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民國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最具時代特色的歷史階段,在民國存續期間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相互雜糅。在這種文化大背景的影響之下,生活在民國時期的作家群體也可以稱得上,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一代文化耕耘者。

生活在多種思想與文化雜糅的大變革時代,民國作家必然要受到時代影響與羈絆。所以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來的作家,以及他們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的文學作品,也都不可避免的被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後人為了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學進行區分,將民國時期產生的文化現象稱為“民國文學”。從1912年元月民國建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階段的所有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都被劃入了“民國文學”領域。

民國從建立至覆亡共歷經三十八載春秋,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都處於戰亂之中,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黃金十年”。

雖然這十年在歷史發展長河中轉瞬即逝,但是卻為民國文化向多元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以及不可磨滅的文化基因。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由於民國正處於以新代舊的關鍵時期,所以很多新思想、新觀念以及新型文學體裁層出不窮。並且也湧現出了以徐志摩、林語堂、朱自清,以及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冰心等,極具個人風格和文學思想的民國作家。

尤其是創立了《詩》月刊並倡導新詩的朱自清,更是以才華橫溢的文學先導精神,創作出了很多內容新穎、主題明確的白話美文。大家耳熟能詳的背影《背影》、《春》,以及被譽為“白話美術文模範”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都是朱自清最為世人熟知的名作。

他創作的散文名篇《春》不僅“貯滿詩意”,而且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春的讚歌”。“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開篇就以飽滿的感情色彩迎接春天到來。尤其是兩組“盼望著”更是表達了,對春天的急切期望與一往情深。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民國作家朱自清的文學思想形成契機

1.朱自清文學思想形成契機

朱自清是民國時期作家群體中的佼佼者,作為當時江南文化圈內出類拔萃的大作家,曾經創作過很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作品。詩歌、文章、散文是朱自清文學思想中的三大利器,他以獨特的文學視角不斷去闡釋符合時代特色的新思想。

生於晚清末年長於民國時期的朱自清,在年僅18歲時就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在校期間,他不僅積極學習文化知識而且也接受了新型思想的薰陶。由於對文學情有獨鍾所以他一直筆耕不輟,並於入校之後的第三年開始在各大報刊上發表詩歌作品。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1921年已經擁有獨立文學思想的朱自清,加入了以新文學運動為核心的文學研究會。在此期間它不斷吸收文學創作領域方面的營養,並快速成長為文學研究會中的代表作家。1922年24的朱自清與後來的大作家葉聖陶,一起創辦了《詩》月刊並積極倡導新詩創作。

《詩》月刊作為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可以說為民國時期的新詩創作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個時期其實正處於新舊思想以及中西觀念,相互排斥與不斷融合的關鍵時刻。作為當時社會中的進步青年朱自清的人生經歷,其實也是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2.朱自清文學新起點《毀滅》

1922年朱自清創作的長詩《毀滅》,在《詩》月刊上發表之後就引起了當時詩壇的廣泛注意。作為五四時期備受關注的抒情長詩,其實描繪的就是詩人對人生的困擾,以及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雖然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去欣賞這首詩歌,總會給人一種難以咀嚼的晦澀之感。同時,也無法從詩歌的語言中直白的,去體悟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在民國時期卻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因為詩人在詩中所體現出的壓力與思想痛苦,才是他創作《毀滅》一詩的真正寓意。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我流離轉徙;腳尖兒踏呀,卻踏不上自己的國土!在風塵里老了,在風塵裡衰了,僅存的一個懶懨懨的身子,幾堆黑簇簇的影子!”。

這是長詩《毀滅》中的節選詩句,通過這幾句詩文可以看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助。

筆者認為朱自清作為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人,他能夠超越自己內心世界以及環境,寫創作出長詩《毀滅》就已經闡明瞭,他要尋求文學新起點的決心與氣度。如果從這首詩歌的整體意境上去分析,不難發現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情緒,其實就是朱自清的現實想法。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他曾在《毀滅》序文中寫道:“六月間在杭州。因湖上三夜的暢遊,教我覺得飄飄然如輕煙,如浮雲,絲毫立不定腳跟。當時頗以誘惑的糾纏為苦,而亟亟求毀滅。情思既湧,心想留些痕跡。但人事忙忙,總難下筆。”

從這段序文節選所表達的內涵來看,作者當時一定處於一種比較焦躁的情緒之中。否則也不會“覺得飄飄然如輕煙”。而導致這種感覺出現的主要因素,就是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以及詩人個人遭遇。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3.《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在此之後他又創作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這篇以遊記形式創作的散文名作,不僅奠定了朱自清在民國文壇上的文學地位,同時,也讓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向更加成熟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就是為後期更具文學素養的,散文創作奠定了重要的文學基礎,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出版之後,立即受到了當時文人的一片好評。這篇極具美感的散文作品,也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在這篇“遊記散文”大獲成功之後,朱自清再接再厲於1924年出版詩文集《蹤跡》。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1925年27歲的朱自清應清華大學聘請任中文系教授,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詩歌以及散文作品。並且創作方向也逐漸由詩歌轉向散文,這其實就是朱自清能夠成為散文文章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這一階段也是民國“黃金十年”到來的序曲。

4.回憶性散文《背影》

1928年朱自清出版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其中一篇以《背影》為題的回憶性散文,不僅奠定了朱自清在民國散文創作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成為了後人爭相傳頌的著名文章。這篇散文以平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感情,讓大多數讀者都陷入了沉思。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背影》以朱自清離開老家南京去北京為背景,敘述了一幕父子二人在車站送別時的情景。作者的父親為了能與他多待一會,特意送他到浦口火車站並替他買橘子。雖然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卻體現出了濃濃的父子情。

這篇散文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通過這段文字可以得知朱自清與父親的感情其實特別疏離。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對父親車站送別,以及買橘子時的“背影記憶深刻的原因。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這是《背影》一文中父親為作者買橘子時的語言。從這句話中其實就可以看出,封建制大家長的威嚴以及不會表達個人感情窘態。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這段對父親衣著、走路形態的描寫,其實也表達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敬愛。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作者的父親由於身材較胖,所以在翻越月臺時才會如此吃力。看到父親為他買橘子時的場景朱自清才會不禁黯然神傷。

筆者認為朱自清用樸素的文字,以及沒有任何修飾的真摯情感,把父親對他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可以從平凡的小事中卻展現出了偉大的父愛,作為一篇以回憶為主題的散文,將世間父母對孩子的真情寫得淋淋盡致。

朱自清的《春》,生機勃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朱自清的在散文《春》中表達的春天情節

《春》是一篇影響力僅次於《背影》的著名散文,這篇散文於1933年發表於各大期刊。此時的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之旅回到中國,在回國之後他的人生好事接二連三。不僅與其鍾愛的女子陳竹隱女士結婚,同時在第二年還喜得貴子。

筆者認為此時的朱自清一定處於春風得意之中,這一點完全可以從這篇散文中獲得證實。“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這三句話是這篇散文的開篇語,不僅飽含了對春天即將來到的喜悅之情,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對春天的嚮往。可以說朱自清在這篇《春》中,不僅謳歌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同時,也將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顯露無疑。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通過對初春時節大地復甦桃花、杏花、梨花爭奇鬥豔的描寫,進而表達出了作者擁抱春天的情懷。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裡腳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全文最後三句接連三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刻畫出了春天來到之時迷人的景象。


結 語

春天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像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這其實也從春天的季節特性,以及作者的內心情感角度出發,為廣大讀者描繪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春天。雖然現代人無法真實感受民國時期的春天,但是卻可以從朱自清散文《春》中,去體會民國時代的春天氣息,以及蘊含在春風中的文化韻味。


【參考文獻】

季科平《品悟朱自清先生的語文教育之“春意”》

丁熙翰《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褚茵樺《品讀朱自清《春》》

拓文鋒《從朱自清《春》看語文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