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養了四代人的爺爺一生吃了多少的苦

一位名叫範會義的老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的家庭。

父親年過六旬母親早早離世,家裡五個孩子,大哥早早離開闖蕩,二哥是一位殘疾人,兩個弟弟還在讀書。

範會義的童年是在農村長大的,家裡人多,但是可以掙錢的只有他一個,他則必須承擔家裡的經濟責任。十五歲就已經上山劈材點火燒炕半夜挑水以及照顧家裡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和殘疾哥哥。

所有人都認為他應該出去闖一闖不能被束縛。

倒是範會義自己認為哥哥早早離開了,自己就是家裡的頂樑柱。在生產屯出力換錢,看著身體就比較矮小的他(只有1.55),往往卻比其他人更能幹活。因為只有拼命幹活才能賺更多的錢,但是賺的錢也不夠家裡的支出,身體還累出了病得了胸膜炎。

醫院的醫生建議西藥治療並且不要再幹體力活了,對於他當時的家庭治療費也是相當大的一筆錢了而他為了省錢則選擇了不治療。

勞累又昏暗的童年另他不止一次掉下眼淚,正是這些眼淚賜予了他堅強。

他依舊在做著生產屯的力活,只不過比以前少了許多。再一次偶然的機會村子裡來了一位木匠,木匠非常喜歡範會義,教了他很多木匠的手藝,就這樣他有了一門手藝也不用在出力換錢了。

生活剛剛可以好轉一點,可是命運對他過於的殘忍,他的父親離世,同鄉對他同情也為他開心,同情他喪父,開心他不用再那麼拼命賺錢了,因為少養活一個人了,花費相對少了一些。範會義用了家裡的積蓄加上和同鄉借的一些錢給自己的父親辦理了後事。就這樣他只需要養活殘疾哥哥和兩個弟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