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胜新冠疫情的三大经济法宝:国家采购、产业政策、物资储备

随着各路援鄂医疗队的回撤,武汉疫情防控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初步总结经验,笔者认为,

中国依靠“计划经济”打赢了武汉疫情防控战。

一、国家采购一一政府最大限度掌握防护物资

众所周知,现在口罩成了战略物资,全世界都在抢购口罩。可是在去年,口罩却不是抢手货。有的口罩公司库存积压严重,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据说,有一个生产口罩公司,生产口罩沒人要,公司把口罩作为工人的工资发给了工人,准备打发员工,关门倒闭。沒想到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口罩成了抢手货。

有人说,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问题是国家采购代替了客户购买,政府大量采购口罩并分配给疫情防控部门,从而保证了武汉疫情防控的需要。

通过“国家采购=生产+商业物流",启动了大量的口罩生产线,使口罩生产高涨起来。实际上,不仅是口罩行业,就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武汉居民的日用品供应,大都采用“国家采购=生产+商业物流”模式展开。

国家采购+物资调配

"是这一时期计划经济的重要体现,政府强力介入对全国支援武汉疫情防控战起了很大作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新冠肺炎的检测,需要个人掏钱。这就是典型的“客户消费=生产+商业物流"模式。国家投入的新冠肺炎治疗费用很少。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新冠肺炎检测费用很高,导致普通家庭无力检测诊疗,只能在家等死,同时又加剧了疫情的传播。实际上,美国的做法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欧洲国家,“集体免疫"是最奇特的做法。因为政府不掌握大量的口罩之类的战略物资,无力应对疫情蔓延,因此它部分放弃了政府的职责,任由“市场机制"应对“新冠病毒”,结果瘟疫很快在欧美流行开来。

因此说,在中国,是计划经济战胜了新冠病毒。

二、产业政策一一确保医护物资产业链健全有效

在西方国家,表现为口罩等物资短缺。有人说,

象美国这样的先进发达国家,怎么会沒有口罩呢?

这便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挣钱的事干,不挣钱的事不干,美国虚拟经济发达,股市,金融,网络都是兴旺发达的挣钱产业,而口罩等属于落后的低端产业,是被淘汰的对象。这便是市场经济典型的“脱实就虚"现象。美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市场机制把自已的“口罩产业"配置没了。

当然,西方国家也许想的美,认为自己手里有钱,什么时候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购来口罩。没想到,等大面积疫情来临时,使不是现金为王,而是物资为王了。这就是疫情防控期间,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在大喊口罩短缺的原因。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还保持着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不但高、中、低三档产业齐备,而且保持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虽然也主张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更受国家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

。中国在发展各类金融产业,健全市场交易体系的同时,更警惕西方正在发生的“脱实就虚"现象。因此中国维持着“世界工厂”的庞大产能。

此时,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就是国家产业政策。

现在,中国产业政策很快见效。在短时间内,中国可以维持日产上万只口罩的生产能力,而西方却不能,他们被自已的市场机制打败了。

三、物资储备一一应对大规模救援物资需求的坚实后盾

现在,全世界都对口罩有了迫切的需求,恨不得把所有资源都变成口罩,马上戴到自己嘴上。而要满足全世界的口罩需求,除了口罩工厂加大马力生产之外,对口罩原材料的储备也提出严峻的考验。

前不久有人还提到口罩原料的涨价问题,这是预料中的事。要想严控原材料价格,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储备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谁能想到今年会发生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会想到对口罩产生如此迫切的需求?如果严格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就是西方现在所处的状况,资源短缺,手忙脚乱。如果事先让商业机构储备口罩或原材料,万一不发生瘟疫,这巨量的储备就是压垮企业的稻草。

事实上,我国刚开始也发生了这样的状况,口罩奇缺,不但在国内横扫库存,而且到国际上去采购。同样因物资奇缺而应接不暇。后因国内工厂紧急开工才应付过去。

缺乏相应的物资储备,是这次武汉疫情防控战的短板。为了应对不可预测与不可抗拒的灾难事件,国家急需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将一批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战略原材料,以及关键设备,技术产品,防护设施作为政治战略储备物资,编制“物资储备目录",进行管理。

物资储备目录"同样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它将在“企业经营"与“物资储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有计划地将某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向“物资储备目录"需要的方向发展,增加物资储备总量,更有力量地应对不测。

综上所述,在新冠肺炎防控战中,国家通过国家采购,最大限度地掌控大量的防控物资,打赢了疫情防控战。通过持续不断的产业政策,指导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疫情防控战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后援。自然,国家还应完善自已的物资储备体系,通过目录管理,引导工业有序经营,加强储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