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說】劉繼紅:救治重症病人有三大“法寶”——關口前移、多學科合作和精細化管理


央視網消息: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武漢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定點醫院之一。來自上海、廣東、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6省市17支國家醫療隊的2349名醫務人員,與同濟醫院近800名醫務人員並肩戰“疫”。截至3月21日上午7時,光谷院區累計收治病人1452例,重症危重症佔80%以上,累計出院805人。如何把這麼多支精銳隊伍整合成一個能戰鬥的集體?在提高危重症病人治癒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光谷院區有哪些可供全球借鑑的經驗?央視網記者專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抗疫重症定點醫院院長劉繼紅,聽他講述同濟光谷的抗疫故事。

央視網記者: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在改造發熱門診和隔離病區時面臨的最大難點是什麼?

劉繼紅:那個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找不到工人。我們改造的圖紙一兩個小時就畫出來了,但到處都找不到工人。通過當地政府的支持,我們才找到兩支隊伍,(他們是)建設火神山醫院的,從中抽調了一批工人通宵工作來改造。不到4天時間,2月9日就全部改造到位了,當天就開始收病人。

央視網記者:疫情期間,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成立了戰時醫務處。您覺得戰時醫務處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劉繼紅:戰時醫務處就是強調“戰時”,很多平時的醫務處有一個長期的、慢性的過程,很多制度慢慢磨合、慢慢建立。這回來不及,立的規矩就要執行,軍令如山倒,就是一個“急”字。我個人覺得這個時候沒有那麼多理由可講,大家就是要做事。你聽懂了,要執行;沒聽懂,也要執行。

央視網記者:支援的醫療隊醫生跟同濟醫院的醫生之間的協作策略是怎樣的?如何讓隊伍更好地協同作戰?

劉繼紅:國家衛健委派的17支國家醫療隊,來自6個省市——上海、福建、山東、廣東、浙江、江蘇,每支醫療隊有30名醫生、100名護士。其中,上海華山隊接管ICU病房,他們有30名醫生、180名護士,一共2349人。我們光谷院區自己有將近800名醫務人員來配合各個醫療隊工作。他們一個隊負責一個病區,我們有17個病區,一共是828張床,其中30張床是ICU床。

我們17支醫療隊實際上有100多個單位的人員組成,醫務人員的來源很廣泛,專業也很廣泛,有內科的、有外科的、有搞院感的、有搞兒科的,各種科室醫生都有。這個時候怎麼捏合?通過幾個會議,其中一個是隊長聯席會,儘快地把我們的思想(統一),把大家的困難都講出來,共同來克服。

為什麼大家關係都處得很好?他們知道我的風格、同濟的風格,任何事情不過夜,你提出問題,我今天一定給你解決,因為他(們)提的問題也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基本都是醫療設備、防護物資、醫療器械、藥品(等),這些事情我們同濟醫院都能解決,基本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不但能解決,而且當天就要解決。他們各個醫療隊感覺到我們工作的氛圍和執行力,他們覺得他們提的問題都解決了,互相之間就會有一個促進作用。

央視網記者:光谷院區對重症病例採取了哪些治療方法?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劉繼紅:我們初步討論以後,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這個疾病沒有特效藥。沒有特效藥該怎麼治呢?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支持療法。我們總結了三大法寶:第一個是關口前移;第二個是多學科合作;第三個是精細化管理,也就是個體化醫療。很多病人有基礎疾病,對於每個病人的這種情況,我們進行一對一地(治療),每個病人的情況不一樣,我要求每個隊在管理上實行責任醫生制,每個病人有責任醫生。我(們)還成立了8個小分隊,比如,插管隊、護心隊、護腎隊以及最近的康復隊等。

我們通過關口前移、多學科合作以及8個小分隊發揮作用,再加上病人的個體化治療,目前來說基本上運行比較順暢。

央視網記者:在醫院感染防控方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如何做的?

劉繼紅:院感的保護是一貫的,這是最基本的。不保護好自己,不保護好醫務人員,怎麼來治病呢?主要是幾個層面,首先是院感的教育培訓。培訓有很多方法,我們一開始就開培訓會,一對一地教,這個過程是“永遠在路上”,不是說一次培訓就到位了。每天培訓,實時培訓,在工作過程中培訓,永遠不能麻痺大意。

我們還組織了11個人成立院感小組,院感小組每天開會、落實、培訓,後來我們還增加了攝像系統來監控。開始是一對一、人跟人,後來通過對講、視頻來節約防護服,做到人人互相監督。監督是為了安全,有一個小環節搞錯了、不到位,可能就會造成終生的遺憾。院感是我一直非常重視的,要保證醫務人員的安全。

央視網記者:您認為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救治方案和經驗對於全球疫情有何借鑑價值?

劉繼紅:前不久世衛組織考察組到我們院區來過,他們對我們同濟的整個防治很滿意。我們武漢的醫務人員不夠,國家調撥了各種防護物資和人員來(武漢)。國家衛健委還做了一個非常英明的決策:當時物資很緊缺,每個醫療隊自帶一週的“糧草”。每個隊至少帶了一臺呼吸機,有的帶了兩臺,有的帶了三臺。ECMO當時也帶了兩臺。還有防護服,他(們)也準備了一週的防護服,後面我們再慢慢地接上去。因為當時武漢市醫療物資很緊張,他們把這些東西都想到了,要帶上“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