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火箭簡指一種發射火箭彈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發射火箭破甲彈, 也可發射火箭榴彈或其他火箭彈,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車輛,摧 毀工事及殺傷有生目標。 火箭簡由火箭彈及發射筒兩部分構成。

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按發射使用和包裝攜行方式可分 為:發射筒兼做火箭彈包裝具,打完就扔的一次使用型;彈、筒分別包裝攜 行的多次使用型。按發射推進原理還可分為:火箭型和無坐力炮型,也有些 學者將後者劃歸為無坐力炮的一種。 火箭技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士禎製作的一種名為“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 射角,是現代火箭發射裝置的雛形

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影視圖片僅供欣賞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有兩種類型:一種 是 1942 年美國裝備的 60 毫米 ,美軍士兵因其很象一種叫 “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即稱它為“巴祖卡”。這個俗稱後來在歐美成了 對火箭筒的習慣稱呼。

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M1 式火箭型火箭筒

“巴祖卡”採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靠彈內火箭 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惟動火箭彈運動,發動機排出的火約燃氣從筒後噴出,使 武器無坐力。另一種是 1943 年德國裝備的“鐵拳”無坐力炮型火箭筒。它發 射 150 毫米超口徑破甲彈,靠發射裝藥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內燃燒形成 的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彈體運動,並利用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產生的反作用 力,消除筒的後坐。

這兩種早期的火箭筒,均配有機械或光學瞄準具,有效 射程 100~250 米,垂直破甲厚度 120~200 毫米,武器系統重量 7~8 千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還裝備了大威力的 89 毫米 M20 型火箭筒,它 採用鋁合金發射筒,有效射程 110 米,垂直破甲厚度 280 毫米。

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89式120mm反坦克火箭筒 圖片難尋見諒

戰後,特別 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隨著裝甲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破甲技術、發射推進 技術、高燃速推進劑和新材料的發展,各國研製裝備了許多新型火箭筒。

如 美國的 M72,中國的 70 式,前蘇聯的ΠΓ—18 等火箭型火箭筒,武器系統重 量都在 7 千克以下,垂直破甲厚度 280~310 毫米,對活動目標的有效射程達 150 米。

槍械篇:火箭筒的發展史-原來明朝就有雛形了

中國的 70 式自行榴彈炮

前蘇聯、瑞典、原聯邦德國等還在無坐力炮型火箭筒的基礎上,應 用火箭增程技術研製出了ΠΓ—7、M2—550 卡爾·古斯塔夫、PZF44“長矛” 等型號的火箭筒。該類火箭簡系統重量 9~18 千克,垂直破甲厚度 300~400 毫米,對活動目標的有效射程達 300~700 米。

為了減小發射痕跡與噪聲,70 年代初原聯邦德國根據平衡拋射原理,採用封閉發射技術,從筒後拋出塑料 薄片作平衡物質以抵消武器坐力,研製成“弓弩”型火箭筒。

該火箭筒為一 次使用型,系統重量 7.29 千克,有效射程 300 米,垂直破甲厚度 300 毫米, 發射時僅有微聲,無煙、無光、無後噴火,可在塹壕等狹窄空間內發射。 火箭筒重量輕,造價低,使用方便,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自第二次世 界大戰以來,是步兵近程反坦克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為了進一步提高破甲 威力,火偷筒的口徑有增大的趨勢。為了提高對運動目標的命中率,出現了 測距、瞄準、計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準具,有的國家還研製了帶試射槍的火 箭筒。為了增強步兵應坦克火力的機動性和反坦克火力密度,一次使用型火 箭筒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重視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