坎,使你前進的緩慢而艱難。


微小溦


為什麼“借錢”不一定是貧困,“借錢讀書”就可能是貧困呢?

因為富人也可能借錢,但讀書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需要,和衣食一樣是我們的基礎消費。

【一】中國社會讀書的變遷

古代有許多“鑿壁偷光”的例子,貧苦人家的窮孩子靠著毅力讀書,出將入相。心理學上有“倖存者偏差”的概念,這種例子如此之多,恰恰證明了窮孩子讀書成功的稀罕與珍貴。

變化發生在近代教育的引進。封建地主經濟模式下的私塾式教育,因為地主經濟的衰退無法承擔教育的重任;城市的興起,帶來教育功能的集中在城市,而且是西學式教育。

典型的是陳忠實名著《白鹿原》中,白嘉軒兒女的經歷:亂世之中,兒子白孝文建立白氏宗祠家學,女兒白靈卻去西安城中接受男女合校教育。至於“唯一的聖人”朱先生,則代表著中國傳統教育的理想形態,陳忠實保持著崇高敬意的同時,也暗示了這種教育的衰落命運。

建國以後,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盲班、夜校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但是,學費仍然是較大負擔,當然國家在特殊群體和高等教育階段有補助政策。直到2007年全面免除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中國的教育事業完成了兩千年的偉大變化。

現在,有餘力的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

【二】教育在世界歷史中的變化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認為,印刷術之後,年齡決定的知識分級現象,造就了“童年”“兒童”作為社會群體的產生。兒童天生就帶有受教育的含義。但是,西方的第一個幼兒園建立在19世紀,其目的是保護童工不受剝削。

19世紀末期福利國家的興起,導致了兒童受教育權利的普及。“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體制,繼承了兒童免費受教育的烏托邦理想,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普及免費教育的國家。在衛國戰爭和其他時候,有許多女性成為蘇聯國家英雄,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蘇聯教育的成功。

【三】借錢讀書不可怕,可怕的是借了錢也不讀書

義務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重要特徵,教育也是進入現代社會的基礎過程。教育的溢價用金錢衡量是不夠的,借錢讀書,可能是這輩子最值得的一筆投資、一筆借貸。


聊厚不為薄


我認為一個家庭如果不是困難的沒辦法了是不會借錢給孩子讀書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巨大的壓力,他們可能會把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會用語言來給孩子壓力。比如說“爸爸媽媽是借錢讓你上學的,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孩子會感到巨大的壓力,認為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父母。就算不以語言告知,潛移默化的也會影響孩子,讓孩子自覺低別人一等。這種情況下往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自暴自棄放任自己,另一種是發憤圖強。而第一種往往居多。為什麼我們聽聞新聞有窮人家的孩子一鳴驚人很吃驚,就是因為這種概率太小。現代社會富人養孩子窮養,窮人養孩子富養,但是這是相對而言的,畢竟階級不同。看待金錢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往往富人家的孩子“遺傳”了父母的優良基因,而窮人家的孩子則自怨自艾自己沒有一個好父母。社會呢,就是這樣,比你優秀的人就是比你努力,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落梧ZH


借錢讀書算是貧困嗎?我覺得不算,只有精神上的匱乏才算是真正的貧困。借錢讀書說明還有繼續努力前行的決心,借錢讀書不算什麼,只要努力,錢終會還上的,而且有了文憑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我也是工作後才知道自己大學的學費有一部分是爸媽借來的,那時候考上的是2B類的本科,學費比2A類貴很多,當時爸媽覺得怎麼樣都還是應該有個本科文憑會好點,再貴都供我上了本科,後來工作後才知道本科文憑和大專文憑在工資待遇上也是有差別的。工作後很快就還完了借來讀書的錢。

其實借錢讀書並不算是貧困,如果一直停滯不前,那才是最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