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三月三對於壯家人來說,是一個團聚的節日,而在河池壯家人的習慣裡,團圓的日子吃豆腐圓,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豆腐形態多變、味感豐富,在中國人的口中穿梭了兩千多年,而在壯家人的手裡,方正的豆腐被塑成跟橘子相似的模樣,賦予了豆腐圓吉慶團圓和睦幸福的美好寓意。王衛東大廚帶你走進河池,品嚐美味豆腐圓,品味美食背後的風土人情。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三月三·尋味八桂】

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覃春蘭,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大同鄉人,鄉里居住的基本都是壯族人,受獨特生態環境的影響,這裡的人對自然界有更深的認識,對美食的取材信手拈來,製作得心應手。覃春蘭深諳多種壯族美食的製作門道,4年前,她接受朋友的邀請,來到南寧,幫忙打理一家餐館的生意。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覃春蘭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製作豆腐圓,平均每天要做兩百多個,她做的豆腐圓香味濃郁、鮮味足,很受顧客的歡迎。自從從事餐飲業,每逢節假日就成了覃春蘭最忙碌的時候,今年三月三覃春蘭沒有回家,每天天一亮,她就和同鄉的韋姐開始做起了豆腐圓。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豆腐的質量直接影響豆腐圓的口感,覃春蘭深知這一點,所以她一直堅持自己做豆腐,而她對自家豆腐的自信,來源於河池老家產的黃豆。東蘭縣特有的黃豆是綠色的,做成豆腐口感比較嫩滑,豆味比較濃。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黃豆經過6個小時的吸水膨脹,放入石磨裡碾磨,一顆顆黃豆通過磨眼流入磨膛,被磨成漿,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這種古代的發明,不破壞黃豆的維生素、蛋白質和酶,保留下濃郁的豆香。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磨好的豆漿通過加熱,香氣越發濃郁,煮熟的豆漿舀出鍋,接下來的點豆腐決定了豆腐的成敗,十斤豆二兩石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在石膏的作用下,豆漿裡的蛋白逐漸聚集形成膠體,變成豆花,豆花要變成豆腐,還需要模具和重物的力量。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豆腐圓的餡料講究搭配與口感的複合,豬肉里加入豬油渣、花生碎、蔥花,碰撞出濃郁香味。把豆腐弄碎,釀入肉餡,再團成圓,釀豆腐圓的過程講究的是手的力道和速度,雙手滾搓間,軟嫩的豆腐被塑成結實的圓團。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釀好的豆腐圓在熱油中慢煎,嫩白的表皮變得金黃酥香,放入雞湯中煨二十分鐘,雞湯的鮮美慢慢滲入豆腐圓,三種香味互相交融,瀰漫出無與倫比的香氣。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剖開金黃的表皮,露出粉嫩的肉餡,汁水充盈、香味四溢,聰慧堅韌的壯家人在食材上下的功夫,只有在享用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不論環境如何改變,菜譜如何刷新,根植於人們記憶深處的總是家鄉的味道,這種味道有種特殊的魔力,能讓家人穿越時空,團圓在一起。

三月三·我愛家鄉菜丨團圓的味道,壯家豆腐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