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近年來,青龍山鎮黨委、政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體目標,立足以“甘薯產業”為主導,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在奈曼旗委、旗政府的扶持下,創新“項目撬動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幾年來,整合籌集資金1938.5萬元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扶貧產業,重點發展了9個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推動全鎮28個村集體經濟實現創收增收達233.7萬元,村均達到8.3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1個村,集體經濟20萬元以上有1個村,集體經濟在10至20萬的達4個,全鎮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有21個村,佔全鎮的75%。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盤活農民土地“活血”破瓶頸。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實現農民土地股權化,以村黨支部引領帶動把農戶分散的土地通過入股的形式集中起來,統一把土地入股到企業(公司),參與分紅,獲取收益,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如:青龍山鎮互利村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積極參與經營,發展甘薯種植和有機小米種植,改變傳統家庭“小作坊”的生產方式,實現特色產業“四個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節約種植加工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將5352畝土地入股公司,公司每年年初向入股村民發放400元/畝的“保底分紅”資金,並將經營所得利潤按公司、村民、村集體74:18:8的比例發放“盈利分紅”資金,同時,村民的土地入股到公司後,還可到公司務工,2019年,村民到公司務工增收達450萬元以上,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僅此一項,村集體實現收入達30萬元以上。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培育經營主體“生血”創收入。採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黨支部領辦成立專業合作社,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積極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扶貧資金及社會資金,村“兩委”成員、黨員、貧困戶組成理事會,參與合作社經營和管理,獲得集體經濟收益。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如:青龍山鎮青龍山村整合各類項目資金500萬元,成立青龍山村農機扶貧專業合作社,通過購置鉤機、剷車等大型農業生產機械,以承接工程項目、服務三農生產為主要途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依託龍頭企業“造血”增積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鼓勵引導流轉集中土地到專業合作社發展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公司簽訂訂單,採取“龍頭企業+特色產業+村集體”的方式,保證村集體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增收。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如:得力營子村按照“企業+黨支部+基地+村集體”模式,圍繞甘薯特色產業,由騰格里溪公司帶動,以每年每畝500元流轉1568畝耕地,建設“扶貧種植基地”種植甘薯,村黨支部利用上級特色產業項目資金,建設了甘薯深加工生產車間,大力發展甘薯特色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2萬元。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聚焦】青龍山鎮:“量體裁衣”興產業 村村集體能“造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