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算是一種天賦嗎?

聽到“努力”這個詞,很多人都會陷入自我感動,會覺得當下的自己真的在很努力地做每一件事。

那我就來敲醒你吧,“努力”也是有起點的,不是誰都有資格用來形容自己。你會產生“我很努力”這種錯覺,是因為你正在做自己本該做的事,只不過這件事有點難度而已。

本該做的事,即本職任務,無論是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只有在本職任務之外的付出,才能看到努力的苗頭。

努力算是一種天賦嗎?


很多人都嚷嚷著,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還是不能達到目的。你或許可以細想一想,自己是否只完成別人佈置下來的任務,而沒有繼續自我開拓。比如你是學生,是否只完成大家都在做的作業,你可能會覺得作業量很大,花費了你全部時間與精力,但不好意思,別人也和你一樣,所以你們的“努力”是持平的,只有超出這條持平線的努力,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努力,否則就是自我感動。

超過持平線之後,越努力認真做事的人,經驗就會越豐富。因為事情本身給他們帶來了麻煩,所以他們需要不停地想辦法去解決麻煩,於是就會比持平線內的人多出各種各樣的經驗。有了經驗,事情做起來就簡單多了,正如那句話“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而別人不知道你背後的付出,所以會輕易地給你蓋章“你很有天賦”。只有你自己知道,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無限地靠近他人定義的“天賦”。而只有自律、控制力強的人,才能做到持續不斷地努力。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很多人是從你“努力的結果”來定義天賦二字的。

努力算是一種天賦嗎?


努力二字太單薄了,必須要有個過程,最好還要有個結果。你若是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努力取得一個好結果,那麼別人或許會說你對那件事有一定的天賦。倘若結果不如意,也會認為你是個勤奮的人。若你既沒天賦,又不努力,別人大概不會輕易評價你,畢竟沒有一個鮮明的點引起別人的討論。

而“努力的結果”所到達的高度,也會分為兩種。一種是觸到模版式框架的頂部,這個有點類似於應試教育。你按照要求,在這個框架內取得很好的成績,框架內的人就會說你有學習的天賦,但這個天賦是侷限在框架內的。

這一點也有很多人沿用到工作上,很多工作都有模版可套,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按照這種習慣勤勤懇懇做到高層,也算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

努力算是一種天賦嗎?


另一種是不受框架限制的,並且是以第一種為前提,只有在框架內打好基礎了,才能衝破限制性的框架,才能真正尋找到能讓自己的天賦自由發揮的事情,並在眾多人當中脫穎而出,做到真正去熱愛那件事。

比如你是學音樂的,老師會讓你練歌喉,學跳舞,學樂器,各項的基礎你都有了。某一天你忽然發現自己對鋼琴有種特殊的感情,並且學得最快最好,這就是你從嘗試的眾多事物當中,真正找到了能讓自己發揮出色的那一項。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

再好比畢加索,提起他,大部分人對他的畫的第一印象就是“孩童式的塗鴉”。但他其實是一個天賦型的畫家,繪畫基礎極好。他是達到了一定程度,才知道自己哪些事情是應該堅持,而哪些又是不應該堅持的。他如果依靠天賦型的高超畫技走下去,那麼一定會被同時期的其他天賦型的畫家的光芒掩蓋。於是他選擇反向而行,幾乎用一生的時間,去像孩子那樣畫畫,並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天才都需要基礎,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只有持續不斷地努力打好基礎,才能助我們往前跨一步,才有能力去創造出新的東西。這自然是一種天賦。

而從這裡又可以看出,天賦與否,大多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所得的一切結果,如果到頭來只是為了贏得他人的評價,那未免太不值得了。

努力算是一種天賦嗎?


很多人就是聽到別人說“你沒有天賦”因此頹靡許久,繼而放棄努力。還有一部分人則相反,他們聽到別人說“你很有天賦”從而高傲自滿得意洋洋,覺得自己不用再去努力了。這兩種都是非常極端的走向,只聽到評價,忘了努力的初衷。

還有一部分人不用怎麼努力就能達到別人的終點。對於這一點,我們通常會產生另外兩個極端,一是覺得努力是無用的,二是覺得努力了就一定有用。其實無論做什麼事,盡心盡力就好。

更有一部分人,因為習慣偷懶,稍微努力一下下,就自我感動。對此我們要有自我警覺,更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真實情況只有自己知道。

有些人一輩子從未被誇過有天賦,但他還是體面而認真地活著。有些人一輩子都與天賦二字相關聯,但他仍舊繼續努力。這是值得學習的兩點。

“努力”與“天賦”掛鉤,其實是對彼此的不尊重。不去在意“天賦”二字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一種另類的天賦。做一件事時,只有不被“天賦”二字困擾,我們才能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