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率團隊“客場”作戰:多學科救治,降低感染者病亡率

楊揚率團隊“客場”作戰:多學科救治,降低感染者病亡率

到“客場”救治病人,我不能讓團隊僅僅依靠信念蠻幹。高效的管理可以充分激發團隊每個成員的最大效能,成為團隊的鎧甲和武器。再就是在疫情面前,沒有主客之分,病人在哪裡,哪裡就是醫務人員的主場。——楊揚

荊州業已清零,廣東援荊州的醫療團隊已悉數返回家鄉;方艙早已清空,廣東支援湖北武漢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就地休整後也已返程。因為武漢救治工作的需要,廣東省第11批、第二批國家部屬醫院醫療隊,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助理楊揚率領的中山三院133人團隊,從2月9日出發至今,仍然堅守在武漢。

50天裡,他們採取的創新“多學科、立體、個體化綜合救治模式”,獲得中科院院士陳孝平以及其他醫療隊同行的點贊。而楊揚本人也獲得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客場”作戰: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是悍將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專門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國家衛健委在這裡共派駐了17支國家醫療隊,分別來自上海、廣東、江蘇等地。

楊揚和他的133人團隊於2月9日抵達武漢後,僅用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物資、工作場地準備和人員培訓,成建制接管病區,並在48小時內完成50位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

截至3月29日,中山三院醫療隊負責的病區已收治90例患者,為全院區收治患者最多的重症病區之一。

患者平均年齡61.8歲,且85.6%以上為重症和危重症。治療後轉為輕症77例,治癒出院73例,死亡2人,轉出15人。

而在救治大量患者的同時,團隊保持了“零感染”。

剛抵達武漢初期,楊揚身上的壓力可不小。“前三天,睡眠時間不超過10個小時。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戰鬥,有太多事情要操心。”

整個團隊的後勤保障需要操心,當時生活配套相對滯後,熱水、熱食等供應比較難。再就是,從駐地到醫院的交通、嚴寒保暖和通風消毒等問題。

楊揚先是藉助在當地醫學界的關係,請同行幫忙送來了微波爐,保證隊友能吃上熱飯;又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解決了洗澡、交通的問題。

為了將133人的團隊凝聚成一股繩,楊揚迅速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管理架構。嶺南院區綜合ICU主任畢筱剛教授主管醫療組,護理部主任陳妙霞主任護師領銜護理組、臨床營養科主任卞華偉擔綱臨床營養和後勤保障組、嶺南醫院外科護士長張獻玲主抓感染控制組,而產科護士長孫珂則負責聯絡工作。

杨扬率团队“客场”作战:多学科救治,降低感染者病亡率

楊揚和團隊討論工作。

“到‘客場’救治病人,我不能讓團隊僅僅依靠信念蠻幹。高效的管理可以充分激發團隊每個成員的最大效能,成為團隊的鎧甲和武器。” 楊揚告訴南都記者,在新冠疫情面前,已然沒有了客場、主場的區別,病人在哪裡,哪裡就是醫務人員的主場。

提前介入:多學科救治讓患者轉危為安

與其他國家醫療隊不同,中山三院醫療隊的人數比“標配”130人的編制多出了3個,分別來自中山三院的優勢專科——康復醫學、精神心理、臨床營養專家。正是這“超編”的3人團隊,在後續治療,尤其是危重症治療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我們的關鍵做法,就是讓這三個專科提早介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楊揚說,在傳統概念中,康復科、心理科是到患者進入康復階段才介入治療,但在武漢,重症患者長時間受低氧折磨,心情焦慮、煩躁,甚至不配合治療,尤其是高齡老人,對心理支持的需求更高。

此時,護理團隊與心理專家密切合作。先是對所有患者進行心理評估,緊接著,普通患者由掌握心理舒緩技巧的護士負責干預,重點患者則由心理專家治療。

隔離環境下溝通困難,會使相當部分的老年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曾有一名82歲的老太太,是病區首批入院的患者。老伴在疫情中去世,兒子也住院了。老人性格固執,不配合治療,病情較差時,神志也不清醒。因為聽力不好,醫護人員與她的溝通也很困難。

團隊裡精神心理科專家積極介入,通過寫字板等方式想辦法與老人溝通,還給了她ICU級別的護理。隊員們把自己的營養奶粉、純牛奶都拿過來給她。有一次老人想吃麵條,護長鄭子梅想辦法找地方煮了一碗麵送進隔離病房。

在全病區多學科的救治下,老人的情況很快就好轉了,現在已經順利出院。

“一人一案”:降低病區收治患者病亡率

3月21日下午,湖北省舉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52場新聞發佈會,介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以及援鄂醫療隊開展醫療救治工作情況。中山三院醫療隊因其優異的救治成效,與其他3支醫療隊代表光谷院區17支國家醫療隊參加現場發佈會。

當時,133人的中山三院團隊累計收治患者88人,平均年齡63.7歲,重症或危重症78人,已治癒出院62人,整體工作成績在馳援的17支援鄂醫療隊中名列前茅。

作為領隊,楊揚分享了取得成功經驗的關鍵所在——多學科、立體的患者管理。

在整建制接管病區後不久,楊揚和管理團隊就制定了多學科共同管理的策略,這樣既能突出重點,也能統籌兼顧。在病區實行最突出疾病專科醫生的首席專家負責制,24小時全程管理;利用醫療隊內、院區內、後方醫院本部的資源形成立體會診機制。

具體治療上,則針對具體情況,基於指南,制定精準的“一人一案”; 每日MDT討論更新方案。

針對病區內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較多,且老年群體佔比很高的特點。楊揚團隊一開始就特別重視老年重症患者的綜合救治。通過加強觀察、及時處理,全身支持和整體護理等措施,大大提升了治療率,降低了病區收治患者的病亡率。

杨扬率团队“客场”作战:多学科救治,降低感染者病亡率

在病房跟患者溝通。

“我們採取了各種氧療手段,迅速改善缺氧症狀,為其他治療提供基礎。同時,堅持多學科診療的原則,將肺炎的治療和嚴重基礎疾病的治療並重。特別重要的是,加強觀察,研判病情進展,提前做好乾預,控制病情。”楊揚如是說。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通訊員 周晉安甄曉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