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輔佐三代清帝的孝莊文皇后,地位不亞於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

在332年前的今天,1688年3月28日(農曆1688年2月27日),清初輔佐三代清帝的孝莊文皇后誕生。

清初輔佐三代清帝的孝莊文皇后,地位不亞於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

孝莊畫像

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有絕色,性機敏。是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莊妃為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莊文皇后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

清初輔佐三代清帝的孝莊文皇后,地位不亞於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

孝莊文皇后青年像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莊皇后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莊皇后為太后,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莊太后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莊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莊太后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莊皇太后敢於衝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莊為太皇太后,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莊太后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莊太后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莊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莊皇太后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莊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並未與皇太極合葬於瀋陽的昭陵,也沒進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祖母孝莊文皇后建陵,其梓宮在暫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終於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胤禛安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的地宮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對此民間傳說甚多。

關於孝莊皇后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託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莊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槓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莊皇后,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還有的說,因為孝莊皇后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后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閱史料,孝莊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莊皇后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莊皇后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那麼,為什麼孝莊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莊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莊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莊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莊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莊皇后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窪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莊皇后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孝莊皇后姓博爾濟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3歲那年,嫁給了後金國的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后,她被封為莊妃。順治、康熙時,她被尊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歲。後人習稱為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滿洲貴族內部鬥爭十分複雜的形勢下,先後擁立兩位小皇帝(六歲的兒子福臨、八歲的孫兒玄燁)登基繼位;協助三朝(皇太極、順治、康熙)皇帝統理朝綱,在奠定和發展大清江山的恢弘偉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她沒有任何政治頭銜,也不要政治名義,雖然朝臣一再奏請她"垂簾聽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親(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

"孝莊"皇后,即清初孝莊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她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莊妃"。她那嬌柔弱質、美豔萬方的大家閨秀的身體裡卻流淌著成吉思汗後代的血液,充滿了勇敢、剛毅、信心和智慧。在滿族宮廷鬥爭的漩渦和明清大決戰的大潮中搏擊一生。她先後輔佐清太宗皇太極(夫君)、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下嫁)、世祖順治福臨(兒子)、清聖祖康熙玄燁(孫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關、定都、滅明三件大事,對清代的建政、鞏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當時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亞於唐代的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她的權利不小於後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不"垂簾聽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