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與藝術: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會“冠”通

疾病與藝術: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會“冠”通

在寫實風格的繪畫或雕塑中,作者會盡量把描繪對象的細節記錄下來,當然也包括疾病留下的痕跡。通過這些蛛絲馬跡,我們可以跨越時間的限制對畫中人物做出診斷,同時也加深了對疾病的認知。

先天性心臟病

迪克·凱(Dick Ket)是一位以靜物畫與自畫像見長的荷蘭魔幻現實主義畫家。他從小十分瘦弱,體力運動差,因此愛上了不需要太多體力的繪畫。23歲畢業於藝術學院以後,畫家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差,並且發現有社交恐懼,從此隱居在家中專心繪畫。在一系列自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困擾他的疾病不斷進展。

1932年,那年30歲的他創作了最出名的自畫像。畫面中一名瘦削的男子握著一個花瓶,清晰地展示了青色的杵狀手指,在面部可以看到嘴唇與鼻尖也呈青色,提示畫家存在嚴重的發紺與紅細胞增多。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Self Portrait,迪克·凱,1932

畫家的異常是隨著時間進展的。1926年,24歲的他曾創作過一幅帶有手指的自畫像,這時指甲與指背皮膚的夾角尚未超過180°,尚不能稱為杵狀指。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Self Portrait With Hand,迪克·凱,1926

而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畫家的紫紺越來越嚴重,杵狀指也越來越明顯。這時的他遭受著嚴重心衰症狀的折磨,不得不嘗試多種藥物來改善症狀,在他的自畫像中也有所展示。1940年,畫家因為心臟病英年早逝,距離他的38歲生日僅剩幾天。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Three Small Self Portraits the Drug Drinker,迪克·凱,1937-1940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Double Portrait of the Painter and His Father,迪克·凱,1940

直到去世,他的疾病都未得到診斷。根據他的畫作,我們推斷可能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法洛四聯症。不過即使診斷也沒有辦法治療,法洛四聯症的手術治療直到1944年才出現,這時畫家已經去世數年。

喬瓦尼·蘭弗朗科(Giovanni Lanfranco)是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畫家,代表著巴洛克全盛時期的水準。在他1620年的一幅宗教作品中描繪了聖路加為平民治病的場景。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St Luke Healing the Dropsical Child,喬瓦尼·蘭弗朗科,1620

這幅畫左下角的幼兒目測2-3歲,顯得非常虛弱無力,最明顯的特點是腫脹的腹部,這幅畫也因此得名(Dropsical Child)。除了腹脹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孩子的眼瞼似乎也有腫脹,臉部皮膚呈灰色,嘴唇為藍紫色。聖路加握著孩子軟弱的手,可能在尋求上帝的幫助。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如果僅著眼於水腫,我們會想到營養不良、肝硬化、腎病、心衰等多種可能。但結合孩子發紺的嘴唇,可能性最大的還是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

法洛四聯症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但這部分患者較少出現腹水。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為左→右分流,後期逐漸變為右→左分流(艾森曼格綜合徵),這時會出現紫紺,並且右心壓力增加可能會導致腹水。當然除了室間隔缺損外,諸如動脈導管未閉等可能出現艾森曼格綜合徵的先天性心臟病也有可能。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出名的作品——《蒙娜麗莎》以神秘的微笑著稱。畫中婦人的身份存在多種猜測,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一位佛羅倫薩富有商人與政府要員的妻子。這幅作品至死都被達芬奇帶在身邊,一直在修改、完善,達芬奇死後幾經週轉變成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私人財產,至今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Mona Lisa,達芬奇,1502

為了能在繪畫與雕塑中對人體描繪更加準確,達芬奇進行過許多次屍體解剖,因此有了動脈粥樣硬化等一系列跨時代發現。只可惜他生前大部分成果並未公之於眾,直到後人仔細翻閱他的手稿時,這些發現才重見天日。(萊昂納多•達芬奇——心血管先驅逝世500週年紀念|融會“冠”通”)。縱使天才如達芬奇可能也不會想到,他在《蒙娜麗莎》這幅畫作上描繪的正是一名動脈粥樣硬化高危患者。仔細看蒙娜麗莎的左上眼瞼的內側,可以發現有黃色不規則的凸起。而在蒙娜麗莎的右手背,可以看到直徑約3釐米的包塊。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這些發現最可能的解釋是——蒙娜麗莎是一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可以在眼瞼內側、手背、足底、角膜邊緣出現膽固醇堆積,在兒童時不明顯,進入青年後發生率逐漸增加,即使雜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最終也會有約四分之三出現黃瘤。據記載蒙娜麗莎於37歲時突然身故,極有可能是急性冠脈事件帶走了她。

在17世紀荷蘭著名肖像畫家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為一名老婦人創作的肖像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手背上的黃瘤。不過幸運的是這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仍然活到了那個年代算得上長壽的歲數——在作畫時,她已經60歲了。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Portrait of an Elderly Lady,弗蘭斯·哈爾斯,1633

馬凡綜合徵

克里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是與達達主義和新客觀主義運動相關的20世紀德國畫家,其肖像畫詳細描繪了維也納和柏林在一戰後幾年的樣貌。

在他的一幅著名肖像畫中,兩名遊樂場的表演者以冷漠的表情面對觀眾,上方的男性明顯異於常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肋外翻,之後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的軀幹與左臂十分細長。同時,他的背部還存在脊柱後凸畸形,搭在扶手上的右手指間關節過度伸展。他的臉部顯得細長,瞼裂似乎也有下斜趨勢。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Agosta der Flügelmensch und Rascha die schwarze Taube,克里斯蒂安·沙德,1929

這位表演者經常會到畫室擔當模特來維持生計,臂展長是他的一個重要特點。據記載他還經常被邀請到柏林大學的教學醫院,因為他的“心臟位置異常”有教學意義,這種位置異常可能與骨骼畸形相關。根據上面這些異常,這名錶演者很可能患有馬凡綜合徵。

洋地黃中毒

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英年早逝是時代與藝術的悲哀。在自殺前,梵高曾受到多種疾病的困擾,包括但不限於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癲癇、鉛中毒、美尼爾綜合徵、梅毒、急性間歇性卟啉病,從精神到軀體都經受著沉重摺磨。

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加歇醫生》就是他送給長期給予治療建議的Paul Gachet醫生的禮物。畫面中醫生手邊的植物是我們熟悉的洋地黃。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The Portrait of Dr. Gachet,梵高,1890

與現代認知不同,洋地黃在19世紀被認為可以治療癲癇及精神疾病,因此梵高很可能接受醫生的建議長期服用洋地黃。那時並沒有洋地黃濃度的監測,再加上梵高生命最後階段舉止異常,很可能導致洋地黃不規範服用而中毒。

在梵高後期作品中的色調可能與洋地黃中毒導致的色覺異常有關。在著名的《星月夜》、《夜間咖啡屋》、《向日葵》、《麥田裡的收割者》幾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梵高對黃色近乎偏執的熱愛,星星、月亮、電燈全都籠罩在一片黃暈之中,這是他早期作品所沒有的特點。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The Starry Night,梵高,1889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The Night Café,梵高,1888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Sunflowers,梵高,1887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Enclosed Field with Reaper,梵高,1889

頸靜脈怒張

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大衛像位於意大利佛羅倫薩,描述的是聖經舊約中大衛與巨人歌利亞戰鬥的場景。雕像上大衛神情凝重地望向比自己高大許多的歌利亞,左手緊握著一塊石頭,隨時準備開始戰鬥。仔細觀察雕像的頸部,可以發現大衛的頸外靜脈是怒張的,即使在站立的情況下仍然到達了下頜角。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David,米開朗基羅,1504

在米開朗基羅的另外一尊雕塑——摩西坐像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有意為之的頸靜脈怒張。和那個時代的眾多藝術大師一樣,米開朗基羅學習過人體解剖知識,從這些雕像栩栩如生的細節就可以看出。但直到1628年,威廉·哈維才第一次揭示了血液循環的秘密,我們猜測比哈維早100餘年的米開朗基羅應該並不知道靜脈血迴流到心臟。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Moses,米開朗基羅,1513

一般情況下頸靜脈怒張是靜脈壓升高的表現,多見於右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積液等病理情況。但在情緒激動、胸腔壓力增高時,正常人也可以暫時出現頸靜脈怒張。這兩尊塑像的人物都處在情緒激動中,米開朗基羅當然不可能見過這兩位聖經人物,但一定是基於平常對周圍人物的觀察才能讓自己的作品如此細緻入微。

參考文獻:

[1] Martínez G Z, Martínez A Z. Tetralogy of Fallot—Report of a Case Diagnosed at a Museum[J]. JAMA Cardiology. 2020.

[2] Ose L. The real code of Leonardo da Vinci[J]. 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 2008; 4(1): 60-62.

[3] Strauss R M, Marzo-Ortega H, Bruckner A A. Did the ‘Pigeon Chested Man’have Marfan's syndrome?[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2; 95(2): 104-104.

[4] Heyne T F. Lanfranco’s Dropsical Child: The First Depic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Pediatrics. 2016; 138(2): e20154594.

[5] Dahan S, Shoenfeld Y.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Art and Medicine[J]. The Israel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IMAJ. 2017; 19(12): 772-776.

[6] Kidambi S, Massad M G. On van Gogh and the Foxglove Plant[J]. Cardiology. 2014; 127(3): 164.

[7] Gelfman D M. The David Sign[J]. JAMA cardiology. 2020; 5(2): 124-125.

疾病与艺术:名作中的心血管病|融会“冠”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