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歌唱畲族三月三藍永瀟 - 畲山情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第一次訪青街我是被震撼了的。

三月三,又應白娘子和李村長之邀訪青街,是想看看畲族的稻米節。


農曆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中國40多個民族都要過的節日,但內容含義很不相同。

歷史上,這一天很重要:

一是祭高媒,求偶求生育;

二是祓禊,下河沐浴治不育;

三是曲水流觴,浮蛋浮棗求孕育;

四是會男女,野合群婚求生育,孔夫子就是野合所生;

五是蟠桃會,祭神求子。

古人認為,春天來了,陰陽交合,應以人的繁衍促進農作物的繁殖。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歡度“烏飯節”,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同時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烏米飯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種叫烏稔樹野生植物,取葉煮湯,然後將糯米泡在湯裡數小時撈起,放在木甑裡蒸熟而成。這種烏米飯色澤藍綠烏黑,並帶油光,吃到嘴裡香軟可口。由於烏稔有防腐、開脾作用,將烏米飯用苧麻袋裝起來,掛於通風陰涼處,數日不餿。如果再加上豬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說。

  烏米飯的來由,傳說是唐朝時,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府,被朝庭軍隊圍困在大山裡,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畲家軍只得在大山裡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裡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著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採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嚐了嚐,感到香甜可口,於是傳令大量採集野果充飢,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

  過後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裡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採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後和著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慾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畲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畲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至今便成為畲族的一個節日,現在的“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一行七人千里奔波,晚上到達,看青街早已佈置一新。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青街的住宿條件是比較一般的,第二天一早起來冒著小雨在王神洞村轉轉,因為七點就要交通管制,急急趕往青街主會場。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在太申村停好車,雨開始越下越大。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這是一座建於明萬年25年的池氏大屋,距今已經四百多年。貼著標籤是池賓熔故居,沒有看到主人的介紹。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石柱惠民宮,貌似不一般的建築。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裝著很熟帶夥伴去參觀李氏頭份大屋,卻走了一條偏僻小道。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青街還保留著活字印宗譜的絕活,老先生當場表演。

(有點象東歌)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織帶的老人。

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與其他民族不同,畲族男生很擅女工。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青街多竹,竹蓀是著名特產。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竹製品精巧。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8:30,演出正式開始。


畲民喜唱山歌,不僅婚嫁喜慶,逢年過節唱,而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閒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傾吐衷情。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走秀開始,展示民族服裝。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髮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髮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豔麗奪目。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漢族資深美女也來一秀。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雙合殿裡等吃百家宴。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畲”字來源於“畲”,來歷甚古(畲畲這兩字使用非常混亂)。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畲”字讀音有二,讀yú(餘),指剛開墾的田;讀shē(奢),意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為族稱,始於南宋時期。據劉克莊《漳州諭畲》載:“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畲”作為族稱,是由於當時畲民到處開荒種地的遊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因此《龍泉縣誌》說:“(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稱也出現在十三世紀,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說:“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輋”音shē,是廣東漢人俗字。關於“輋”解析,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雲:“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覆居息為輋”。顯然,以“輋”字作族稱是側重於居住形式,指在山裡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義雖與“畲”有差異,但非指兩個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後者指廣東、江西畲族,這是由於漢族文人對閩、粵、贛畲族經濟生活觀察的側重點不同而出現的異稱。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裡,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迎賓姑娘手捧綵帶,準備給貴賓獻上。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百家宴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又到三月三,回憶訪青街


飲食禁忌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鱔、鰻;忌用筷子打貓,忌吃貓肉;忌用單隻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別人家做客,吃點心時忌吃光,應有所剩餘;年初一忌喝菜湯,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門要打傘;忌用腳踩地上飯粒,否則會被雷擊死等等,畲族傳統飲食文化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和財富。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滷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畲人據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生下後放在盤中,便姓了盤;次子生下放在籃裡,便姓了藍;三子生下一直沒有起名,後來別人來問,正好雷響,便姓了雷;四女嫁了鍾姓,於是姓鍾;這就是畲族四大姓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