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觀史之1848年布拉格起義

二戰結束後,曾經作為納粹德國電影製作基地的捷克斯洛伐克因為生產設施比較完備,因此電影生產恢復很快,在捷共有關部門主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電影人在戰後的一段時間裡拍攝了不少反映二戰中捷克斯洛伐克抵抗運動和捷克歷史上人民的革命運動的影片,筆者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反映1848年哈布斯堡帝國革命的影片《革命的1848》(Revoluční rok 1848,1949)。

銀幕觀史之1848年布拉格起義

我國曾引進該片譯製版

該片導演溫塞斯拉斯·克爾斯金(Václav Krska),擁有一個富有的磨坊主繼父,這使得他在小時候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併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戲劇編劇。不過隨著電影業的日益繁榮,克爾斯金的興趣也逐漸轉移到電影拍攝上,其詩意的製作風格使其獲得了“電影詩人”的美稱。二戰結束後,作為一名浪漫主義者和獨立導演,克爾斯金得以繼續從事本職工作,並在40-50年代拍攝了不少人物傳記好文學名著題材影片。

影片《革命的1848年》拍攝於1848年革命100週年之際,彼時捷克是奧地利帝國的一個行省。由於當時的皇帝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是個不能傳宗接代的低能兒,朝政便掌握在反動的帝國宰相剋萊門斯·梅特涅(Klemens Metternich)手中,臭名昭著的著名的四國同盟即為其代表“政績”。

銀幕觀史之1848年布拉格起義

低能兒皇帝費迪南一世

1848年的歐洲,革命風雲激盪,巴黎二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後,捷克首府布拉格的一些政治人士也人心思變,他們組織了一個名為“聖瓦茨拉夫委員會”的組織,定期討論局勢。以帕拉茨基(Frantisek Palacky)為首的捷克新貴們也參加了這一組織,帕拉茨基本人是一位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寫過幾卷《捷克民族史》。

3月1日,帝國首都維也納果然也發生了革命,群眾們自發組建民兵與帝國軍隊發生衝突,費迪南一世狼狽不堪,被迫答應辭退梅涅特宰相。聖瓦茨拉夫委員會感覺機會來了,便向皇帝遞交“國書”,要求捷克獨立,這自然遭到了拒絕。皇帝的拒絕引發了布拉格和捷克其他地區的一系列騷亂,為了平息眾怒,捷克地方議會主席圖恩伯爵便宣佈成立臨時政府,當然這個臨時政府還是以效忠皇帝為基本原則。

銀幕觀史之1848年布拉格起義

歷史學家帕拉茨基

聖瓦茨拉夫委員會當然對這個名不符實的臨時政府不滿,他們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在布拉格揭竿而起。當然奧地利帝國一方也沒閒著,駐軍司令溫迪施格雷茨親王(Windischgrätz)也在調集重兵,準備平叛。親王出生於奧地利貴族家庭,1804年參軍任槍騎兵軍官,並在之後參與了對法皇拿破崙一世的戰爭,從1840年起任駐捷軍司令。

1848年6月8日,激進的布拉格大學生召開集會,要求親王滾蛋,這當然是不可能滴。12日,群眾準備衝擊親王的住宅,親王下令開槍,布拉格起義終於爆發,當地群眾紛紛走上街頭築起街壘,狙擊奧地利士兵。混亂之中,親王的妻子(帝國宰相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的妹妹)在窗前張望時,被義軍流彈擊中喪生,這更堅定了親王鎮壓起義的決心。

銀幕觀史之1848年布拉格起義

地方議會主席圖恩

起義之初,義軍和帝國軍暫時打成平手,義軍還抓獲了議會主席圖恩,但以帕拉茨基為首的捷克上層人士害怕事情搞大不可收拾,單方面釋放了圖恩伯爵,希望得到對方的讓步。但親王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他要求義軍必須投降,否則格殺勿論。隨著戰局的日趨不利,帕拉茨基等捷克上層人士可恥得做了叛徒,其他義軍一直堅持戰鬥到6月17日。

平定布拉格起義使溫迪施格雷茨親王獲得了“布拉格劊子手”的稱號,三個月後他又集結軍隊收復帝國首都維也納,處死了被俘的維也納義軍領導人。之後親王被授予奧地利陸軍元帥的稱號,成為1848年革命中成功挽救奧地利帝國的三國柱之一。

銀幕觀史之1848年布拉格起義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

影片《革命的1848年》詳細得描述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在歷史浪潮中穿插大小歷史人物的故事,其敘述方式甚至直到今天都依然使用,堪稱為一部歷史題材影視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