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風格的詔安民間建築

你來到詔安,當你漫步城鎮或躑躅鄉村,你會發現民間住房屋頂與其他地方迥然不同,別具風格。

首先你會發現屋面兩排瓦並連的上面覆瓦,並不像別的地方是用同樣的瓦片倒轉過來覆在上面,而是用一種半圓筒形,一節接一節,像一根半邊筆直的毛竹的半圓覆瓦,看上去溝楞特別清楚,脊簷更加分明。這種與其他地區不同的覆瓦,是吸取宮殿、寺廟的瓦式加以筒化的創造,這種覆瓦具有縮小覆蓋面,擴大瓦溝,便於排水,並且大大減輕屋面負擔,適應沿海地區抗風雨的效能。

與屋面竹筒形覆瓦相得彌彰的,是山牆脊端,詔安人稱為“厝頭顱”或“厝角翹”的款式和修飾。詔安“厝頭顱”的款式有五種,分別用金,木、水、火、土命名,如“金星式”“木星式”……簡稱“星頭”。那種像牛犄角一樣,稍帶彎弓而指向天空的稱為“火星頭”;像和尚帽子,兩端上翹,中央略帶馬鞍形的稱為“木星頭”;圓頂、像個茶壺蒂的叫“金星頭”;圓頂,兩邊各有一個弧角的是“水星頭”;像戲裝王爺帽(詔安人稱八王帽)的是“土星頭”。“厝頭顱”在閩南晉江、龍溪二地區一些縣常見的多是“金星頭”和“火星頭”二種,其他三種則很少看到。“厝頭顱”,以金、木、水、火、土命名和設計,這是和古代講究五行生剋有關,後來逐步轉為追求裝飾美與講求抗風雨強度,所以在詔安民間屋頂雖然五種款式都有,但卻以造形美觀大方,具有較強的抗風雨能力的“木星頭”為數最多。牢固的厝頭顱與竹筒形覆瓦相輔相成,加強了整個屋面抗風雨效能,延長了屋頂的使用年限,在詔安城郊岸上、仕江一帶鄉村,百年以上老屋頂至今完好,滴水不漏的比比皆是。

詔安民間建築用三合土夯牆也是一種特色。這種用黃粘土加上沙子、熟石灰混合,在配料恰當,夯打均勻,築成的牆壁鐵釘釘不進去,鋼釺碰擊會發出火花,像花崗石一樣堅固。三合土牆夯打的工序是層層四角縱橫交疊,緊密嵌制,具有較強抗震效能。經受多次地震,依然完好屹立的數百年古屋老牆,在這裡到處可以看到,有些老牆拆卸下來,敲打成一塊塊可當石頭使用。

詔安的祠堂(包括大座厝)和寺廟的建築也很講究,不但器材得挑選產地。定有質量標準,建築物的佈局色也固定格式,常見的有“下山虎”、“四點金”“七包三”等。所謂“下山虎”格式就是一進式。

一般是一廳、兩邊各有一個遮蓋走廊,連結一個寬敞前庭(中開大門)中央一個天井;“四點金”,式是通連二進式,即入門為前座(又稱下落),一片二房,二走廊通連後座(又稱頂落),後座是一寬敞拜庭連結一廳二房,上下座和走廊中間為天井,地平有高低差別,敷臺階;“七包三”式是三進式。中間為前後三座廳,二個天井,兩邊留有二條寬敞巷道,然後各建一排面向中廳的橫耳房,亦分有敞廳和房間,但都比主廳低矮,整座結構排列像一個“同”字。

但祠堂、寺廟建築最具特色的,還是屋頂上面的彩瓷碎片立體雕塑。屋脊脊尖塑火星頭,脊背雕“二龍搶珠”或“丹鳳朝陽”或“金雞牡丹”等等;山牆兩邊雕塑人物、花卉、走獸、應有盡有。這種立體雕塑是以銅,鐵絲為骨,草絨灰製成胚形,然後用各種釉採瓷碗打成大小不等碎片,四面粘貼,既注重形態逼真,並且講究色調協調,配搭有致,五彩繽紛雖日曬雨淋也不會褪色,尤其雨後放晴,看上去更加鮮豔奪目。

詔安民間古建築多半是平房式,注重堅固,寬敞,大門、小窗,光廳、暗房(廳是敞開式,光線充足,房因窗小,光線不夠,顯得昏暗。)現代民間建築則以樓房為多,縮小房屋橫向垮度增設陽臺,添大、增多窗戶,土、木、磚、石、鋼筋混凝土多種混合結構。城鎮趨向套間、多層次,講求實用,中式為主,配置西式陽臺、走廊,注重座向(多采用南向或東南、西南向);適應小家庭需要;農村新建樓房注重整體規劃,要求並排整齊,高低一致,款式近似,基本保持中式結構。


別具風格的詔安民間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