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向人們暗示了什麼?

用戶8077476868598


《西遊記》其實是一部修真寶典,它是藉助一個傳奇故事,採用世人喜聞樂見的小說方式,向世人暗示瞭如何修行,才能果證成佛。

自古迄今,世人對《西遊記》的作者存有爭議,有者說是道教祖師丘處機,但大多世人認為是吳承恩。我們拋開對作者的爭議不提,但就《西遊記》作品本身來說,的確是一部非凡之作,鴻篇鉅製。那麼,《西遊記》向人們暗示了什麼?在此不妨試舉兩例。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暗示了什麼

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學得一身神通,可以三頭六臂,能夠七十二變……孫悟空因為不滿玉皇大帝對他的待遇,而大鬧天宮。最後,被佛祖易如反掌的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遇觀音菩薩點化,保唐僧西天取經,果證“鬥戰勝佛”。

作者以孫悟空神通為例,暗示修行之人:學道修行,縱然是學得神通廣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難以跳出三界五行。惟有做個行者,腳踏實地,歷經千難萬險,堅心不退,才能到得靈山,取得真經,證得果位。

唐太宗猝死魂遊地府,暗示了什麼

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錯行雨布,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老臣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要唐太宗還命,整得唐太宗日夜不得安寧,最後重病而亡。唐太宗還陽後,讓劉全獻瓜給十殿閻羅,並做一場水陸大會,再尋一個取經人,去西方極樂世界取三藏經,普度東土眾生。

作者以唐太宗猝死復生為例,暗示世人:人生在世,縱然是帝皇將相,也難逃生死輪迴。惟有積德行善,並取得真經能夠修行,方可得其長生。


一真講堂


西遊具有莊諧2重境界:第一重是哲學層面,處處“借物證道”,橫貫儒釋道三教,這是小說的“體”。

第二重是世俗層面,屬於“用”的層面,各種解讀均出於讀者結合現實的延伸,按類型來看不外兩種——藝術魔幻主義、現實功利主義,佛道爭奪論、取經陰謀論、成功學古典論等都是對第二重境界的過度解讀。不過,不同解讀恰恰反證了名著的魅力。

有個很好玩的現象:職務身份和人設存在剛性邏輯,核心團隊職務+人設+突發事件=未來脈絡,這一邏輯一直推動著整個故事和人物性格的發展,是完美的自圓其說,對於命運與教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這裡蘊藏者西遊告訴我們的——造化的奧秘。我做了個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