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綜合施治 力破臭氧汙染“瓶頸”

廊坊綜合施治 力破臭氧汙染“瓶頸”

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玻璃生產線。 河北日報記者解麗達攝

經過持續多年的攻堅抗“霾”,空氣中的PM2.5顆粒物大幅削減,而大氣汙染另一個“元兇”——臭氧,卻逐漸成為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的區域性難題。

近年來,河北省廊坊市科學謀劃、及早部署,通過徹底整治“散亂汙”企業,開展重點行業VOCs專項整治,實行重點VOCs企業夏季錯峰生產等措施,引導全民共同應對臭氧汙染難題。

日前廊坊市出臺《臭氧汙染管控實施方案》,按照目標定量化、措施精細化、治理協同化、管理差異化的原則,深化工業源、移動源和生活源綜合整治,實施差異化管控和生產調控等措施,加大臭氧前體物協同控制,降低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汙染物排放濃度,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力爭全年臭氧濃度不高於196微克/立方米,因臭氧汙染損失的優良天數不高於70天。

廊坊綜合施治 力破臭氧汙染“瓶頸”

在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生產全過程和汙染物控制情況都可以實時在集控室裡顯示。 通訊員盧豔麗攝

●“夏病冬治”,從源頭上精準控制汙染物排放

2013年,國務院發佈《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空氣“國十條”,開啟重典治“霾”元年。

作為京津冀治霾戰場“1+2”核心城市、“2+26”傳輸通道城市,廊坊市堅持黨政同責、專家引路、精準防治,連續7年攻堅,持續推進壓能、減排、治企、降塵、控車等措施,PM2.5汙染濃度大幅度下降,重汙染天數大幅度減少,優良天數大幅度增加。2019年,全年PM2.5平均濃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PM2.5年均濃度和年綜合指數,在省內8個傳輸通道城市均正排第一位。

然而,大氣中的汙染物遠不止有“霾”。從京津冀城市整體來看,2016年至2019年區域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但臭氧卻呈整體上升趨勢。

汽車尾氣、工業企業排放出的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臭氧前體物,在高溫、強光輻射的作用下,經過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臭氧汙染物,在陽光強烈的夏、秋季節尤為嚴重。

“臭氧防治是世界性難題。近年來,PM2.5等五項汙染指標持續改善,唯獨臭氧汙染持續加重,2019年廊坊市因臭氧損失的優良天數達76天。”廊坊市大氣辦專職副主任李春元介紹,2013-2019年廊坊市臭氧年最高值由237微克/立方米上升至286微克/立方米。

依據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廊坊結合本地產業結構、行業分佈、重點排放企業空間分佈等特徵,構建了較為系統、科學的大氣汙染防治政策和措施體系。

“追本溯源,基礎性減排是防治臭氧的首要舉措。”李春元說,本著夏病冬治、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廊坊市採取深入開展能源清潔化替代、工業汙染深度治理工程、揮發性有機物(VOCs)深度治理工程、移動源治理、精細化管理提升等六項系統工程,在傳統行業汙染整治、重型柴油貨車汙染整治、建築行業非道路移動機械汙染整治、生活面源汙染整治方面均取得有效進展。

順著永清經濟開發區最高的一根大煙囪,我們來到了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國內著名的特種玻璃生產企業。

“玻璃在窯內熔化的環節,雖然我們採用了清潔能源天然氣做唯一燃料,但燃燒環節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經過電除塵、脫硝、脫硫、布袋除塵等環保設施處理,最終進入煙囪排到大氣中。”公司總經理助理武林雨告訴我們,他們的煙囪雖大,冒出的“煙”卻幾乎無害。經過處理後,煙囪最終排出的氣體中,氮氧化物(NOx)含量達到每立方米200毫克,比國家標準低了3倍多;二氧化硫每立方米含量50毫克,比國家標準低了整整7倍。

在公司脫硫脫硝集控室,所有這些汙染物的處理全程都在一套煙氣連續在線監測系統上實時顯示。“我們在電腦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汙染物的排放速率、流量,從而精準地採取防治措施。”武林雨說,去年他們投入150萬元升級為目前最先進的這套在線監測系統,數據可直通省、市生態環境部門。

原輔材料封閉進棚,原料採用袋裝包裝,物料輸送採用封閉廊道,轉運點、投料口加裝袋式除塵器,廠內道路定時灑水、吸塵……在南玻公司,每個易產生汙染的環節都在企業的精細管理之下,從而實現了汙染物的超低排放控制。

“臭氧汙染嚴重的季節是夏天,但我們在全年任何都不會放鬆對汙染物的控制。近兩年公司還為每臺環保設備安裝了備用設備,‘用一備一’,哪臺設備出現故障都可以隨時切換。”武林雨介紹,近年來南玻公司在環保設施的投入已超過1.4億元,年運行費用近千萬。成為國內平板玻璃行業首個環保A級企業。

廊坊綜合施治 力破臭氧汙染“瓶頸”

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脫硫、脫硝、除塵處理系統。 通訊員盧豔麗攝

●績效評級,按汙染物排放量執行停限產政策

走進立邦塗料(河北)有限公司,每輛重型柴油車進入廠區,都要經過一套車輛門禁系統的識別。“這套識別系統可以自動搜索到車輛信息,門衛通過與車輛行駛本信息核對,確認是否符合機動車排放‘國Ⅴ’標準,達標才能進廠。”該公司環保經理田海龍介紹,為減少汙染物排放,他們對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廠區內,一套去年剛剛購置的沸石轉輪濃縮設備正在運轉。“我們公司是全國塗料行業第一家應用沸石轉輪處理廢氣的企業,車間廢氣經原有的除塵和活性炭設備處理後與總廢氣管連接,進入沸石轉輪進行吸附濃縮和催化氧化分解淨化,VOCs廢氣通過沸石轉輪濃縮後,能有效被吸附於沸石中,處理效率可達90%以上。處理後,揮發性有機物(VOCs)每立方米的排放量僅有30毫克,大大低於國內最嚴的地方標準。”田海龍說。

在儲存原料的區域,立邦公司去年還加裝了一套溶劑罐區,來收集無組織排放的廢氣。“過去的處理裝置主要針對生產過程中有組織排放的廢氣,而存儲、運輸等環節產生的無組織排放氣體則一直底數不清。”田海龍說,如今廠內的所有廢氣幾乎都能被收集處理。根據《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立邦公司的績效評定被評估為B級。

2019-2020年對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期間,廊坊市共7204家企業納入應急減排清單。該市相關部門依據各家企業的生產工藝、汙染物排放、無組織管控、監測監控、排放限值、運輸方式,重新進行了A、B、C三級績效評級,涉及長流程聯合鋼鐵、玻璃、鑄造、煉油與石油化工、製藥、塗料、油墨、銅冶煉、橡膠製品、陶瓷、防水材料、玻璃鋼製品等12個行業167家企業,最終評出A級企業6家,B級企業12家,C級企業149家。

按照“企業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則,廊坊在提升秋冬季環境治理水平的同時,也為夏季科學實施防治臭氧重汙染天氣差異化管控,提供了遵循依據。汙染物排放量與治汙水平,成為企業是否在夏季高溫時段是否限產的“定盤星”。

“對汙染治理實施超低排放的A、B級企業,可以不停產或少限產;對C級企業或者有汙不治、治了但不能達到超低排放要求或違法排放的企業,將會依法依規時時受到汙染嚴控或被依法關停取締。”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大氣汙染防治中心主任劉煒介紹,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鼓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全行業提標改造升級轉型。

此外,為服務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和重大民生工程,按照省生態環境廳的要求,廊坊市共有269家企業和17個項目列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其中第一批正面清單共150家企業和13個項目,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41家,重點出口企業109家,重點工程項目13個;第二批正面清單共119家企業和4個項目,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38家,重點出口企業76家,軍民融合企業5家,重點工程項目4個。

“對納入正面清單的項目、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在夏季重汙染應急減排管控中,也像秋冬季一樣,予以優先保障,在確保汙染防治設施有效運行、嚴格落實汙染防治措施的情況下,不限產、不停產、不檢查、不打擾,鼓勵企業自主減排。”劉煒說。

廊坊綜合施治 力破臭氧汙染“瓶頸”

立邦塗料(河北)有限公司的廢氣收集處理系統。 通訊員盧豔麗攝

●促動轉型,服務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年10月29日,廊坊市最後一家鋼鐵企業——文安縣新鋼鋼鐵有限公司產能裝備全部實現關停,整體退出鍊鐵產能130萬噸,涉及2座602立方米高爐;退出鍊鋼產能192萬噸,涉及2座80噸轉爐。

“無鋼市”目標的實現,是廊坊新舊動能轉換邁出的重要一步。廊坊傳統產業歷史悠久、分佈集中,主要有三河汽車改裝及零部件、香河傢俱、霸州特色定製傢俱、文安人造板、大城絕熱節能材料等7個傳統特色縣域產業集群。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廊坊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動能,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健康和臨空經濟“3+1”主導產業,一方面引導推動“7+6”縣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去年13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986.2億元。

3月25日,走進廊坊洪寬木業有限公司,6000張實木貼面板正裝車待發,運往杭州。“受疫情影響,公司在月初剛剛復工,這是最近的一筆訂單,兩天就能交到客戶手中。”公司文化中心總監何海兵介紹,他們公司生產的板材原料均是進口名貴木材,主要供應廣東、浙江、江蘇、國外等高端市場。

起步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文安人造板產業,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躋身國內四大人造板產業基地,成長為縣域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低端重複建設、生產工藝落後、經營管理粗放,不僅導致粉塵煙氣超標排放,企業生產過程中的VOCs汙染排放、運輸過程中的氮氧化物排放,也使其成為助漲臭氧汙染形成的罪魁禍首。從2017年4月開始,以左柳灘人造板集中區綜合整治、粘合劑更新換代集中整治和“散亂汙”企業無序排放治理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在文安大地全面打響。

廊坊綜合施治 力破臭氧汙染“瓶頸”

洪寬木業目前採用的噴淋塔+UV光解催化氧化設備。

“對於人造板企業來講,這次‘環保風暴’對我們來說既是控汙大挑戰,也是迎來轉型發展的一次良機。”何海兵說,從2017年起,公司將原有的生物質鍋爐更換為更加環保的低碳燃氣鍋爐、使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達到國家最高標準30毫克以下。此外,改造升級了除塵設施,增設了國內最先進的噴淋塔+UV光解催化氧化設備。

與此同時,洪寬木業通過改進膠水配方和生產工藝,大大降低了板材的甲醛含量,從環保E1級標準升級為環保E0級標準。“環保等級越高,產品附加值越高,目前公司年產量不變,但產值比過去提高了5%-10%。”何海兵介紹。

文安縣通過制定出臺人造板行業整改標準,清理取締扒皮廠、粉料廠、劈板廠5000餘家,2000餘家生產型企業保留提升415家,淘汰清零1529臺工業燃煤鍋爐,組織編制《文安縣人造板產業規劃暨產業集群總體規劃》,帶動人造板產業“綠色發展、跨越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為幫助企業企業順利復工復產,市縣兩級成立服務保障專班,主動對接涉疫建設項目及重大民生工程、國省市重點建設項目,跟進服務、精準幫扶,上門做好環評指導服務,促使5項涉疫建設項目快速落地落實。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成立14個幫扶工作分隊,將幫扶活動與疫情防控、企業復工檢查、醫療廢物監管有機結合,深入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和生產工序,深挖涉汙風險點,不僅幫助企業排除環保問題隱患,為實現安全高效復工復產,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提供保障,也為打贏夏季臭氧汙染防控戰,有效提升優良天數,保障公眾健康奠定了良好基礎。(河北日報記者解麗達 通訊員盧豔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