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日本,古稱西潘戈,唐朝前稱其倭國,後又有文人稱“東瀛”或“扶桑”。日本其名以為“日出之國”,因其地處中國東部,更早見到太陽的升起。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富士山下櫻花美景


3世紀中葉,日本境內出現大和國。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後期,天皇皇權旁落,進入幕府統治時代。19世紀50年代中期,與晚清相似,日本被美國借黑船事件強迫打開國門,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古代日本天皇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權,進行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帝國,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戰敗後,日本頒佈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中日甲午海戰


作為和我國依山帶水的鄰國,日本在歷史上卻不是“遠親不如近鄰”的模範友鄰。中日之間長達上千年的來往,雙方有過友好交流,但也時常爆發戰爭。恩怨情仇不斷,中日之間可能都認為自己是最瞭解對方的存在。


那麼,日本的民族性格是什麼樣的?我們真的瞭解日本人嗎?

一.菊與刀,對立和統一,安靜同好鬥共存,性格矛盾


日本最顯著的民族性格恰恰如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的標題:菊花象徵著柔美,而日本刀則是“武士道”精神勇武剛強的代表。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菊與刀》


菊與刀體現了日本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中的矛盾性與雙重性,如書中所說“日本人生性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據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在民族性格上表現為柔美與剛強的完美契合,在文化上則表現為開放性與保守性的對立統一。雖然日本文化長期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但這一點卻和我國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某種程度上來看,走的甚至是兩個相反的極端。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日本茶道


一方面來說,日本人可以靜下來享受平和恬淡的生活,善於培養高雅的情趣,追求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生活狀態。例如,日本傳統的茶道、花道藝術以及對禮儀的強調等都體現了日本人性格中柔和、內斂、細膩的一面。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日本武士


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對榮譽有著狂熱的追求,從小注重培養忠誠無畏的精神品質和尚武精神。武士道精神就是其最好的代表,因此日本人的性格中也有好鬥、勇武的一面。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明治天皇


到了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這一過程中西方歐美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西方文化便與作為日本傳統思想中的以儒家思想精髓為核心的道德倫理體系產生了劇烈的衝突,保守和開放共存加劇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衝突性。

二.社會階級性明顯,集團意識強烈,極具自尊心,看似呆板,全社會式壓抑

集體主義為先可能是整個東亞共有的性格。由於飽受自然災害侵襲和生存環境的惡劣,日本人從對自然的敬畏上認識到,人作為個體所具有的侷限性和脆弱性。

因而長期在殘酷環境中生存繁衍的日本人心中自然而然誕生了一種對集體、國家的強烈歸屬感。

長期以來他們都過著集體生活,奉行集體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而集體主義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的力量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集體主義至上讓日本足球衝出亞洲


集團意識的思想淵源則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由於很早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忠孝禮義等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對日本文化中思想道德建設和倫理體系的構築起到了奠基作用。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日本社會階級嚴森


而這些強調等級秩序和集體主義的觀念則進一步催生了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堅決反對個體凌駕於集體之上,無條件服從集體與權威,嚴格遵循等級秩序等,由此造成全社會都十分壓抑。


集團意識強調集體高於個人,因此長期在集體中生活的日本人便逐漸形成了一種趨同意識,擔心個人影響力過大會導致他人對自身的關注以及產生不同的看法。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寧願千篇一律,也不願標新立異、特立獨行


也就是寧願千篇一律,和身邊人保持一致也不願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由此造成了日本人很呆板的錯覺。

而日本人趨同意識的產生進一步地便催生了恥感文化。因為過分擔心他人對自身的看法和個人對名譽的高度重視,甚至將他人的看法當作自己行為的依據和標準。

恥感文化培養了日本人極端的自尊心,因此當自己在公開場合受到了他人的嘲笑、批評等其他看法的時候,會覺得蒙受了極大的恥辱。

對於日本人來說,“洗刷汙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嘲笑作為原動力,不斷完善自我;另一種是輕視自己或者欺負他人。自殺是輕視自己的最高表現,而欺負他人包括了報復嘲笑他的人和欺負第三者,以宣洩自己的仇恨。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自殺是恥感文化在武士道精神中的典型表現。當武士蒙受恥辱之時,為了給自己正名,往往採用剖腹自殺的極端方式來洗刷汙名。

日本人認為自殺體現了武士毫不猶豫、毫無留戀地迎接死亡的大無畏的勇氣,能夠使蒙受恥辱之人的靈魂得到淨化與超脫。

恥感文化作為個體道德約束力的來源,有助於自身的反省和不斷完善。但同時,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使得個性化的傾向被壓制,往往不喜歡發表與他人不一致的意見,說話方式往往委婉含蓄,不直接不張揚。

三.現實主義最虔誠的信徒,反覆無常,防患於未然意識超前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日本浪人


一個民族的性格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語言、地理環境、文化、文明程度以及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等。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日本名畫《冨嶽三十六景》


從地理環境上來說,日本四面環海,多山地,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且多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的多樣性和頻繁性,再加上日本氣候的相對穩定性,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性格的反覆無常性和敏感特質以及防患於未然的憂患意識。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日本近代以來“不應把清國、朝鮮視為友邦,而當同西歐視其為魚肉”的對外擴張策略,以及唐朝時向中國學習,二戰後對美國唯馬首是瞻等都體現了日本的極致現實主義,一句話:好漢不吃眼前虧,只要能為我所用,不管好不好,就都是有用的。


從歷史文化看國家性格(二)日本:你不一定了解的菊與刀

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


而明治維新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二戰時的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等都是日本人反覆無常性格的最佳代表人物。對北洋水師的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前長達數日的無線電靜默,日本在長期隱忍不發後的致命一擊操作上顯得那麼輕車熟路,其反覆無常性和性格的堅韌程度可見一斑。

總的說來,日本民族是一個國民性格複雜矛盾、具有雙重性特質的民族,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與保守性並存,使其在悠久的歷史演變中始終綻放著其獨有的光輝。沒準,我們這個相伴了幾千年的鄰居可能就是全世界最矛盾、最複雜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