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長兩短”會跟意外禍事或人的死亡“掛上鉤”呢?

西安晚報


"三長兩短”在過去,是個不吉利的數字,跟死亡和災難掛鉤。現在,這個口頭詞很少用。現在實行火化,骨灰盒代替了棺材,死亡是歸西的說法,把火葬場建在城市西邊,“歸西”就是這個意思。


自然風161212381


  生活中,人們常用“三長兩短”指意外發生的禍事。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八曰:“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

  “三長兩短”也特指人的死亡。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十六回曰:“將來我有個甚麼三長兩短,侄少爺又是獨子,不便出繼,只好請侄少爺照應我的後事,兼祧過來。”張愛玲《琉璃瓦》:“爸爸!爸爸!你要有個三長兩短,可憐你這苦命的女兒,叫她往哪兒去投奔?”

  長、短本是形容物體長度的,為何會跟意外發生的禍事或人的死亡“掛上鉤”呢?這或許與“三長兩短”一詞的來源有關——

  一說與棺木有關。《禮記·檀弓上》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對此,唐代大學士孔穎達解釋說:“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

  原來,古時棺木不用釘子,而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人只有死了,才能與“三長兩短”的棺材聯繫在一塊。所以,在形容人們意外發生不幸時,常用“三長兩短”來暗指有性命之憂。衽,原本是指衣服的縫合處,這裡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漸漸被淘汰了,而三長兩短地捆棺材的皮條也隨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使用。

  另一說與五把名劍有關。《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磐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其中勝邪和魚腸乃短劍,另三把乃長劍。這三長兩短五把劍每次出現,都攪動風雲,許多人因為這五把名劍而命喪黃泉,遭受意外之禍,因此,後世將“三長兩短”作為災禍、意外死亡的代名詞。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減為“長短”二字,但意思不變。《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木俊 2020年03月29日《西安晚報》


西安晚報


一個人遇到什麼災禍,他的親人總會哭著說:“你要是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讓我怎麼活啊。”明朝範文若著的《鴛鴦棒.患惕》中有句說:“我還怕薄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

“三長兩短”,一說是和棺木有關。《禮記.檀弓上》中記載“棺束,縮二,衡三,祍,每束一。”過去棺木不用釘子,用繩子或皮條把棺底與蓋捆綁合在一起,橫向捆三道,縱向捆兩道,橫向長,縱向短,“三長兩短”來源於此。

棺木主要有六片木材拼湊而成,蓋為天,底為地,左右為日月,前後兩塊稱作彩頭彩尾。因為是四方形的短木料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稱作“三長兩短”。

另一說和歐冶子鑄的五把寶劍有關。《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其中勝邪與魚腸為短劍,另三把為長劍,這五把劍鋒利無比,一出鞘必傷人,遇到有性命之憂,後世把這三長兩短之寶劍引申為各種危及人生命安全所造成的風險。

當然最可信的是第三種說法,是在人死後,祭祀時點三柱香與二根蠟燭,三柱香長,二根蠟燭短,“三長兩短”,活人是不會用到這些,只有人死後才會用到,所以“三長兩短”後來指意外的事故與災禍,特指人的死亡。


鄉下老果


┃“三長兩短”是漢語成語

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民間多作“遇難”、“死亡”等諱詞。

┃"三長兩短”的來歷

中國的成語有不少源於史實或寓言故事,也有源於生活習俗的。

第一種說法:“三長兩短”是和棺木有關的,原由棺材的形狀而引出。

●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

●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總共是四長兩短。

●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只稱"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

第二種說法:出自《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

●現代話簡述: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

●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此習俗發展到後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三長兩短”語法及實例

“三長兩短”在句中常用作賓語或作定語,借指人的死亡。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如下:

●明代範文若《鴛鴦棒.恚剔(huì chēn‘怨怒’)》:“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也有:“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寫道:要是萬一李嫂子有三長兩短,真是可惜!

●巴金《春》“萬一海兒有個~,那我也活不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

●《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用“三長兩短”造句(以〰代替)

●疫情期間一定要注意個人防護,以免發生〰的。

●哥哥離開家的時候奶奶囑咐再三,生怕他有個〰。

●自從丈夫出遠門後,她每天提心吊膽,就怕聽到什麼〰的消息。

●隻身在外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若有個〰,怎麼對得起父母呢?

●奶奶望著爺爺那虛弱的身體說:“你萬一有個〰,我可怎麼活啊!”


曉文隨筆


三長兩短有幾個典故。1、棺材六塊板,四長兩短,棺材開蓋就是三長兩短,通常人死了進棺材,才把棺材蓋蓋上 。所以三長兩短與死亡直接掛鉤。2、祭奠亡者,靈臺上兩根蠟燭三支香,也是三長兩短。


楊周彝


是因為和“棺材”有關。

棺材是由三塊長條形的長板,加上兩個“短”的板子(堵在兩頭),這時候就是“三長兩短”了,此時再加上棺材蓋訂死就可以入土為安了。所以一直以來“三長兩短”隱晦的表達死亡,或者說用好聽的字眼(三長兩短)替代或忌諱不好聽的字眼(死)。這類還有很多近義詞,“往生”、“駕鶴西去”“走了”“駕崩”“駕薨”等等,都是人們避免“死”這個字的衍生詞。


精衛填


"三長兩短"一說是和棺木有關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只稱"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而在農村,人們對於棺材是十分忌諱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棺材更是諱莫如深。因此三長兩短,基本上就和死亡和重大意外畫上了等號。


厭長廊


老話講“人怕三長兩短,香怕兩短一長”

之前聽老人講過很多神話故事。其中這句話也有講過,我就簡單說說。

要說人最怕的莫過於死亡,古時人死亡後是要埋棺立墓(土葬)。這個棺乃是有六塊木板(或者其他材質)組成,上下為天地,左右為日月。前後是四方形的短材,為彩頭彩尾。“天木”是死後才蓋。所以稱為“三長兩短”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總與不好的事情聯繫到一起的原因。



一顆苞米粒


這是因為在古代,“三長兩短”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人最忌三長兩短,香最忌兩短一長。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孔穎達對這種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材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繼續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只是再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作為死亡的委婉語使用了。另外,隨著火葬制度的實施,連棺材都將會棄之不用,那時就更不會有人懂得“三長兩短”的來歷了。


畫界小程


“三長兩短”一說是和棺木有關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只稱“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後來再加入意外、災禍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