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稻盛和夫


文 / 吳曉波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在亞洲各種族中,以“蕞爾小島”立國的日本,具有最極端的民族個性。


因資源匱乏,他們崇尚極簡主義,但凡有縫隙般的機會,便傾身而上,絕不惜力。同時,因地震海嘯頻發,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幻滅感,如櫻花驟開旋謝,所有的意義都在瞬間而已。


這種精神氣質投入到商業文明的烈焰中,便是極致和偏執的雙重綻放。明治維新開始後,受了大唐上千年“文化恩賜”的日本人“脫亞入歐”絕不猶豫,而二戰潰敗後,又迅速低頭咬牙拼命,僅二十餘年後,便捲土重來。


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到1990年,是當代日本的黃金二十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二。在電子製造業,日本公司對美國公司發動了全方位的致命挑戰,宛如一場新的太平洋戰爭。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本書所推薦的安迪·格魯夫和郭士納的書作,都是美日對決的真實記錄。與此同時,一代具有鮮明風格的日本企業家集體出現,他們在企業文化、治理制度和競爭策略上都獨步天下,構成了一道極具東方特質的風景線。


有好事者,把這一代企業家中最傑出的四位,合稱為“經營四聖”,他們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1932-)年紀最輕,迄今仍活躍於商界。


與松下等其他三位不同的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獨立創建過兩家進入了世界500強的公司,更在暮年把第三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航空拉出了鉅虧的泥潭,這個記錄舉世四望,恐怕無人可破。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稻盛和夫自稱是一個鄉巴佬。他出生在海島,畢業於一所鄉村大學,講話有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在注重門閥出身的日本,是一個很容易被邊緣化的“鳳凰男”。


1959年,27歲的稻盛和夫以借來的500萬日元創建京瓷,28位員工中有20位是初中畢業生。便是帶著這群極為平凡的普通人,京瓷成長為一家以精密陶瓷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材料公司。


在經營管理上,稻盛和夫崇尚“天人合一”的企業哲學,他常常自問,“作為人,何謂正確”,通過對這一審問的反省,以利他之心,由己推人。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與強調科層管理的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稻盛和夫認為“現場有神靈”“答案永遠在現場”,所以,只有把決策權交予“現場”的每一個員工,才可能激發生產的積極性。


京瓷以三個人為最小的作業單元,讓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計劃,並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來完成目標。


通過這一做法,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


稻盛和夫稱之為“阿米巴工作法”。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語中是單個原生體的意思,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續性的生物體,它能夠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所面臨的生存環境。


阿米巴模式是日本式精益管理的一種極致狀態,是價值觀一致前提下的充分授權。最近十餘年,因信息管理工具的普及,任何一個微小的管理顆粒度都能夠被即時的量化考核,因此這一模式在製造業和服務業突然爆紅。


此外,阿米巴模式還被互聯網公司廣泛採用,以柔軟容錯的去中心化組織形態,應對不確定性的隨時挑戰。


1984年,日本進行通信改革,允許民營企業參與通信產業。當時,國營企業NTT壟斷這一產業已一百餘年,日本的大企業都按兵不動,不敢舉手響應。作為門外漢的稻盛和夫起而行之,以“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為哲學,創辦DDI公司。後來,這家公司合併了豐田旗下的兩家通信公司,組成KDDI,僅以十年時間,便成為日本第二大電信企業,闖入了世界500強。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KDDI公司成立 記者發佈會現場


2010年,國營企業日本航空陷入鉅虧困境,在日本政府的徵召下,78歲的稻盛和夫披掛上陣,出任日航新會長。通過充分授權、降本增效和大規模的資產剝離,日航竟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便扭虧為盈,創下令人瞠目的奇蹟。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稻盛和夫自認是一個愚鈍之人,讀中學、大學的時候,考試常常不及格,進入職場,也沒有在大公司歷練薰陶。他的成功僅憑兩點——無比的勤勉和“敬天愛人”的信念。


早在1983年,稻盛和夫就創辦了公益性質的“盛和墅”,以佈道之心傳播自己的企業哲學,他曾在15年內創下演講400場次的記錄。“盛和墅”極盛時,有1.4萬名企業家學員,在全球十多個國家有58個分墅,其中,中國部是最大的海外分墅。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活法》一書出版於2004年。在那個時間點,日本陷入“失去的年代”,公司缺乏活力,社會罹患少子病,一種壓抑的空氣瀰漫於整個國家。在稻盛和夫看來,這仍然是一個“只要肯努力,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能做成”的時代,但是,人們卻消極悲觀。因此,首要解決的問題,正是要回答:“人為什麼要活著。”


彼時,稻盛和夫已皈依佛門,並把自己在京瓷和KDDI的股份俱轉贈予員工。他的這本書幾乎沒有管理學的名詞或公式,也沒有引用或自創管理理論、戰略模型,倒像是一部悟道者自言自語的隨想文字,其中充滿了勵志的文字和故事,讀來毫不費力。


活法二字,可以分開來解讀:什麼是活著,到底有沒有現世法。


他在書中講了一則故事。


吳曉波:一個考試經常不及格的人,憑藉“敬天愛人”成功了


修行僧問長老:“天堂與地獄,有什麼區別?”


長老答:“其實看上去也沒有什麼區別,從外觀看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唯一一點不同的,就是住在那裡的人的心。”


這個對話中,蘊含了稻盛和夫全部的哲學起點:要經營好企業,我們內心一定要具備“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的美好的意識。


2019年底,87歲的稻盛和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他宣佈解散正紅紅火火的“盛和墅”。他不願意在自己的身後讓這個機構成為販賣成功學的“容器”。


斯人從貧賤中走來,得無窮榮耀與功業,生前即被封聖,最終散盡錢財,親拆“神壇”。他的書算不得深奧,卻如清風過竹林,在不著痕跡間,拂人面、磬人心。


本篇作者 | 吳曉波 |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