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人,作為一種情感動物,和動物的區別在於,會使用火。

而在每一個階段,人的情感需求都不一樣。

在童年,需要的是關注與理解,一旦沒有滿足,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煩惱。

《星星之火》,一部講述成長與自我認知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就是一場令人震撼的大火。

燒燬了美國一個和睦有序的小鎮裡的理查森一家。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理查森太太在屋前呆呆地站著,眼睜睜看著自己精心經營的一切就這樣毀於一旦。

即使多麼不願相信,可種種跡象也表明:

縱火者很有可能是她失蹤的小女兒伊茜。

一場蓄意縱火,也讓這位母親重新認識了這位小女兒。

伊茜一直以來都和優秀的三個哥哥姐姐不同。

不認可中產家庭裡固化保守的精英教育,也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任何理解和關注。

她敏感、叛逆,飛揚跋扈、渴望自由。

還有著縱火的前科

曾在一場演奏會前燒掉了自己的長髮,只因不想被媽媽徹底操控。

理查森太太一直以為小女兒只是有點叛逆,雖然很頭疼,但也沒有太在意。

至於她生活的其他部分,一直井然有序,光鮮優雅。

體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得體的社交,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直到流浪藝術家米婭和她的女兒闖入了她們的生活。

米婭重視內心成長、重視快樂,所以和女兒過著顛沛流浪的生活。

這一次,她們來到了理查森所在的小鎮。

好心的理查森太太不僅為她們提供了住處,還主動提出僱傭米婭當家中的保姆來支付房租。

兩個完全相反的家庭,住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奇妙反應呢?

雖然表面上她們友善、互助、彼此接納通融。

但暗裡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觀念在不斷地發生衝突。

怪癖的依茜開始崇拜大膽的米婭,開始疏遠父母。

在米婭身邊,她第一次感覺到被傾聽、被理解、被鼓勵。

這種關注是以前沒有體會到過的,自己因此也變得更加自信了。

而米婭的女兒,看上去特立獨行,卻漸漸迷戀上了理查森一家的生活,不願再四處漂泊。

在這個溫暖的家中,有她一直憧憬的安穩和呵護。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青澀的愛情和友情,也在她和理查森的孩子之間逐漸萌生。

矛盾和誤解,起初只是星星點點的火苗。

最終徹底爆發,將這一切的不和諧徹底激化的是一場華人嬰兒監護權爭奪戰。

非法移民的中國女孩和米婭一起在餐廳裡打工。

偶然之間,她向米婭透露:

自己初到美國時曾生下了一個女兒,但由於無力撫養便將其遺棄了。

而這個棄嬰,恰巧被理查森太太和一個未能生育的朋友收留。

在那裡,她能輕易獲得最優越的環境和最周全的庇護。

電影的衝突就是,美國家庭想要留住收養的孩子,中國女孩想要奪回親生的孩子。

這一場官司,不僅關係到這個中國嬰兒的去留,也關係到她們對「母親」這個身份的認知和堅守。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兩個家庭正式開戰了。

那一場毀滅理查森一家的大火,究竟是誰所為?

或許是依茜對母親偏激的反抗,或許是米婭對理查森一家積怨已久的發洩。

又或許,是渴望奪回孩子的中國女孩,發出一聲振聾發聵的控訴。

這場大火爆發原因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而這場大火就是兩個家庭所代表的階級的導火索,將更大的火引燃。

故事想要展現的不僅僅是家庭矛盾,更探討了社會問題和生存困境。

火,隱喻著中產階級與底層人民的差距與衝突。

理查森太太雖然表面上接納著米婭的與眾不同,但內心深處卻滿是質疑和惶恐。

私下調查她是否有犯罪記錄,在孩子面前也時常含沙射影地否定著她的生活。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火,隱喻著有色人和外來移民的不滿與困境。

他們生活在號稱美國最包容的小鎮裡,所有少數群體都享有同等的幸福。

但骨子裡,從大人到小孩都保留著對少數人種的固有偏見。

對他們的尊重和禮貌,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認同,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胸襟和優秀。

這無疑是對他們最好的諷刺。

火,也代表著破壞、毀滅和衝動。

它燒燬了階級、種族、性別之間的邊界,叩問著每一個人:

終此一生,你是否擺脫了他人的期待,過上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它激化了依茜的反叛,讓她徹底背棄了循規蹈矩的日常。

它喚起了理查森太太的激情,讓她想起了曾經的自己也渴望像米婭這般灑脫自由。

只不過,過去的她將火苗熄滅了,放棄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一切。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火焰猛烈地蔓延,燒盡了原本有序但虛偽、歡愉但空洞的一切。

理查森的其他孩子、與之牽連的小鎮居民,都不得不開始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

重新看待眼前的一切,審視自己真正想要追求什麼。

在伍綺詩帶有東方哲思的悲憫筆觸下,這個故事有著更多留白、更多寬容。

所有敏感的社會問題,所有困窘的群體處境。

拆解來看,都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無法達成和解、無法互相成全的家庭紛爭。

依茜討厭的安穩家庭環境,反而讓嚮往優越富足的米婭女兒憧憬;

米婭女兒漂泊的生活經歷,反而讓渴望自由勇敢的依茜所向往。

作為讀者,我們只能自己去判斷、思考、舍取。

再回到那場嬰兒監護權的爭奪。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一個無暇自顧、無法提供穩定生活,但能無條件付出愛意的生母。

一個條件優越、能夠給予足夠陪伴,但面臨種族血緣之隔的養母。

究竟誰更具有作為母親的資格?

哪一種生活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家庭應該如何定義?

是血緣關係的互相束縛,還是精神靈魂的互相慰藉?

在《小偷家族》中,毫無血緣關係的一群人組成了新的「家庭」,為對方在現實的困境中製造了最後的避難所。

那麼血緣上的牽掛是不是應該成為對「家庭」唯一的定義?

人生又該如何抉擇?

混亂還是秩序,自由還是安穩,理想還是現實。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似乎每一種生活,都會有不同的妥協與痛苦。

故事中沒有給出評判,也沒有做出任何導向性選擇。

大概這世界上根本就不是非黑即白,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一切都不過是每個人遵從內心做出了選擇罷了。

人,原本就是各有各自的歸屬。

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人性總是複雜又貪婪,往往對自己擁有的不珍惜,幻想自己未曾擁有的那種生活。

如何確定眼下的生活是否為自己畢生所求的呢?

也許,你我都需要這樣一把永不熄滅的火

這部火是探索人生的真諦的衝動,是質疑自我價值的勇氣,是撼動穩定生活的熱情。

星星之火下,照亮的是真實的自己

當這場大火燒盡,我們需要面對真實的、脆弱的自己,在廢墟上重新開始我們真正想要追逐的人生。

梵高曾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

別人眼中的樣子並不重要,選擇之後的得失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我將如何燃燒自己的光芒,活出最真實、最豐富的自我。


千鶴,自由撰稿人,多平臺簽約作者,90後文字工作者,文藝且逗比,熱愛寫作,更熱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