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中國人自古尚武,春秋時期貴族各各能文能武,俠客遍地,武士縱橫,一言不合拔劍相鬥。

秦朝時以爭戰立國和圖存,再以軍功強國,統一天下之後,以法家思想治國“尚武”。到漢武時,北擊匈奴,“尚武”盛極一時。說起尚武精神,自中國大一統以後,奠定整個國家尚武精神的第一位領袖就是漢武帝--劉徹。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漢武帝--劉徹

遙想在漢代,劉徹發動對匈奴的全面反擊,衛青、霍去病給了匈奴毀滅性的重創。從此中華帝國以世界最強悍國家屹立於世界之巔!接下來才有班超的"投筆從戎"。因此有漢一代,滅匈奴、破樓蘭、平羌人,威懾四方!戰功顯赫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並有對外“戰書”:“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唐朝也是擁有強烈的尚武之風,滅東、西突厥,平定薛延陀,徵高麗而建功於域外,耀中華國威以懾四夷。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到了宋朝雖說“重文抑武”,但是抑制的是武將的武,民間卻不乏習武風氣。宋朝時先後與遼、金、西夏作戰幾百年,互有輸贏,你說宋弱?你不打疼敵人,敵人能因為你給倆錢就言和?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到了宋朝對蒙古時,蒙古在中東和歐亞大陸上滅國無數,一般幾個月就滅一國的成績。宋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生生拖了蒙古幾十年。我就問,宋朝真的弱小嗎?更別提蒙古在中原僅僅幾十年就被漢族的朱家王朝給滅了。宋朝的精神氣度可以分為兩部分。開始時的北宋傳承自唐王朝的遺留風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北宋時民間還保留著唐朝時的自信。但是民族兼容就缺失了,更多的是富二代看普通人的那種自信。到了南宋時期,因為北宋滅國的恥辱。老百姓更多的是一種的不甘的情緒。妄圖重新找回以前王者的那種感覺。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朱家的大明王朝因為是從蒙古人手中武力奪回的。所以皇朝更加註重武力。從朱元璋到朱棣,年年北上草原,打得草原民族聞風喪膽。即使朱棣後,大明王朝由擴展轉入防守,也是“天子守國門”。明朝沒有一次和親,沒有一次與外族妥協簽定不平等條約,無論自己怎樣,與外族的交鋒中從不屈服,無論倭寇還是後金。我可以死,不能認輸。這是世界歷史中少有的民族氣節。這是朱家王朝用兩個皇帝寧死不折節換來的。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要說中華的尚武精神流失,當從滿清開始。滿清出了個天縱奇才“皇太極”。皇太極在位期間重用漢人官吏,緩和了民族衝突。卻也讓漢族變成了滿清貴族的“奴才”。要知道,滿清之前,無論地位,老百姓跪天地跪父母,是不跪官的,只有罪犯才要下跪。而到了滿清,下跪,已經成為一種下級見上級的見面禮。滿清的剪辮子政策,更是耗盡了中華的最後一口氣節。要不是當時的南明王朝不爭氣,滿清就得屁股尿流的回長白山老家去。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到了毛主席時代的中國,整個國家是多麼熱誠的投入到工業強國的建設之中,一句知識青年下鄉去,接受農村改造,更是讓多少人為之沸騰,意志力的提升讓人甘願接受最艱苦的生活,而依舊笑臉相迎。毛主席時代的中國,整個國家在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在前有美帝、後有蘇修的窘況之下,依然遊刃有餘、不慌不亂,兩彈一星的奇蹟硬是把中華民族偉大智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智慧力的挖掘讓一個曾經的"病夫"煥發光彩。

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滿清時喪失殆盡,培養“奴性”摧殘勇武


而毛主席時代的革命軍人更是這兩種力量的統一體,革命軍人"滾雷場、堵槍眼、炸碉堡"的光榮事蹟屢見不凡;而在朝鮮、越南、緬甸的戰役中,革命軍人更是最大限度地將劣勢裝備下的戰鬥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促成這些事例的是什麼?難道不是整個國家內部的尚武精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