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大課堂:養殖中浮游微藻、細菌、水質的關係,你知道嗎?


水產養殖大課堂:養殖中浮游微藻、細菌、水質的關係,你知道嗎?

1 養殖池中微藻的作用1.1 養殖池中微藻對水體理化因子的影響水質調控是對蝦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有學者提出對蝦養殖的水質要求:pH 7.8 ~ 8.8;養殖初期透明度在25 ~ 30 cm,中後期在15 cm 以上;DO 約6 mg•L-1;亞硝酸鹽氮小於0.05 mg•L-1;氨氮小於0.2 mg•L-1;硫化氫小於0.1 mg•L-1 [4];有效磷濃度應大於0.046 mg•L-1;有效氮濃度大於0.34mg•L-1[5]。而過高的氨氮、亞硝氮、硫化物將引起對蝦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使其抵抗力下降而易發疾病[6-9]。水體中各項水質因子的變動與浮游微藻種群的生長變動有密切關係。浮游微藻能為水體提供氧氣,吸收水中的營養鹽及某些有毒有害物質而改善水質[10]。因而是水體中各種水質因子變化的重要緩衝環節,對減緩水生動物的應激反應十分重要。有學者將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微綠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固定化處理後用以優化養殖生態,發現微綠球藻對於增加溶氧作用明顯,混合藻對於降低COD作用較為突出,接入微藻對養殖水環境pH 值提高有一定作用,並能有效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對蝦免疫酶活性,增強對蝦抗病力[11-12]。1.2 養殖池中微藻對水色的影響水體中微藻群落結構對水色具有重要影響。水色是水產養殖中水體環境質量的外觀表現,也是水體營養狀況的生物表徵,不同水色可反映不同的水質營養狀況。微藻種類是水色的重要成因。如水體綠藻繁殖較多時呈鮮綠色,硅藻大量繁殖時呈黃褐色,甲藻大量繁殖時呈黑褐色,藍藻大量繁殖時為藍綠色[13]。蝦池浮游微藻中,綠藻和硅藻是精養蝦池的優勢種群,許多學者和養殖者認為綠藻為主體的綠色水系是理想的養殖水體,這可能是因為以綠藻為主的綠色水系對水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較強,能大量吸收氮肥,容易保持池水“活、爽”,水體水質穩定,蝦病較少。以硅藻為主的褐色水系藻類單一,穩定性不及綠色水系,對蝦容易產生應激反應[14]。

水產養殖大課堂:養殖中浮游微藻、細菌、水質的關係,你知道嗎?

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必要元素,人類每天也需要補充大量的維生素。由於人類腸道的構造,消化能力較強,一般的維生素製造為普通的顆粒。但是水產動物,如小龍蝦、螃蟹和南美白對蝦等動物腸道較短、吸收能力較差,因此維生素的顆粒越小越容易吸收。國外最新的技術是將維生素製造為納米級別的顆粒,這樣水產動物的吸收率就大大提高。其次,納米級的維生素水溶性好,無論是拌料還是潑水使用效果都要好很多。



1.3 養殖池中微藻與水體營養鹽的相互作用營養鹽是浮游微藻生長繁殖的必需營養來源,如氮、磷參與植物生長髮育過程中的各種代謝活動,對植物的光合速率、光合效率、氨基酸合成影響甚大,磷限制時,微藻光合作用中的光飽和速率下降。氮限制能夠誘導藻細胞進入靜止期,氨基酸合成受抑制,蛋白質含量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類含量增加,出現能量積累趨勢。水體營養鹽濃度與微藻的密度往往呈負相關,構成蝦池初級生產力的限制因素。不同微藻對營養鹽的需求不同,這決定了微藻間可能存在競爭或共存的關係,也是維持水體中微藻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研究表明,水體中營養鹽的形式及濃度對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種類數和種類組成影響較大。如綠球藻在硝酸鹽為28.30 mg•L-1、PO43+-P 為2.076 mg•L-1 時生長效果較好。穀皮菱形藻以 CO(NH2)2 為氮源時生長最快,而NaNO3 為0.72 g•L-1 時有利於其生長。有研究指出,氮為2.0 mg•L-1、磷為0.3 mg•L-1 時,池水中藻類高峰期維持時間長,北方某些鹽度相對較高的池塘,施氮磷混合肥可有效促進小球藻等藻類增長,達到定向培育的目的。還有學者研究不同氮磷水平對微藻生長及競爭的影響,認為較低氮磷的水體中,微囊藻易成為優勢種,而在較高氮磷的水體中,四尾柵藻更容易成為優勢種。一些學者認為,氮磷比接近或等於20︰1可有效控制固氮藍藻的爆發,低氮磷比有利於藍藻進行固氮作用,高氮磷比則有利於綠藻繁殖,提出引進某些對藍藻有拮抗作用的優良藻類進行選擇性施肥以控制藍藻生長。

水產養殖大課堂:養殖中浮游微藻、細菌、水質的關係,你知道嗎?

1.4 養殖池中微藻與蝦病的關係水體中微藻的種類和數量與養殖對蝦的病害發生有密切關係,尤其是赤潮生物類群和數量與蝦病程度呈正相關。如對蝦養殖期,微囊藻的大量繁殖(平均密度達到1.0 ×107 /L 或優勢度平均達到35%以上)可降低淡化蝦池中浮游藻類群落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影響浮游藻類組成及群落穩定性,進而導致養殖對蝦發病,並隨微囊藻密度或優勢度升高而病情加重,對蝦養殖成活率和生長速度隨之降低[28]。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微綠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於凡納濱對蝦養殖環境中,發現藻珠可抑制弧菌的生長,提高與對蝦抗病力有關的酶的活性。某些微藻由於其表面的特殊結構可在一定時間內攜帶病毒感染養殖對蝦,如湛江等鞭金藻(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亞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鹽藻(Dunaliella salina)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 )可在一定時間內攜帶WSSV,並通過攝食方式感染浮游動物,使之成為WSSV 陽性,由此將WSSV 傳播給攝食浮游動物的對蝦等。還有報道指出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 ashiwo)對中國對蝦感染白斑綜合症病毒有一定影響,加入赤潮異彎藻的實驗組比對照組白斑綜合徵發病稍有緩和,檢測到的病毒數少於對照組,死亡高峰期也推遲。


水產養殖大課堂:養殖中浮游微藻、細菌、水質的關係,你知道嗎?

每個養殖戶都不容易,選好正確的“養殖用品”很關鍵!點擊文章下方“瞭解更多”,瞭解更多水產養殖優選“好物”,祝願大家年年有個好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