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的42天,都做了哪些事?

狼君歷史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以大順政權為旗幟,一路勢如破竹攻下北京,逼死崇禎。其憑藉百萬大軍入主北京,順利稱帝。

然而李自成卻打得了天下,守不住天下,僅僅在位42天,便落荒而逃。那麼李自成在北京究竟幹了哪些事,決定了他迅速敗亡呢?

1、對崇禎帝屍體進行侮辱。

因為擒賊先擒王,只有滅掉先帝,才能防止舊朝復辟。

起義軍一進城就在滿京搜尋崇禎下落,在西山找到崇禎帝后的屍體之後,李自成便下令以賤民之禮入殮,將棺材露天擺在東華門讓百姓觀看,雖然到崇禎即位時,大明王朝已經氣數將盡,但是崇禎皇仍然矜矜業業,力圖拯救百姓於水火,京城中百姓對面對勤勤懇懇的崇禎皇帝無不面流淚、心滴血。

李自成虐待先帝屍體傷透了百姓之心,也讓百姓認清了李自成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未得民心的前提下,將百姓推向了對立面。此一敗筆之作!

2、放縱手下燒殺搶掠。

李自成進京後,起義軍隊無組織無紀律,認為大勢已成,將以前的軍規拋諸腦後。

京城中稍微富裕一點的京官、紳士、地主便遭到肆意劫掠。李自成自己則沉溺於當皇帝的美夢之中,認為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可以享受一番了。整個部隊隨意進入民宅,有錢搶錢,有女強姦,場面甚至比日本鬼子入京還要兇狠十倍。

3、霸佔陳圓圓,逼反吳三桂。

此時的李自成,認為自己做了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可他卻一面勸降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一方面卻又將吳三桂情人陳圓圓搶走了,吳三桂一家老小也全被抓。

本有降意的吳三桂徹底放棄了投降,李自成只能親率大軍攻打吳三桂。吳三桂無辦法,於是打開山海關大門聯清抗順,最終大順軍不敵吳清聯軍。

可以說,清軍入關正是李自成未處理好吳三桂問題導致的,也間接導致了大順政權的迅速垮臺。李自成入京做事從不考慮後果,真是先爽了自己再說的主呀。

4、對降臣百般侮辱殘殺。

李自成自己沒有文化,認為文人無用,對很多文臣百般羞辱。

對所有亡明大臣非但不加以利用,反而輕易踐踏侮辱,輕則用刑,重則滅族。

據記載,李自成手下士兵將對待很多降臣的態度是:下令輪姦其妻女後裸體遊街。李宗明還為京城大臣準備了夾手指的刑具,幾乎整個京城的官吏都遭了秧。

5、殺謀臣軍師李巖。

李巖是闖王成功路上的一位主要謀劃者,起義初期,為李自成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深得民心,也成就了今天的李自成。

牛金星為了爭權,迷惑李自成說李巖有可能將其取而代之,李自成對李巖便心存戒心,最終授意牛金星將其飲酒毒死。

總得來說,李自成進京之後面對關外清政權、南方南明朝政權的內憂外患,君臣上下耽於享樂,各營將士以搜刮為能,官不官、民不民、兵不兵,真的是被短暫勝利衝昏了頭腦,分暴露出農民軍的短視和不足,北京城百姓遭遇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混亂。

山海關戰役失敗後,李自成決定棄守京城,退守西安。然而在清軍的追擊下,李自成被迫率大軍往河南湖北方向轉移。1645年5月初4,李自成在九宮山被地方武裝所殺。

失敗原因簡析

主觀原因是對戰略局勢沒有清楚的認識,客觀原因是沒有一支精兵。

  1、說李自成失敗於進京後集團腐化,不靠譜。才進北京幾十天能腐化到什麼程度?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不贅述。

  2、說李自成失敗於政策和策略,在勢力大發展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繼續打擊地主階級利益,沒有團結好明朝官僚階層。這個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李自成

  第一,農民起義就是要打倒地主階級的剝削,李自成作為農民軍的領袖,代表的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你不打擊地主階級,自己倒代表起地主階級的利益來了,誰還跟著你打江山?要是改變政策保護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恐怕農民軍首先自己就瓦解了。明朝政權作為保護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就被人民推翻了嗎?

  第二,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對於明朝官僚階層總體上是接收任用的。大多數明朝官吏都留在北京希望在新的大順朝裡有一個位置。說明團結官僚階層的做法總體上是成功的。與之相反,清軍進入北京後,由於民族差異,以及後來的削髮政策,官員百姓都紛紛逃離,反差是相當的大啊。

  3、說李自成失敗於沒有能夠招撫吳三桂,也不準確。吳三桂降清是改變戰略局勢的一個重大事件,但是他的實力畢竟有限,而且沒有堅實的戰略基地,要說李自成必須要招降到吳三桂才能得天下,那隻能是妄語。事實上,就當時後金的實力與野心,就是吳三桂投到大順一邊,也絕對是要出兵逐鹿中原的,而李自成加上吳三桂真的就一定能抵擋住後金的進攻嗎?

兵在精不在多。清軍的核心就是6萬滿八旗。而大順軍雖有百萬之眾,真正的精銳也不過10萬人。在山海關大戰中,清軍先以吳三桂軍消耗大順軍,而後在關鍵時刻投入決戰打敗大順軍。

  其實,我們從多爾袞在山海關大戰的整個運籌過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指揮是十分慎重又十分靈活的,到達戰場後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觀望,確定吳三桂是真心投降而非詐降,而後才縱兵進入山海關,列陣後首先讓吳三桂軍衝鋒,清軍旁觀,其實這始終是留有退路的。

多爾袞

  清軍處於旁觀地位,根據戰局發展可以有多種選擇:如果大順軍實力極強,很快打敗吳三桂軍而猶有餘力,則清軍很可能不加入戰鬥,取防守姿態退兵,而不冒險與大順軍決戰(在山海關關城內決戰,一旦戰敗將全軍覆滅);如果大順軍實力較強但尚不足以壓倒吳三桂軍,則借吳三桂軍儘量消耗大順軍,使之兩敗俱傷,在吳三桂軍實在支撐不住時才加入戰鬥,取得決戰勝利;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可能,即大順軍如果實力很弱,被吳三桂軍擊敗,這時清軍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不排除這種可能,就是確認大順軍真的很弱並被擊潰的情況下,清軍可能會直接向吳三桂軍發起攻擊,將這支尚有一定實力的軍隊吃掉。

根據百度百科:李自成1644年1月進軍北京,3月18日曾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4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上述李自成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是相互關聯的。為什麼主觀上沒有正確認識主要對手?就是因為在戰略思維上不重視實力。

  總講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並不是得了人心就一定能得天下,要能夠把得到的人心、人力充分組織運用起來,轉化成真正的戰略實力,才能得天下。而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過硬的軍事實力。天下是打下來的,你不能打,不經打,怎麼得天下?

  因為不重視實力,所以對軍隊建設就只滿足於打敗明朝官軍殘餘,以為只要能奪了京城就夠了,也因為不重視實力,所以對於已經幾次入關殺掠,消滅大量明軍精銳的後金,始終沒有真正的重視。大順政權的這種態度與後金方面比起來,反差非常大。我們從多爾袞在山海關中高度提防吳三桂詐降,就能看出來,後金統治者對於大順領導人是非常重視和戒備的,生怕中了李自成的圈套被誘入山海關消滅掉。

  但是,大順朝這邊呢,好像把後金當成了空氣。

認清戰略大局,正確判斷主要對手,這是採取正確戰略的前提。

  對於要得天下的李自成來說,潛在的對手有哪些呢?一是明朝政府,仍擁有一些官軍殘餘,但是在1644年時實力已經大大削弱,軍心渙散;二是地主武裝,是各地的散兵遊勇,尚不成氣候,但是在明亡後可能出現擁立明宗室發展出來的勢力;三是張獻忠的大西軍,實力較為強勁;四是清政權;五是蒙古各部,此時漠南蒙古已歸順清朝,漠西、漠北蒙古尚獨立;此外還可能有一些海盜勢力等。

  對於這些戰略勢力,李自成是把明朝作為首要對手,把大西政權排在其後,對地主武裝稍有關注,但是對於滿蒙勢力則視為外夷,似乎與天下無關。其實,有了歷史上遼金元的鑑戒,就應當予以高度重視。應當把軍事實力最強的一方作為首要對手。(此時清政權已經吸納了大量漢人文武官員,政治影響力也明顯增強,不過由於明朝本是反元起義建立政權,一直有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以滿清的宣傳和拉攏一直很困難)

自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從未能在野戰中打敗過八旗軍,只能守城。在1644年,清軍已經五度入關殺掠,明朝只能保住京城不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李自成還不重視清政權的威脅,實在不應當。

  事實上,從薩爾滸之戰到平定三藩,清朝的核心主力滿八旗在大規模野戰對陣中幾乎沒有敗績,所謂清軍被擊敗的戰例通常都是投降清朝的雜牌軍被打敗。滿八旗好像只有一次大敗仗,就是李定國的衡陽大捷,“粉碎了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所以在1644年,李自成必須趁當時的大好形勢,努力練出一支精兵來。明朝只是一座朽屋,日漸倒塌,而大西政權和清政權卻是新生力量,其中大西政權還屬初創,清政權卻已紮下根基,應以清政權為主要威脅。只有確保大順軍能夠在戰場上擊敗對手,才能保證天下不失。

1628-1639年,後金(清)軍隊幾次入關殺掠,以此削弱明朝實力。從1639年開始,重點突擊明朝的東北防線,松錦大戰從1640年打到1642年結束,明朝此時僅剩的精銳部隊幾乎全部被消滅(關寧軍僅剩吳三桂一支部隊)。

  從歷史記載看,後金/清軍在每次大戰之後一般都要有一兩年的休整期,曾看某網友分析,這和滿八旗僅數萬人,不能連續過大消耗有關。不過,在松錦大戰後,清軍沒有馬上展開新的軍事行動,卻和皇太極的身體狀況有關,1643年9月皇太極病死,顯然在此前後的一年多清政權處於權力過渡期,這應當是沒有馬上進攻明朝的重要原因。

  無論如何,在1639-1644這五年裡,清軍沒有入關在山東河北山西一帶殺掠,但是並沒有閒著。恰恰是從1640年開始,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死灰復燃”,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這與明朝官軍精銳被牽制在松錦一帶並被消滅顯然有著直接的關係。

  仔細看看歷史,李自成大順軍原本就不是明末歷史的主角!早在李自成造反以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就已經使明軍無力對抗了,就是在大順軍迅猛發展勢力的最後幾年裡,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決定性會戰已經在松錦大戰打響了。顯然,清政權、滿八旗一直是明末戰爭舞臺的主角。李自成大順軍一直在敲邊鼓,只是湊巧先打進了北京。

 在明末這一個歷史舞臺上,滿清是得天獨厚的,雖然女真人數不多,卻還保留著狩獵民族的習性,幾乎每個成年男人都是出色的獵手,也因此極易變成出色的戰士,這為滿八旗軍隊的戰鬥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滿洲貴族也有豐富的狩獵經驗和各部落廝殺的經驗,因此戰略戰術也十分成熟老到。

  相反,明末的漢人是先天不足的。雖然漢人可能有兩億之眾,但是真正練過武、接觸過武器的男人就少多了,當然練過武的漢人論總數可能還有個幾百萬,但是真正與猛獸或敵人廝殺過的漢人能有多少?在努爾哈赤興起之前,女真各部落之間的仇殺已經有幾十年,是一種長期的內戰狀態,這就培養了大量的戰士。而明末的農民起義,時間要短得多,大量的兵員還沒有得到真正的鍛鍊,軍隊的戰鬥力無法有質的提高。

回顧歷代王朝的興衰,軍事實力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

  誰擁有一支天下無敵的精兵,誰才擁有建立王朝一統天下的資格。什麼時候這一支精兵被消滅掉了或是被和平安逸腐蝕掉了,天下的統治權就該轉手了。(當然,不善治天下者手中的精兵就消失得更快)

  在戰國後期,秦軍是當然的NO.1,但是趙軍、楚軍都還能與之抗衡,戰鬥力在伯仲之間,只是六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明顯比秦國差。長平之戰,以及王翦率軍擊敗項燕之戰,軍隊規模和後勤供應都起了決定作用。

  在秦朝短短十幾年的統治期裡,秦軍的戰鬥力並沒有明顯下降。(秦軍北擊匈奴,戰鬥力明顯強於匈奴)但是,在秦二世混亂的政局中,軍心士氣受到極大影響。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從此“天下第一精兵”的桂冠戴在項羽之楚軍的頭上。憑此軍威,項羽稱“西楚霸王”,主宰天下政局。

  然而,項羽在政治、大戰略上的失誤,使得其統治無法穩固下來。經過幾年的楚漢相爭,劉邦在韓信等大將的幫助下在垓下之戰消滅楚軍,漢朝在此軍事勝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漢軍從戰鬥力來講比不過楚軍,面對當時的匈奴軍也不佔明顯優勢。在韓信手中這支軍隊發揮得更出色一些,但是劉邦能將將也能將兵,用政治手腕消滅韓信等名將,用軍事能力鎮壓了其他豪傑的反抗,面對匈奴採取防禦和親戰略,能保住漢家江山不失。

  到漢武帝時期,漢軍與匈奴軍決戰,取得了幾次重大的勝利,但是後來也輸了幾次大仗,總的講互有勝負,但是漢軍略勝一籌,最終在東亞大陸上建立了赫赫威名。由於國力消耗太大,漢武帝之後就停止了軍事遠征,匈奴最終是由於內部分裂而削弱,歸附漢朝。

  到東漢,北匈奴仍與漢朝對抗,但是南匈奴則幫助漢朝打擊北匈奴。此時漢軍的戰鬥力仍略強於匈奴軍,南匈奴軍戰力要略弱於北匈奴,在漢軍和南匈奴聯手進攻下,北匈奴被迫遠逃西方。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軍隊的戰鬥力大致在同等水平。仍略強於北方匈奴、鮮卑等族兵的武力。然而,到西晉時,一方面是腐化、門閥政治等因素進一步降低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八王之亂使晉軍精銳消耗殆盡,因此出現軍事力量的真空,而五胡的部族武力就來填補這一真空,在華北展開一場大混戰。

其敗亡的原因正在於其沒有“轉變”——李沒有由農民造反者轉變為地主階級代言人;沒有由西北地方起義者轉變為具有全局思維、全國視野的統治者。

  沒有實現這種轉變的原因之一是李的個人稟賦。

  歷史對開國皇帝的要求其實是很高的。劉邦、朱元璋的個人稟賦是極高的;李淵、趙匡胤的個人稟賦稍遜,但他們的基礎太好,他們本身就可說是統治集團的一員。

  李自成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如果天下已經穩定,沒有滿清虎視在北,沒有南明、張獻忠,作為有眾多大臣輔佐的二世、三世、四世皇帝,李的稟賦可能就夠了;但以開國者、開一代風氣者的要求而論,李的稟賦、天資不夠。



武子傑222


闖王李自成,衝著闖王來了不納糧,這一句口號,就把自己從殘兵敗將的狀態,一下子拉昇到了手握百萬雄兵的狀態。

要我說,這件事不賴人家李自成,要怪就怪崇禎皇帝。造反的百姓不納糧,不造反的百姓最起碼也得嘉獎一下吧?可是連個屁嘉獎沒有就算了,崇禎皇帝還給這幫人增加了大量賦稅,當然都是楊嗣昌這個傢伙出的主意。

人家又不是傻瓜,白白給你當提款機嗎?不玩了,攤牌了,一個個都跟著李自成造反去了,所以李自成能夠闖關奪寨,斬殺孫傳庭,奪取了北京城。

那麼老李這一波騷操作以後,進入北京城都幹了些啥玩意兒呢?說出來真的有點讓人臉紅,不過人家還真的就這麼做了。

01李自成把明朝官員搜刮了個底朝天,嚇得南方官員瑟瑟發抖。

李自成不跟老百姓要錢,所以他才能一天天做大。可問題是做大做強以後,公司運轉必須要大量資金,這個錢從哪兒來呢?

起初是打仗繳獲的物資,每一座城池裡都有大量官府物資可以作為供給。可是在打下北京城以後,李自成的大軍停滯不前,將來總要花錢,未雨綢繆的李自成開始思考了起來。

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嶽貢、瑜並被執,幽劉宗敏所。賊下令勒內閣十萬金,京卿、錦衣七萬,或五三萬,給事、御史、吏部、翰林五萬至一萬有差,部曹數千,勳戚無定數。藻德輸萬金,賊以為少,酷刑五日夜,腦裂而死。復逮其子追徵,訴言:“家已罄盡。父在,猶可丐諸門生故舊。今已死,復何所貸?”賊揮刃斬之。---《明史》

進入北京城的前幾天,李自成下令秋毫無犯,不允許任何士兵傷害城中百姓和官員,為此贏得了一片讚譽。

可是沒過幾天時間,李自成的臉色就變了。老子沒錢了,就必須要跟你們這幫貪官要!他可沒有崇禎那麼溫柔。

  1. 當年崇禎都要向百官跪下了,才湊了8000兩銀子,一個個官員,每天上朝都穿著打補丁的朝服,恨不得人手一個破碗,開局全靠要飯,生怕皇帝知道他們有錢似的。
  2. 這麼溫柔是掏不出錢的,為此李自成開始動用武力。他規定中堂級別的捐款10萬兩,部院級別的捐款3到7萬兩不等,
    道科級的幹部捐款3到5萬兩,翰林級別的捐款1到3萬兩。剩下的小官也是幾千兩銀子起步價。
  3. 如果不肯給,那就大刑伺候,反正李自成手裡有的是兵馬,當然可以為所欲為。這下子明朝官員可以說是苦不堪言。

不過李自成的這一規定,的確給他帶來了不少錢財,據說價值足有8000萬兩,崇禎要是知道了,非得哭暈在廁所不可。

不過把這幫人的家產給掏空了,也給李自成帶來了一個不好的事情,那就是南方的官員們紛紛捂住了口袋,對準了槍口,表示一致要跟李自成死磕到底。

02李自成各種虐待明朝官員。

崇禎皇帝要錢要了8000兩,李自成要來了8000萬兩,這個等級差實在是有點大。看來還是武力能夠解決問題。

為此李自成可就樂了,他覺得只要動用武力,什麼都能夠拿的到手。所以他就放縱自己的手下,開啟了一波對明朝官員的虐待活動。

金星曰:“訛言方起,諸君宜簡出。”由是降者始懼,多竄伏矣。自成至,悉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僣帝號於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禮。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詰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偽將軍左光先、谷可成殿。---《明史》

以劉宗敏為首的大順軍,將明朝那些當官的,基本全都抄了家。其中就包括吳三桂家,所以說劉宗敏不是針對吳三桂,他覺得在座的各位都是要抄家的。

為了逼迫這幫人交出錢財來,劉宗敏特別製作了5000副夾棍。這種夾棍跟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是那種稜角分明的木頭做成的,夾到人骨頭肯定會碎掉。

  1. 稍微拷打一下,能夠給一萬兩,再用點力,就能逼出來兩三萬兩,如果動用夾棍炮烙的話,數目更加驚人。
  2. 劉宗敏自己都傻了眼了,這幫人到底是多有錢?而且自己發明的這一套刑具居然是生財之道,不免是要到李自成那邊邀功的。
  3. 可惜也因為這種嚴刑逼供,造成了大量明朝官員的死亡。據說有一千多人因此而喪生,可見劉宗敏的酷刑有多殘忍。

因為動了吳三桂一家子,使得吳三桂折返山海關,背叛了李自成。最終導致李自成失去天下,這也算是得不償失吧。

03入主北京42天,李自成只在北京做了1天皇帝。

劉宗敏這個大老粗,他哪裡懂什麼韜略之術,看到有錢人家就去搶,當然不小心就把吳三桂家給搶了。

吳三桂全家被抓了也就算了,偏偏讓一個僕人跑出去了,這下子算是鬧翻了天。當時李自成已經勸降了吳三桂,他將山海關交給了降將唐通,自己帶著5萬關寧鐵騎前往北京受降。

  1. 可走到半道上,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僕人跑來告訴吳三桂:你老爹被人抓了,女人被人搶了,家裡貪汙來的那點票子也都被李自成給榨乾了。
  2. 吳三桂氣得毛都豎了起來,二話不說掉頭就返回山海關,趕走了唐通,重新佔據山海關,這一來就算是徹底跟李自成決裂了。
  3. 此後李自成親自帶領十萬大軍到山海關跟吳三桂決戰,沒想到吳三桂向清軍求援。在吳三桂和李自成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多爾袞帶兵殺入,一舉擊敗了李自成。

回到北京的李自成,趕緊收拾包袱,不顧眾人的反對,強行要帶著搶來的錢財回到老家西安去。不過在回去之前,他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登基稱帝。

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大清。---《明史》

好不容易佔領了一回皇城,當然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於是李自成宣佈在北京登基稱帝,成為了大順王朝的開國皇帝。

其實就是為了過一把癮,明知道丟了天下,卻還要苦苦掙扎,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值得提倡。

總結:迫害明朝官員,成了一招臭棋。

李自成已經得到了天下,在山西大戰中,陸續投降的明朝守將越來越多,使得李自成信心百倍。進入北京城以後,李自成當然是名正言順地擁有了天下。

這個時候南方的各路軍閥,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選擇,到底要不要投降李自成?其實很多人是願意投降的,畢竟在沒有強大兵馬的情況下,在南方扶植起來一個新政權也沒有多大意義。

包括當時南京的明朝官員中,都有很多選擇投降的。可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開始了拷打北京城內明朝官員的活動。

這一活動被宣傳出去以後,李自成立刻失去了天下明朝官員的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本身是不錯的,可是當時明朝官員們手裡有人、有錢、有資源。得不到他們的心,想要奪取天下可謂是困難重重。

為此李自成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以說進入北京城後的這42天裡,李自成是一件正經事都沒幹,結果葬送了到手的天下。


江湖小曉生


第一,埋葬崇禎皇帝。

第二,抓獲太子,善待太子。

第三,追餉與助餉。

第四,接收明朝投降地盤。

第五,接收山海關。

歷史上李自成敗的太快,又經過建州人為的破壞,許多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就此消失,因此我們很難真正知道李自成進京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四月底的一片石大戰慘敗。歷史上很少有一隻紀律嚴明的不對在短短一個月內退化腐敗到很嚴重的地步,事物反常即為妖,肯定是有人為的抹黑的。

上面幾點內容,其中第三和第五點被認為是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我要說的是,李自成的追餉是不得不做的事。李自成的口號是不納糧,但手裡幾萬老營底子,再加上十幾萬明朝投降的不對,沒有納糧,這幫人知什麼。歷史上李自成破城後抄明朝藩王的家,就是為了軍餉,進京後崇禎內庫沒有錢,這才不得不向明朝官員下手。

至於接收山海關,則無疑是他天真與大意了。他認為建州和大明的恩怨隨著崇禎皇帝的自盡就消失了,沒有認識到建州圖謀天下的野心,對山海關的重要戰略位置缺乏認識。試想一下,如果他不是派降將唐通帶著幾千人去接收而是讓老部將帶著老營兵去的話,吳三桂絕對不敢起二心。


甲申十七年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軍隊攻陷北京城,李自成入城。大軍進城,首先李自成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軍隊的開銷,吃飯問題。諾大的國庫卻沒有多少錢,幾十萬兩的銀子不夠,遠遠不夠,況且在這個一個環境下,重兵在握,控制了權利中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也應該是要李自成做的。收民心,卻還要錢,只能向京城的舊朝官員下手了,文明著要不給,就粗暴了,搶劫,掠奪。再後來,舊朝官員的錢能得到來的也不是很多,於是向老百姓下手了……本來來投降的吳三桂一聽說李自成這個農民的所作所為,一怒之下折返不投降了。不然,歷史也許就會改寫了,一個新的王朝或許會誕生了吧。舊王朝的皇親國戚一般被害的多,這個李自成倒是很手下留情,沒有迫害他們 這也是值得一提的。再後來形勢所迫,李自成快要在北京城待不下去了,為了洩憤,他殺了吳三桂的所有家屬,撤退的前一天草草舉行了一個登基大典,算是圓自己的皇帝夢了。撤退的當天還無恥的下令焚燒紫禁城……哎,一個沒有遠大理想的小憤青這一刻體現了出來了。這一撤離北京,他的勢利很快就消亡了……


遙遠的故鄉夢


可以說,李自成進入北京的42天,使他和他的隊伍迅速走向腐敗的42天。最終在山海關敗給了清吳聯軍,倉皇撤出北京。

那麼在這42天裡,他和他的起義軍到底都做了什麼呢?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積極地作為

1.禮葬崇禎,安撫城內百姓

在對待崇禎的後事上,可以說李自成做的還是比較好的,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準襄城伯李國禎為首的百官請求將崇禎的葬禮以帝禮葬,王禮祭,設祭一罈,自成亦出,四拜垂淚。但由於時間倉促,最後將崇禎帝和周皇后的遺體葬入田貴妃的墳塋中,並改為思陵。可以說這一舉措還是很得人心的,安撫了明朝官員和百姓,使得李自成進北京之初是比較受歡迎的,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徹底的斷送了李自成起義的未來。

二、消極地作為

1.設立比餉鎮撫司,籌集軍餉,勒索明朝官員

李自成進北京後,因為起義軍人數眾多,所以急需籌集糧餉,可是打開明朝的國庫李自成失望了,裡面真的是空空如也,如何籌集軍餉呢,部下為李自成出了個主意,可以從明朝的官員士紳上想辦法,於是為了辦這件事,李自成專門成立了一個比餉鎮撫司的機構,由劉宗敏、李過、李牟、田虎等人主持,這些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本身對官員就有著切齒的仇恨,審問過程中自然對這些官員不會客氣,於是在嚴刑拷打下,共追到了7000萬兩白銀,糧餉是解決了,但李自成卻徹底失去了官員士紳的心,一時間北京城內人心惶惶,李自成對這些卻毫無所知。

2.起義軍內部迅速腐敗,各級將領為所欲為,騷擾百姓,欺凌士紳。

除了為籌集軍餉而得罪百官之外,起義軍各級將領也巧取豪奪,甚至公開搶掠,肆意搜刮財物,一時間北京城內的治安極差,可是李自成對部下的行為無所節制,而是採取了放縱的態度,這樣使得李自成在北京徹底的失去了民心,而長期陶醉於紙醉金迷的生活嚴重的消磨了起義軍繼續作戰的信念,有些官兵甚至開小差,帶著搜刮的錢財回了老家,這使得起義軍的戰鬥力嚴重下滑。

最終因李自成的部下將領劉宗敏搶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叛降清廷,在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被清吳聯軍擊敗,回北京後,倉促的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儀式,不得已倉皇的撤出北京,回奔西安,結束了他在北京的短暫統治,也使他最終走向了失敗。


閃電侯爵


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只在北京城呆了42天。但是他在這42天裡經歷的人生,卻是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很難再找到第二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成與敗。

李自成曾經經歷過九死一生。他的軍隊被打得只剩下18騎,但最後又死灰復燃,重整旗鼓。雖然重整旗鼓,但李自成並沒有奢望能打進北京城,滅亡明朝。以至於他打到北京城下時,還和崇禎皇帝講和,希望崇禎皇帝能夠封他一個西北王,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但是由於明朝大臣及宦官們幫忙開門,他輕鬆進入北京城,滅亡明朝,坐上了龍椅。這份成功,是他根本就沒有想過的。

但是,僅僅過了三十四天,他就在一片石大敗給滿清與吳三桂的聯軍,而且一蹶不振。這次敗亡後,他竟然毫無還手之力。

第一次他被打得只剩下18騎的時候,他還能重整旗鼓。但是這一次敗後,他連一點機會都沒有。這一點,也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

二、治與亂。

李自成進京後,做了一件重要的“治世”工作,就是隆重安葬崇禎皇帝。他這樣做,為他的政治開了一個好頭。因為承認前朝,尊重前朝皇帝,不僅僅讓他獲得大臣和百姓的支持,而且也表明他自己得到的皇位是天命所歸。

當年朱元璋打元朝的時候,最初說元朝是“外族入侵”,但他當皇帝后,很快就承認元朝,並表示要善待元朝皇室。李自成的這種做法,和朱元璋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

但是,李自成僅僅就有這樣一件小小的“治世”策略。很快,他就縱容手下拷掠北京城的富豪地主及舊明官員。

李自成這樣做,固然有經費方面的考慮。但是,用得著那麼著急嗎?天下都是你的了,財富還會不是你的麼?只要籠絡住北京居民,獲得他們的支持,還怕他們的財富不能進入你的腰包麼?

可以說,李自成做的這件“亂政”,是直接讓他失去支持的重要原因。

三、聚與散。

由於李自成從商洛出發後,在河南開倉放糧,並且宣傳“均田免賦”的口號,因此,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呼百應,“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軍隊人數雖然可能實際上並沒有達到一百萬,但是這樣歡喜歸附的勢頭,何其喜人!

李自成在一片石打敗以後,他一下就變得毫無防守之力。其實,這是很讓人不理解的。要知道,李自成的軍隊不說上百萬,數十萬是有的,滿清和吳三桂的軍隊加起來,最多也就是十多萬。李自成帶到一片石參戰的軍隊,也只有十萬人。就算這十萬人全部打死了,李自成還有幾十萬人。這幾十萬人哪裡去了呢?

很顯然,因為李自成的失敗,再加上士兵們對李自成進京後政策的失望,有很大一部分逃走了。

而當李自成離開北京城後,這種逃走的情況更嚴重。以至於李自成懷疑他的大將李巖也會逃走,非常冤枉地殺掉他。

四、樂與哀。

李自成本來是個泥腿子,打進北京城,突然當了皇帝。他像所有的那些暴發戶一樣,第一件事就是一頭扎進後宮裡,好酒好肉,嬌嬪美妃,快活享受,全然不顧一攤大事需要他立刻想出治理的辦法。唯一做的事情,也是粗糙不上心,沒有發現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重要性,沒有把吳三桂的家人好好保護起來。

所謂上行下效。劉宗敏雖然沒有嬌嬪美妃可以恣意而為,但是他找到了陳圓圓,也不管陳圓圓與吳三桂有什麼關係,便據為己有,因此惹惱了吳三桂,釀成後面吳三桂的兵變。

而當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後,他才感覺到了淒涼。不僅僅是軍隊大片離散,跟隨他的兄弟們也紛紛離他而去。後來,傳說他竟然被九宮山上的農民用鋤頭刨下了腦袋。這個傳說也許不是真的,但由此卻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那一刻,人生的淒涼與悲哀。

五、榮與辱。

李自成本來在西安已經稱帝。進了北京城後,他忙著享樂,也沒想過再稱帝的事情。等到他在一片石大敗,逃回北京城後,一下想到還沒在北京稱過帝。沒在北京稱過帝,就不是正牌皇帝。他想當一回正牌的皇帝,所以匆匆忙忙登基稱帝,過了一把正牌皇帝癮。在稱帝的第二天,立刻便撤退離開北京城。離開的時候,還放火把“自己的皇宮”給燒了。

李自成沒想到的是,他想要的是光榮,是尊嚴。然而,他匆匆忙忙稱帝后便離開這件事,被後世看成一場笑話。也就是說,他獲得的並不是光榮,而是恥辱。





周朝文DMU


建立政權,大肆封官,拷問明朝官員要錢,就是沒有想著派兵去對付後金軍隊。

大順軍驕奢淫逸,軍紀敗壞。


跪射俑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算得上是勇猛有識略,在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日漸嚴重的時候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發展了百萬之眾成為了繼高迎祥以後的闖王。後不久攻破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建立大順政權。

李自成在北京城的42天都幹了什麼呢?首先他認為過去的艱苦生活應該徹底拜拜了。奢華的生活才能配得上他的身份,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不光李自成這麼想他的部下也同樣想法。頓時北京城有點家產的官員,土豪糟了殃,被徹底劫掠。就連老百姓都沒打算放過甚至縱容軍隊隨意進入民宅姦淫擄掠,無惡不作。此時李自成和部下早把那句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扔在九霄雲外,

甚至李自成的部下大將連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都搶了,還把來講道理的吳三桂老爹揍了一頓,扔柴房裡。這下徹底讓吳三桂死了心,使吳三桂投入到滿清懷抱。

最終因為他的目光短淺錯過了一個構建新王朝的機會。

古有云自作孽不可活,李自成想跟同樣草根的劉邦,朱元璋相提並論只能是南柯一夢。



大妮談古今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的42天,幹了四件寵事。

一、登基。入城後,李自成忙著登基,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忙著把明朝遺留的皇后嬪妃納入自己府中,縱情享樂,早已忘掉當初的規定,不燒殺,不搶掠,把北京城變成一座可怕之城。

二、嚴懲前朝遺老遺少

逼迫明朝的官員按其級別,交出餉銀,當時,這些明朝舊臣對李自成和清軍持觀望態度,而李自成數稍不滿,就嚴刑侍候,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遭到嚴刑拷打。

三、放縱部下

縱容部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的陳圓圓,引起吳三桂“紅塵一怒為紅顏”與清兵勾結,放清軍入關。

四、防民壓民

李自成為防老百姓從城中逃跑,採取“十戶保”的連帶措施,一戶逃跑,十戶連坐,弄的老百姓人心惶惶。

李自成忘了本,失去了明朝舊臣的支持,失去了民心,僅僅42天,狼狽逃出北京。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1644年3月19日,闖王李自成率領他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打著“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得到了許多農民的歡迎。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身亡,留下“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大明滅亡。但是歷史總是那麼的諷刺,42天后,新生的大順政權也垮了,42天一個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這記錄估計也是難破了。

問題出在哪裡?其實不難回答。古人說,天命無常,有德者居之。李自成文韜武略、兵強馬壯,什麼都不缺,就缺一個字:德。李自成一進北京之後,就一直在籌備他的登基大典,對於李自成來說,雖然他推翻了明王朝,但是卻依然改不了小農思想,剛剛進了城就忘了自己吃的苦,在天下還未平定之際,竟然就開始準備自己的登基大典了,當年朱元璋的謀士就對朱元璋說過,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但是李自成卻不管這一套,既然進了北京,不享受一下皇帝的待遇豈不可惜,於是他早早的搬進了皇宮之中,派人四處搜捕崇禎皇子的同時,夜宿龍床,還搶掠了很多妃子和宮女。

對明朝官員嚴刑拷打,到處逼贓。崇禎曾經向滿朝文武大臣求助,希望他們能夠幫幫自己渡過難關,捐出點銀子作為軍隊的軍餉,但是滿朝文武卻沉默不語,崇禎一死,這些官員們紛紛投降了李自成,原本想在新朝謀個一官半職,但是沒想到他們得到的卻是李自成的虐待和嚴刑拷打,整個大明帝國,上至文臣武將,下至富商平民,紛紛被十幾萬大順軍士兵抓起來嚴刑拷打、追索錢財,後來李自成在這些官員手中一共逼出了七千多萬兩銀子。

霸佔陳圓圓,逼反吳三桂。此時的李自成,認為自己做了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可他卻一面勸降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吳三桂自知明朝已經滅亡,再去拼了老命復國也沒啥意思,何況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與雙方的關係處理的好,清軍和大順軍都要巴結自己,如果處理不好,自己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何況自己的父親還有家眷全在北京,如果不投降,他們很有可能被李自成殺掉。

於是考慮再三,吳三桂還是決定率領關寧鐵騎投降,正當他將城池交給大順軍,自己率軍往回趕時,忽然聽說李自成縱容劉宗敏霸佔了自己的愛人陳圓圓,此時的吳三桂好似驚天霹靂,一怒之下又掉頭奪回了山海關,轉而投降清朝,而李自成也喪失了平定天下的最後一次機會,幾十萬大軍被吳三桂和清軍打的落花流水,最終只能惶惶如喪家之犬。可笑的是,逃回北京的李自成竟然還舉行了登基大典,隨後匆匆燒了武英殿,不久之後死於九宮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