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李鴻章除了自己身後的千萬資產,給大清沒帶來什麼,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一、李鴻章是大清是不可分割的符號

我們知道,世界各國鈔票上出現的人物,一般為國家元首、歷史偉人。如美國1美元鈔票用美國首位總統華盛頓頭像,5美元用美國第16位總統林肯頭像。英國所有英鎊紙幣的正面都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頭像。

然而,1909年清朝發行了印有李鴻章的頭像紙幣。

1909年,清朝為統一全國幣制,決定印製大清銀行兌換券。這套兌換券共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種面值。大清銀行兌換券銀元票分為兩種,一種上面印製載灃像,一種印製李鴻章像。其中,載灃像銀元票是清朝財政部印製局設計製造,李鴻章像銀元票由大清銀行向美國鈔票公司定印。之所以選擇這二人作為貨幣上的標誌,載灃不用多說,他是當時大清實際權力的操控者。但是李鴻章當時已經逝世,為什麼會選擇他呢?當然因為他是我國洋務運動的代表人,在國內國外都有很強的影響力。

這充分表明了李鴻章在大清的地位。這只是其中一種一元兌換券,其實,這是位於天津的北洋銀行,發行了各類印有李鴻章頭像的紙幣。您去北京的中國錢幣博物館裡就能看到。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壽終正寢。1912年民國政府決定,將這套印有李鴻章頭像的兌換券改印中國銀行紙幣發行。由於鈔票上印有李鴻章頭像,故稱“李像券”。

“李像券”存世稀少,因此有極高的收藏價值。2012年,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了一張一元面值的“李像券”,價格達到了12萬元人民幣。

二、李鴻章在國際的影響

1896年李鴻章出訪歐洲期間,德國造幣廠鑄“李鴻章、俾斯麥雙頭像紀念銀章”一套。

德國銀章上對李鴻章的稱謂是“Vice Konigs”,德語意為“副國王”,中外首相同鑄一章為前所未見。

德國最大的鋼鐵、軍火生產商克虜伯公司(Krupp Gmbh)決定為李鴻章鑄銅質立像,計劃作為1903年李鴻章80華誕的壽禮,但銅像尚未完工,李鴻章就逝世了。

1906年李公祠在上海落成,克虜伯公司與大清駐奧地利大臣(即公使),李鴻章之子李經邁(季皋,一作季高)協商,將銅像立在上海李公祠,由德商信義洋行負責運到上海並安裝,於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906年2月21日)行揭幕禮。

李鴻章銅像為立像,純銅鑄造,像高九尺六寸,李鴻章頭戴頂戴,身披黃馬褂,左手持佩劍,連大理石底座總高29尺有餘。基座上有銘文,鐫“大清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李公七十四歲(時1896年訪歐時像)造像”,另有銘,曰:“星宿有時隕,既下則光彩全無。英豪治世之功勳,歷久而猶能昌熾。畢生謨烈,雖萬代後,其事蹟行蹤,尚丕煥不墜。”

1906年2月21日,李鴻章銅像揭幕禮在李公祠(位於現今華山路,時稱海格路)內舉行。銅像目前已不復存在。影像源自virtualshanghai(英布里斯託大學),影像攝於1912-1930年。

三、李鴻章是大清從農業帝國轉型為資本主義過程的重要推手,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與金融業領域的開山鼻祖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轉型的特色。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四大領袖人物中辦實事最多的人,他主辦的洋務中有500多箇中國第一,200多個亞洲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的開山鼻祖。

李鴻章培養的高級人才車載斗量。唐廷樞,徐潤,盛宣懷,朱其昂,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都是中國一等一的洋務人才,有很高的智慧和應對能力。

李鴻章這支龐大的幕僚集團,迅速在中華大地,上演了一場亙古未有的改良運動,古老帝國逐漸呈現出了些許新氣象。籌備新式海陸軍、外派留學生以及機械製造、煤礦、鐵路、電報、輪船、紡織以及新式學堂等等,無一不與李鴻章的推動、支持有關。

四、李鴻章眼光獨特選擇上海發展中國近代化大工業

自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洋人隨即在上海縣城以東、黃浦江畔建立起了租界,獨立行使司法與行政權,不受清政府挾制。租界成了“國中之國”,迅速地發展起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事。僅僅兩年之後的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陷兩江總督所在地江寧(今南京),與清朝分庭抗禮。上海,儼然成為清朝在東南半壁最後的支柱。

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以“圍魏救趙”之計,出其不意地攻破江南大營,解除了清軍對天京的直接威脅。隨後,乘勝而下,攻佔了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地。1861年,李秀成突然進攻上海,引起了上海士紳的恐慌。

上海士紳派出代表,來找曾國藩,請他派軍隊進駐上海,並保證每月可籌集60萬兩銀子的軍餉。這讓曾國藩很心動。因為湘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籌集軍餉。曾國藩看到裡面蘊含的巨大機會,自然首選曾國荃。沒想到,曾國荃沒有同意。那時候,曾國荃正在全心全意圍攻天京,不願意分心到上海去。曾國藩只好重新找人,將這個任務交給湘軍老將陳士傑。哪想到陳士傑猶豫不決,以“母老”力辭。

上圖是淮軍進入上海

就在這時候,李鴻章主動請纓到上海去。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僚呆了好些年,苦於沒有單打獨鬥的機會,自然渴望這個難得的機會。曾國藩見曾國荃不感興趣,便只好安排李鴻章組建淮軍,前往上海。

1862年3月28日,第一批掛著英國國旗的火輪船抵達了安慶。4月6日,李鴻章親率2000名士兵登上了英國商輪二天後登陸上海。在隨後的虹橋、北新涇、四江口戰役中,連挫太平軍,穩住了局勢。上海的燃眉之急得以緩解,而登陸上海,也成為李鴻章一生功業之始,當時李鴻章39歲。

上海之行,徹底改變了李鴻章的人生命運。他所組建的淮軍,到上海後全部裝備了洋槍洋炮,還聘請了外國教練訓練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李鴻章本人也在曾國藩舉薦下,出任江蘇巡撫,地位超過了曾國荃。

更重要的是,李鴻章在上海與洋人打交道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為之後的洋務運動奠定了基礎。

1865年9月20日上海江南製造局成立,由曾國藩規劃,後由李鴻章實際負責,是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規模最大的洋務企業。它不斷擴充,先後建有十幾個分廠,僱用工兵2800人,能夠製造槍炮、彈藥、輪船、機器,還設有翻譯館、廣方言館等文化教育機構。

李鴻章在上海創設了江南製造局等一系列使用機器生產的企業,是近代化大工業在上海的異軍突起。

這種開中國風氣之先的做法,不僅挽回了國家利權,同時也刺激了上海富商投資新興近代企業的興趣。特別是招商局和織布局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之先聲,是上海在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經濟領域中,迅速縮短與國際先進工業技術之間差距的開端,引領了上海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李鴻章創辦電報總局、鐵路公司和上海機器織布局,將上海的水陸交通、電訊事業、紡織事業推進到一個新時期後,上海的城市經濟最早跨人了大工業時代。李鴻章開創性的卓越貢獻,為後來上海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夯下了堅實基礎。

上圖是20世紀初上海

五、李鴻章全力推進中國紡織業由傳統手工業向現代機器化大生產轉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便日益加劇。在外國輸入中國的商品中,除鴉片之外,棉紡織品所佔的比重最大。外國棉紡織品在中國的傾銷,很快佔領了中國廣大的市場。

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在致兩江總督沈葆楨的信中說:英國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銀三千數百萬,實為耗財之大端。既已家喻戶曉,無從禁制。亟宜購機器紡織,期漸收回利源。1878年由李鴻章主持籌建上海機器織布局(Shang-hai Mechanical Textile Bureau),是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工廠,在經歷了虧損與大火災之後,上海機器織布局於1893年重建,並擴大了規模,改名“華盛”。

1893年11月,李鴻章派盛宣懷會同上海海關道聶緝規負責恢復織布局,重新募集資本100萬兩,再次搶灘上海城。最後,在織布局舊址上設立了機器紡織總廠,規模更大,織布機達到750臺。後取名“華盛”,仍為官督商辦,還在上海、寧波、鎮江等處設立10個分廠。至光緒二十年八月(1894年9月),華盛機器織布總廠部分投產,隆隆的機器聲再一次奏起了民族紡織工業的交響曲。

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工廠,當時已有工人數千人。在中國棉紡織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

李鴻章及其淮系集團在近代機器紡織工業創辦中,做了大量創始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從三上《織布局折》到上海機器紡織局的草創和發展、焚燬和規復的過程,無不體現李鴻章對發展機器紡織的高瞻遠矚。李鴻章關於建設機器紡織工業而富國利民的思想,極大地促進了近代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紡織業技術由傳統手工業向現代機器化大生產轉型,並奠定了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發展必需的人才和資本基礎,促進了近現代紡織基地建設,並由此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紡織業始終處於國際的先進行業。

六、李鴻章創辦第一家股份制商業企業,以資本推動實業發展

李鴻章兩大標誌性企業,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礦物局,是中國最早的股份制企業,而且是中國最早上市的股份制企業。

1872年12月,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奏請清政府批准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運動第一家股份制商辦企業。輪船招商局是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一手創辦和扶植起來的,並採取了官督商辦的組織形式。

在此之前,中國的江海船運業務,已被外國輪船公司壟斷。為收回中國利權,李鴻章決定興辦船運事業,購船開展漕運業務。可因缺乏經驗,經營出現虧損。第二年,李鴻章決定設局招商,札委唐廷樞接辦輪船招商局,任命其為招商局總辦。唐廷樞邀請徐潤也加入輪船招商局,委任其為會辦,輪船招商局很快就招股47.6萬兩。李鴻章稱創辦招商局“實為開辦洋務四十年來最得手文字”。

其招商集股的具體方式為,由官方墊借部分官款,向社會發行股票,物色股東,集齊所需資本後,再歸還官款,保留官權。招商局股份每股規銀100兩,入股數目不限,股金按年一分起息。受李鴻章委託,沙船業巨頭朱其昂出面公開招集商股。在“以官護商”的名義下,商人紛紛投資企業,解決了資金困難的問題,“股票的75%到85%為中國商人所有”。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官總其大綱”,官商並存且利權兩分的“官督商辦”的企業組織形式。

到1883年11月時,輪船招商局資產已經達到592萬多兩,擁有輪船27艘,碼頭棧房19處。

1877年初,已成立5年的輪船招商局兼併了實力雄厚的美國旗昌輪船公司。對於這次兼併,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楨稱之為“是真轉弱為強之始”,李鴻章認為“利權可漸收回,大局轉移在此一舉”。

輪船招商局在唐廷樞、徐潤的經營管理下,打破了洋行壟斷我國沿海和長江航運業務的局面,與怡和、太古洋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1879年,輪船招商局開始發展海外業務,開闢了夏威夷、美國航線,跨出了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第一步。1882年,為開闢新的航線,輪船招商局決定再招股100萬兩,而且當年就招足了新股,招商局股票價格“每百兩經已提至二百有許”。

李鴻章憑藉多年內政外交經驗,認為煤炭燃料供應是洋務發展的關鍵所在,洋務運動所創辦的軍工企業和輪船招商局一旦與列強發生戰爭,如果不能自己解決煤炭供應,必將受制於洋人,提出“中土仿用洋法開採煤鐵,實為近今急務”。“從此中國兵商輪及機器製造各局用煤不至遠購於外洋,一旦有事,庶不為敵人所把持”。

1874年,李鴻章、沈葆楨奏請開辦煤鐵礦。1878年,基隆煤礦建成出煤,但產量不高,煤質略差。後來磁州煤礦辦礦失敗,湖北荊門、安徽池州等地也用西法採煤,但成效不大。於是,李鴻章便把目光鎖定在直隸灤州的開平鎮這個地方。

輪船招商局的成功興辦,增加了李鴻章對唐廷樞的賞識和信任,李鴻章把創辦開平煤礦這項艱鉅使命交給了唐廷樞。

光緒二年(1876年)九月,李鴻章派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赴唐山開平一帶勘測,發現此地蘊藏有豐富礦產,且質地優良,唐廷樞向李鴻章提出了極易開採的意見和經費籌劃等方案。次年八月,派唐籌辦礦務局,唐廷樞等人根據管理輪船招商局的經驗擬定《直隸開平礦務局章程十二條》:擬集資白銀80萬兩,分作8000股,公開對外招商。

上圖是發行於1881年7月(農曆)開平礦務局股票

光緒七年(1881年),上海股票交易進入高潮,據《申報》1882年6月13日記載:1880年底,開平煤礦正式投產前夕,其面值100兩的股票,在上海市場上的價格就漲至150兩左右,到1882年6月,竟有人願以每股237兩的價格收進。唐廷樞抓住時機,擴張股本至120萬兩。但是在開平礦務局創辦之初,招商章程中規定招股80萬兩,生意興旺時,可再招股本湊成百萬,以後不得再招,以示限制。經與李鴻章商議,唐廷樞表示遵守原章程,換回了股本為80萬兩的藍色股票,並加上了“茲因開河築道需項甚巨,擬增資本貳拾萬兩,合壹百萬兩,當經稟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聲明”的補充說明,將股本固定為100萬兩,再無變化。又因光緒七年為股票大規模售出的一年,所以現留存的股票多為光緒七年所印製。

光緒四年(1878年)六月二十五日,開平礦務局正式成立,唐廷樞擔任開平礦務局首任總辦。在直隸唐山開平鎮西南9公里的喬家屯,開鑿出第一眼礦井—唐山礦。光緒七年(1881年)正式投產。僱工3000人,日產量300噸,且持續增長,當年產煤3600餘噸,次年增至38000噸,第三年又增至75000噸,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更增至73萬噸。唐廷樞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改善運輸條件,奔走修建了專用鐵路—中國自營的第一條鐵路開平鐵路,光緒十二年(1886年)成立了開平鐵路公司;先後購置運煤船6艘,往來於天津、牛莊、煙臺等地,並設專用碼頭和堆棧,為礦務局的長遠發展打好了基礎。

到1900年2月底,開平煤礦已生產原煤670餘萬噸,實現的利潤相當於股本的3.06倍,還從盈利中支付股息187.9萬兩,提取公益金296.3萬兩,總資產已近白銀600萬兩,表現了開平煤礦的強大生命力。

綜觀兩局發展,因為有了輪船招商局,才有開平礦務局的成功創辦;也正是有了開平礦務局的煤炭供應,才保證了輪船招商局在歷次危機中得以生存和發展。輪船招商局與開平礦務局是洋務運動的標誌性企業,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如今兩個百年老企業已經發展成招商局集團和開灤集團,一南一北,為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七、李鴻章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1863年(同治二年)李鴻章奏請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是 清末設立的近代新式學堂,始稱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同文學館,培養外語人才。

1876年贊助並參與格致書院的創建,培養工科人才。

1896年在李鴻章授意下,盛宣懷在天津和上海分別創辦“北洋公學”和“南洋公學”,即現在的天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上圖是南洋公學樓

李鴻章積極支持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為培養出中國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對思想文化領域的風氣開化、啟蒙當時人們的近代意識,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其後的社會變革在思想上、人力上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科技知識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先驅意義。李鴻章倡導西學的實際行動,以及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身體力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態度,啟迪了人們的心靈,普及了國民的近代知識和觀念,在國內社會、尤其是處通商前沿的上海,形成了一股學習西方科技的潮流,成為晚清上海文化的一大特點,併為上海成為民國時期的全國文化中心打下了堅實基礎。

八、“歡迎來華投資建廠”李鴻章對外資進入中國的要求

上圖是李鴻章訪問美國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乘坐的“聖路易斯”號郵輪抵達美國紐約,開始了對美國為期十天的訪問。這是第一位中國高官來到美利堅的土地,整個美國都沸騰了。在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各大報紙都爭相報道李鴻章的此次來訪。這其中,《紐約時報》更是獲得了對李鴻章進行專訪的機會。


“您怎麼看美國資本在大清國的投資?”記者問道。

李鴻章答:“只有將資金、勞動力和土地結合起來,財富才會產生。大清國政府歡迎全世界的資本來我國投資。我的好朋友、前任總統格蘭特將軍曾對我說‘你必須要求歐美資本進入大清國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幫助大清國人民開發利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我一直記著格蘭特將軍的話,所有資本,無論是美國的還是歐洲的,都可以自由的來華投資和建廠。但這些企業的管理權應該掌握在我國政府手中,資金和技術工人可以由你們提供。對於鐵路、電訊等事物,必須由我們自己控制。這涉及到國家主權,是我們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


蔣南強讀歷史


瞭解下招商局


東方明亮998


我對李鴻章沒系統研究,是知道一知半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