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價值——源於參與者認為總有人會以更高價格接盤


比特幣的價值——源於參與者認為總有人會以更高價格接盤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舉過一個100人100幣100糧的例子 ,有人說關於如何導致一個開墾者損失99%新生財富的問題不好理解。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方式來理解:貨幣總量絕對不增發的情況下,如果一部分人努力工作發展經濟,經濟增長但貨幣總量不增加則必然提高了單位貨幣的財富購買力。

而另一部分人僅僅是在屯幣,則同樣享受了手上貨幣增加了財富購買力的成果,屯幣者實際財富的增加來自於努力工作者的財富轉移。

極端情況下,99人在屯幣,1人還願意把他僅有的1幣投入經濟活動中,而這個時候社會的流動資金只有這1幣。

這也正符合比特幣擁躉的理想:以絕不增發的貨幣驅動社會經濟發展,這貨幣數量是2100萬還是1,其實問題不大,反正都可以往下分。

但是這樣一來,由於全部社會流通資本只有1幣,其他的99幣都在囤積的情況下,無論幹活的這1人怎麼倒騰,哪怕他使得事實上的經濟增長了10%,他最多隻能掙回這流通中的1幣。

這和比特幣是一樣的,比特幣上限定在2100萬,所以無論人們怎麼努力,最多還是掙回2100萬。

幹活的人掙回的1幣,仍然只佔貨幣的1%,雖然單位貨幣購買力因他的勞動提高了,但卻被其它沒幹活的人分攤了財富。

現實中有非常相像的例子就是京城地產,若干年前就有流傳,京城二十年前賣掉房子,或出國讀書、或下海經商,含辛茹苦二十載攢下八百萬,以為可以安心養老了,結果回來一看,隔壁大爺二十年來只是在養花喝茶,手上房子同樣漲到了八百萬。

我們可以把京城房子的房產證看做一種“貨幣”,這就是一種很通縮的貨幣,兩者確實也有很多可比性:總量相對恆定,並且是廣泛地、因為必需而流通於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中。

然而京城房子確實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東西:北京戶籍、北京的就業機會、北京的創業機會、北京的教育醫療資源、北京高素人群帶來的人文氛圍、北京相對公平的法制環境、富貴者來說極其重要的人脈環境等等……而比特幣的價值,來源於參與者認為總有人會以更高價格接盤。

如果比特幣如願成為世界貨幣,那麼它實際並不會成為一種用於幫助財富流通流動的貨幣,它主要會被囤積起來,因為持幣即可源源不斷獲得其他勞動者的財富。

這東西看起來最像的是古代地主手裡的“地契”,而我們知道地契是很少用於流通,主要是存起來留給子孫吃喝不盡的,地契不會當貨幣用。

這套體系理論上將按持幣比例永久分配世界今後的一切財富,這個就和古代地主按佔有全國土地比例分配糧食類似;而比特幣的大玩家們就像過去舊社會的地主們,他們手持地契/比特幣,不需任何勞動和憂慮,就可以永遠享受世人大部分財富。

還有人提到比特幣不會統一世界貨幣,而是作為世界貨幣體系的一員而存在,可以扮演某種法幣的“監督者”角色。

這同樣也是謊言:一種依靠雙方買入賣出實現價格、並且價格極度波動的有價物只能說是期貨而不是貨幣系統,我們過去為什麼不用石油、礦石、糧食這些期貨的發行券作貨幣?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期貨的價格不可能長期相對穩定。

而作為一種全世界人都在隨時買入賣出的期貨,價格的波動性必然是巨大而頻繁的,任何一個或真或假的消息都可能在無法預測的人群中產生無法預測的效應。

此外,還有人說到了比特幣的未來,關於這個問題,先簡單說明兩個問題:

1、實體財富不會無中生有;2、幣圈裡面已經產生了大量億萬富翁。

上面的這兩點是否矛盾?

並不,為什麼?

原因主要有下面三個方面:

1.幣圈已經產生的億萬富翁,提出的現金來自幣圈的後到者。2、幣圈本身並不創造財富,所以出來了這麼多億萬富翁的現金,幣圈實際上已經虧損累累,虧損的是幣圈的後到者。3、幣圈的後到者為了不承擔虧損,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把虛擬幣的價格互相抬高,維持紙面財富;二是儘量把更多人拉進幣圈,讓後來者承擔虧損乃至讓自己賺錢。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虛擬幣只漲不跌”,由於虛擬幣沒有任何擔保和準備金,價格實現完全依賴買入賣出實現,而誰在買入賣出虛擬幣呢?

是幣圈的人,因此是整個幣圈的人在決定虛擬幣的價格,從整體上來說,幣圈不得不把價格喊上去,因為已經給前面的人提出那麼多錢了,要是沒人接盤不就完蛋了?

兩個人互相抬價一塊石頭到一千萬億,只要這兩個人還能吃上野菜、還能喘上氣,這個價格就可以繼續抬,何況是一群人在抬價。

只有造成這個石頭還會繼續漲價的假象,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人和資金進來,自己才可能得救。

虛擬幣不可能自動破產,很多已經投進身家性命的人,會不顧一切把更多人拉下水,而這一遊戲的結果,最後只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