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费曼说:“凡我不能创造,我就不能理解。”

坚持默写4个月、125天后,我终于真正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言


你有没有好奇过,当初那个 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在这里做个汇报:

- 21篇美文,目前为止,我已经默写到第1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有些长,花了3个星期才全部背默完。

- 过去的125天里,每天新增背默内容100字,复习默写200字,平均每天默写300字,估算下来,- - 我默写了约有3万多字。

- 用完了4个本子,10支水性笔。

- 预计2个月后21篇就全部默写完毕了。

除了汇报成果,我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想360度原样展现这一遍又遍默写的过程,好让你真正的看到,怎么去默写,以及

默写美文究竟能学到什么?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在读书营浸淫了4个多月,我发现,很多人还是有种困惑:虽然知道能积微者速成,但我不确定、不知道自己积微的方向是不是对的?试错的时间成本又那么高,怎么办?

接下来,我将用4个月的亲身实践和感悟,给你一个参考方向。

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我还是会用最为细致的描述,还原默写过程,希望你能耐心看完。


一、默写N遍,每一遍都只是在重复吗?


默写N遍,肯定是一个重复N遍的过程,但它又不仅仅是重复,因为它带来的不仅是熟练,而是真正的理解。

现在,以《我与地坛》的两个段落为例,带着你反复默写这两个段落,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一下,默写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的快感。


段落如下: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这是史铁生回忆母亲的片段,看完之后,你认为自己理解了吗?

我初看时,觉得写得好、感人,没有什么理解难度,直到我开始着手默写。


① 字词理解阶段

通过错字、漏词,发现自己理解中含义的缺失。


默写一定会出现错漏,而只有当你犯了这些错误,才会单独去思考,为什么有些字词不能漏?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1遍

漏掉【独自】:

如果不强调独自,怎么叫“出难题”?要是有人陪着,母亲肯定就不会那么担心了。而且后面说,“一个人在荒僻的园子里呆一整天”,“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都体现了“独自”,前后遥相呼应,从段落开头就奠定了一个情境,所以这个词是万万不能省的。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2遍

漏掉【曾经】:

全篇对母亲的描写,都是基于回忆过去,而且“直到在她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曾经”不仅在时间上表示客观过去,更体现了史铁生无可挽回的遗憾、后悔——曾经,真的不应该让母亲为难。


我记得之前默写到“跑”这个字上,我犹豫了,因为我在想:史铁生是坐着轮椅的,为什么他还用跑这个字?后来明白了,他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这个字就体现了他不受控制、一头闷地往地坛去的状态。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3遍

漏掉【荒僻的】:

为什么强调是荒僻的园子?母亲的担心是什么?母亲不知道他在荒僻的园子里整天想些什么——他可能想些什么?担心他想不开啊!而荒僻的园子,说明人迹罕至,万一真的想不开,没人出手阻止啊!


一个因残废备受打击的人,一般情况我们都不敢让他一个人待着的,不是吗?史铁生从头至尾都没有明言过,母亲担心他寻死,但这种隐晦的担心却是我们能推理出来的,他不说死更显母亲的克制。

如果没有默写下来,你不会发现,自以为的理解,其实忽略了很多很多丰富的内在含义。

大师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推敲,是因为每个字词都用心良苦。

不仅如此,在默写中,经常还会自己换词,于是就发现用词上和大师的水平差距。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4遍

【料想】换成了【知道】:

很明显,默写的时候没刹住车,前面几个都是“知道”,就不假思索地继续“知道”,这里就能够自查到一种无意识状态。当我们以为理解、甚至是背诵下来时,很多时候掺杂着无意识的状态,并不是真的理解,就是这么

惯性地背下来了

【料想】其实表现出母亲自己的猜测,而且是肯定的猜测,但又因为没有问过,也不能说是“知道”,更与前面“知道”的几个事实接受程度不同,前面几个是她认同的,而对于这个,她其实并不想儿子一个人去,很想一起去,只不过怕触犯了儿子敏感的神经,选择尊重。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5遍

【动身】换成了【出门】:

“动身“发生在“出门”之前,时间上更早,更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动态关注十分密切,甚至于了解,所以每次我有这个意愿,母亲就能够提前预料到,并且开始做准备,出门就少了些意思。


结构、逻辑理解阶段:

通过一遍遍的默写,逐步找到文章的结构脉络,发现内在的隐含逻辑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6遍

默写了这么多遍,发现了规律,于是画出了结构的拆解图,再反观这个图,段落的结构更清晰了,还能看出更多东西。


其一,

整段全部用母亲作为主语,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每个句子的句式一致,不仅读来整齐,更强调了母亲什么都“知道”和理解的体贴。


其二,

她知道、她知道、她料想……虽然都是“她”,但实际内容描写的都是“我”的想法,用“她”的想法来传达“我”的状态,所以拆解图里“我”的一列里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个“我”是什么样子、想法,都从母亲的“知道”中很清晰了。


其三,

如拆解图所示,我将这些【动词】归类了5组,发现这些动词之间每一组都存在逻辑关系,如:

【知道】-【担心】:转折,虽然她什么都知道,但她仍然很担心。

【知道】-【犹豫】:因果,因为她知道,所以即便再想,也还是犹豫了。

……

史铁生的文章,读起来仿佛母亲隐忍的形象就在眼前,因为他在细节方面,均围绕着这份担忧和隐忍勾画情境,即便没有专门逐字逐句解析,大脑也会下意识接受到这些信息,形成了感官想象。


③ 精神共鸣阶段:

完完整整地背,原原本本地默,达到再度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多次默写后,对细节、对每个字都熟悉、掌握,于是沉浸到文章中,领悟到它照进现实、引起内心共鸣

的部分。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第7遍:终于全对了(但隔了几天之后又有错误)

完整默写之后,我发现这个段落有个很神奇的地方:母亲什么都知道,但这是在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回忆的。那么问题来了,他不说,母亲是怎么知道的?最关键的是,母亲不说也不问,史铁生又怎么知道母亲知道的呢?


这段文字看出来,那段时间,他和母亲之间其实是有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在的。母亲理解他的脾气,而他也因为母亲的理解而肆意发脾气,他不是没有留意到母亲,只不过他那时如他所说“还来不及为母亲想”。


所以这一段非常精彩!母亲知道我怎么想,而我知道母亲都知道,描写的那么自然,体现了他和母亲之间无言的互动,和令人心疼的自觉。


第8遍,再次回到前面的段落,对【当年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

你会发现,这个难题其实不完全是史铁生出的,也是母亲自己出的。


我们看,这个难题难在哪里?


第1,母亲想关心我,但是又怕我反感,怕我发脾气,难在连关心自己儿子都要小心翼翼。


第2,母亲明明担心我,但是却不得不支持我出去,难在违背自己的心意承担可能失去儿子的痛苦。


但归根结底,这个难题之所以最难,是因为她是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如果她只做一个疼爱儿子的母亲,只要儿子能够活着,什么都问,哪儿都跟去,兴许就不那么难了。所以,第3,最难的地方难在她要做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这是自己在为难自己啊!


从【难题】这个词,就已经看到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如果不是一遍遍的默写,我根本不会理解到这一层。真心感到,大师的作品之所以是高水准的,也因为在细节的处理上以及隐含的逻辑上,都经得起推敲!

耐心看完每一遍的朋友,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了,在每一遍重复默写中,都能挖掘出新的感悟。

你必须默写下来,只有犯错了才会知道自己的浅薄,真正地“Learn from mistakes”。

事实上,我默写的也不仅仅是展现给你的这几遍,感悟也不一定按照展现给你的字词、结构、共鸣的顺序发生,而且随着后面段落的增加,前面默写过的部分也会理解得愈加深刻。如果你真的着手去默写,就会发现,一旦用默写去和作者对话,你的灵感会遍地开花。


二、背默经典作品,我们究竟能收获什么?

前面的展示过程很细致,但确实必不可少,因为我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默写过程,慢慢收获了后面的感悟。


复盘这段默写之路,我猛然发现,原来经典作品的学习,就是从这3个层面给与你收获和成就感的:

  • 【术】:理解
  • 【法】:运用
  • 【道】:审视

能从这3个层面在每篇文章中找到收获的人并不多,现在,这是我努力做到的目标。


第1层面:【术】

理解文章本身的字、词、句和含义

什么叫做真正的理解?我在前面整个部分所展示给你看到的,就是逐步接近真正理解的全过程。


通常,我们所以为的理解,离真正的理解,还差的很远。如费曼所说:凡我不能创造,我就不能理解。真正的理解,必须能够原模原样地再次创造出来,不存在所谓的“主要意思差不多”,差一点都不行,都不是真正的理解。


默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再次创造过程。在默写中,你会发现:

  • 你没有自己想象的熟练
  • 同样的错误会反复出现
  • 犹豫、不清晰、不确定经常发生
  • 自己的表达习惯很难更改
  • 看似简单的文字,难以模仿

如果不是默写,我们就不会慢下来,去一一核对,去细细体会、揣摩和思考,就不会发现,那遗漏的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力

用默写,减少无意识的学习,才是刻意练习的开始,也是深入理解的开始。

这个层面的成就感,是每个人都能收获的,无他,就是点滴的积累。一字一句,默写、重复,只要你愿意花时间、精力,不急不躁地做,就能把这个过程完成,真正地理解文章,收获“创造”的快乐。


第2层面:【法】

找到文章结构、逻辑、行文并运用


如果说,第1个层面的收获,是沉浸在文章中,理解字里行间,那么第2层就是抽身出来,俯瞰文章整体脉络、学习行文逻辑。


但,必须有第1层面作为基础。比如,我在拆解完《心之力》全文,默写快100遍的时候,才去梳理第2个层面,抽出骨架,并运用起来。

不仅用一天时间画了下面这张论述分析图,还提炼出了【金字塔原理】运用起来:

每篇文章默写100遍,究竟能学到什么?| 约3万字的默写之路复盘

有人看到我这张图,第一反应是问我用的什么工具(Xmind),但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只要能反复默写,百分百理解之后,心里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逻辑框架。

所以,第2层面的学习,更广一些,它不仅限于一篇文章内,而是将收获到的发散出去,应用在其他的方面。


默写《心之力》时,我发现它的严密逻辑、论证手法、行文布局非常有特点,于是读了《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结合起来对比学习,于是就一通百通,并写了这篇文章: 。

你发现了吗?默写学习经典作品,前2个层面,已经分别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

那么,收获就止于此了吗?当然不是。


第3层面:【道】

回归自我,向内审视,照看现实


经典作品超越时间,有现实意义,从文章中获得感召,汲取力量、收获感悟、得到共鸣,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当我理解了《心之力》,我开始思考:

- 我为什么焦虑?我的心力不够天然强健吗?

- 如今虽然没有外侵、内乱,但面对诱惑重重,人们的自卑、沉沦依然存在!

- 再看疫情之下,各种谣言,何尝不是阴险心力的攻击?

- 瞧瞧这句,放在当代依然合适: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


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有些文字的力量,能够穿越一切。而我们,能从中去对标反省自我。


当我理解了《我与地坛》,我开始回忆:

- 当我低谷时,我是否留意过母亲的小心翼翼

- 史铁生后悔了,换做是我,我会后悔吗?

- 对母亲,我还应该做些什么?


当我理解了《爱你就像爱生命》,我开始体会:

- 看起来的胡言乱语,其实是恋人的细腻的内心活动

- 明明是自己太粗糙,没发现字里行间内在的逻辑

- 不要想当然,读别人的文字,要杜绝原以为的傲慢

……

还有好多好多,默写的每一篇美文,都让我找到了现实中无处安放的感慨。


当我们沉迷于从文章中学习读写时,不要忘了,最重要的是,

我们要从中学做人。

梳理到这里,一个想法突然击中了我!这3个层面不正好对应了小冰老师说的如何成为一个职业读书人的标准吗?!

  • 理解——获得不可言喻的美
  • 运用——获得智力的乐趣
  • 审视——获得困顿中的平静

是啊,原来是这个意思!默写了这么多遍,自己悟出来,才能真正明白。再一次体现了:凡我不能创造,我就不能理解。


四、写在最后:究竟为了什么?


默写了这么久,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理解、运用、审视,那然后呢?收获了这么多,没错,那然后呢?在N篇文章中重复这个过程,究竟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我曾经想了很久,一遍一遍,究竟图什么?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从心底里生出的一股坚定的力量,从而不轻易被外界影响,杜绝焦虑,获得平静而长久的幸福感。

其实,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挣扎,心态也会不断起伏,由此产生的痛苦太多,所以我们想在读写里找到安慰,却没曾想,很多人把读写也变成了痛苦来源。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们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期望全部放在了外界不可控的地方,而当我一遍遍默写时,我有能力掌握是否有所收获。每一遍,在由浅入深的3个层面中,一点一滴积累成就感:我会背了,我理解了、我会用了、我被触动了。

而坚持背默本身,也像一场修行,让我一点点克服困难,在生活的一系列挣扎中最后有所收获。

只要焦虑,我就开始默写,一切便沉静下来了。就这样,在默写中反复实践领悟,最终归于平静,不再焦虑,然后一步一步的继续向前。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收获:默写教会我,怎么读、怎么写和怎么做人。

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你加入,和我一起默写,感受这种从心底里生出的坚定的力量,做一个平静踏实的人。


------------------------

我是 ,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思考、记录成长。

------------------------

相关文章值得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