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是遼寧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

瀋陽


瀋陽是遼寧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


一、城市概況

瀋陽市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北部,東與鐵嶺市、撫順市為鄰,南與本溪市、遼陽市和鞍山市相連,西與錦州市、阜新市毗鄰,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科爾沁左翼後旗接壤,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總面積12881平方公里。

瀋陽是遼寧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瀋陽區位優勢明顯,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航空港,工業門類齊全,是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工業名城,還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

瀋陽市現轄十區一市二縣,即和平區、瀋河區、大東區、皇姑區、鐵西區、東陵區、沈北新區、于洪區、蘇家屯區、遼中區、新民市、康平縣、法庫縣。全市國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2萬人。

二、歷史沿革

早在1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期瀋陽地區開始開始有人類活動。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創造出燦爛的新樂文化。公元前300年燕國大將秦開在此修建長城,並建設了最初的瀋陽城——斥候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瀋陽隸屬遼東郡。西漢時期瀋陽為候城縣。西晉至唐期間建有大量高句麗民族山城。

公元921年遼遷渤海國、河北等地居民到此,修築土城“瀋州”。此時瀋州為隸宮州,初屬太宗永興宮、後屬敦睦宮。金代沿續了遼“瀋州”的發展。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次年改瀋州為“瀋陽路”,歸遼陽管轄。 “瀋陽”城名正式出現。1386年明朝改“瀋陽路”為“瀋陽中衛”。1388年,閔忠重修瀋陽城,將土城改為磚城。 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瀋陽城內著手修建宮殿(今瀋陽故宮)。瀋陽成為後金的都城,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發祥地。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瀋陽為“盛京”。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瀋陽又名“奉天”。

在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以滿鐵附屬地為依託,瀋陽成為日本實施殖民侵略的重點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後,瀋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瀋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1928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瀋陽市”。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瀋陽後,又將“瀋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瀋陽市”名稱。1948年瀋陽解放後成為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和“東方魯爾”,大力支援了三線建設,創造了數百個工業第一。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一)瀋陽歷史文化名城價值

瀋陽歷史悠久,具有11萬多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清文化的發祥地,清前期都城和中、後期的陪都;是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體現東北地區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是我國近代反封建反殖民統治的前沿城市;是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代表性城市。瀋陽是在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城市,是1986年國務院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瀋陽歷史文化名城特色

1.具有山、水、城交融的空間格局特色

瀋陽地處東北地區“白山黑水”的邊緣、丘陵山地和平原的交匯地帶,東部、南部是長白山和千山山脈,西部是下遼河平原,北部是內蒙古科爾沁沙漠。長白山餘脈哈達嶺由東北滲入城中,渾河、蒲河及“環城水系”等河流從城市內部及周邊流過。城市建設選址位於渾河與蒲河之間,被山體與水系所環繞,連同清末至建國初期逐步建設的“環城水系”,共同構成以“山水盛京”為特徵的獨特自然山水環境。

2.具有以盛京城、滿鐵附屬地為中心的拼貼式的城市佈局特色

瀋陽歷史城區脈絡清晰,完整反映清前、清中期、晚清、民國及新中國時期各歷史階段發展歷程,以盛京城、滿鐵附屬地為中心的拼貼式城市空間佈局,是集中反映我國城市古代、近現代城市規劃建設歷史的珍貴實例。其中盛京城體現了“皇城居中,廓圓城方”的都城格局特色,滿鐵附屬地體現了“方格網加放射路網”的近代西方城市空間格局特徵。

3.擁有反映不同時代特徵的歷史文化街區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蹟

瀋陽有三片特色鮮明、反映不同時代特徵的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反應古代城市發展及奉系時期城市建設風貌特徵的盛京皇城歷史文化街區;反應近代滿鐵附屬地時期城市建設風貌特徵的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反應50年代工人居住生活特徵的鐵西工人村歷史文化街區。

瀋陽悠久的歷史,多元民族融合,以及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有大量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蹟。既有遠古的人類文化遺址-新樂遺址;有古墓葬、烽火臺遺址等;有清故宮和陵園(昭陵、福陵);以及外表華麗的殖民主義近代商業建築群體;多元並存的宗教文化載體-寺、廟建築,如慈恩寺、般若寺、長安寺等;中西合壁的近代工業及民用建築(日偽時期修建的建築和我國老一輩建築師楊廷寶設計的建築,如瀋陽車站、瀋陽東北大學);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建築(九一八紀念館、東北解放紀念碑)和歷史文化名人生平活動的人文景觀(如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張學良故居等)。

四、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11萬多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設史為瀋陽留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市歷史建築普查,全市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530處,公佈及普查歷史建築共計337處。公佈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262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2處。公佈的歷史建築有3批,共計109處。此外清瀋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瀋陽重要的文物有:7200多年前瀋陽地區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新樂遺址;著名的全國兩大傳統宮殿建築群之一、清朝開國宮殿清瀋陽故宮;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的陵寢清福陵與清昭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兒子張學良的府邸張氏帥府;在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九一八事變遺址、滿洲省委舊址、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瀋陽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等;以及眾多的近現代建築、特色鮮明的工業遺產。這些遺產充分展現了不同時期城市的重要地位及發展特徵,是瀋陽歷史文化名城深厚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瀋陽市已公佈市級以上代表性非遺項目196個,其中國家級10個、省級40個 。包括傳統體育遊藝雜技、曲藝、民俗、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醫藥等10種類型。

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148名,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7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8名。

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京劇唐派藝術,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東北大鼓,奉天落子,遼菜傳統技藝,老龍口白酒傳統釀造工藝,何鈞佑錫伯族民間故事(長篇),錫伯族喜利媽媽,譚振山口頭文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