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藍海,如何擺平呼吸機產業鏈?


新藍海,如何擺平呼吸機產業鏈?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之時,口罩成為硬通貨,一些製造企業紛紛進入口罩領域,有人說:口罩的生產線就好像印鈔機,一個口罩的價格翻了幾番,一疊口罩就是一疊錢。現在疫情擴散到全世界,美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的感染人數大幅度上升,基本都是五位數以上,特別是美國,單日增幅能達到1.9萬人,還有,印度、越南等第三世界國家,因為醫療條件差,很多感染人群無法確診,也無法隔離,更不要提什麼治療了,仔細想想,這樣的狀況真得很令人絕望,新冠病毒極強的傳染性會迅速覆蓋整個國家,以至於,連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有點兒“放棄治療”的意思,“群體免疫”也快速走紅,成為人們心裡永遠的恐懼,也成為一些人的笑談。如此操作,令人聯想到封建社會處理瘟疫的辦法就是:放任感染人群死去,直到不再死人,瘟疫就算是結束了。

其實,很多國家之所以陷入混亂,除了意識形態以及管理體制之外,更核心的原因在於“防疫物資”的短缺,口罩自然缺貨,但好在製作流程不復雜,“好口罩,格力造”成為最真實的寫照,但核算檢測儀以及呼吸機就需要很高規格的製造流程,而且這種產品在平時的產能也非常有限,如今需求激增,自然很難應付,當然,偉大的企業家總能解決人類痛點,順便發一筆橫財。

新藍海,如何擺平呼吸機產業鏈?

中國疫情肆虐時,我們也常常能聽到一些好的消息,最振奮的消息自然是“首例患者治癒出院”,但想要再追查更詳細的信息,就會變得比較困難,一方面,中國人向來含蓄,竟然還有“科學的事兒,我們不想講太多”之類的說法;另一方面,中國的媒體更喜歡“武漢加油、白衣天使、最美逆行”之類的報道,這實在是中國社會、文化、傳媒的一種陋習,事實上,科學應該是任何國家街頭巷議的話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科學精神,倘若全球公民的科學精神足夠豐富強烈,那麼,疫情可能根本不會發生。

後來,筆者通過一些渠道瞭解治療手段,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的過程漸漸被曝光,其中,呼吸機成為焦點,也成為各路企業紛紛垂涎的藍海,只是製造流程比之“口罩”要難20倍,當然,也正因難度大,才會有更大的商業潛力。

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之後,會損壞其肺部功能,在其肺部產生大量黏液,從而阻礙氧氣的吸收,降低血氧飽和濃度,進一步傷害身體,而呼吸機的作用就是通過體外輸送氧氣,保證血液中的氧氣含量,維護重症患者的生命活動需求。在利用呼吸機輔助治療新冠肺炎時,醫生會在患者氣管中插管,從而為雙肺充氧,同時,排出二氧化碳,最大限度地避免呼吸衰竭和器官衰竭。從這些操作來看,呼吸機需要高度專業的操作,普通人或許只有在ICU裡見過,它們一般體積龐大,價格昂貴,重量約130磅的一臺呼吸機,價格達到5萬美元。相信很多人都清楚,ICU的收費堪比天價,病人一旦進入ICU,除了生命垂危的恐懼之外,更有關於費用的擔憂,而高額的費用正是來自於這些昂貴的設備。

況且,操作呼吸機是個高技術含量的活兒,醫生們要想拿到資格證,也需要漫長的資質考核,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這些醫生的薪水也非常高,這意味著,即便是美國、伊朗願意花錢購買呼吸機,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大批的“呼吸機操作醫生”,這也是為什麼,武漢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需要全國各地去馳援。

新藍海,如何擺平呼吸機產業鏈?

新藍海,全球呼吸機到底有多缺貨?

毫無疑問,中國在本次抗疫的過程中表現優秀,但我更願意把“這種優秀”歸功於制度的力量,我們有全球最好的領導者,也有全球最具執行力的硬核村長,更有全球最聽話的普通老百姓,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呼吸機以及其他一些昂貴的醫療設備,都是依賴進口的。比如現在極度短缺的呼吸機基本都是被歐美跨國企業瓜分,如美敦力、德爾格、Getinge和菲利普等等。在平常的日子裡,每家企業年產能約1萬臺,因需求穩定,他們不用趕時間生產,不會囤積原材料來應對突如其來的訂單,更重要的是,他們總能在一種“輕鬆有節奏”的狀態下,就把利潤賺走了。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為了輔助治療重症患者,降低致死率,各國家都在瘋狂下單呼吸機,但如前文所述,呼吸機的製造和專業人士的培訓是整個產業鏈的命門,導致全球都陷入呼吸機的匱乏之中,比如意大利現在有3000臺呼吸機,但這遠遠不夠,他們確診人數已經達到35000多例,死亡達到3000例,僅次於中國,意大利手上的呼吸機僅能滿足四分之一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民眾的恐慌;而財大氣粗的美國,面對呼吸機短缺的時候,似乎也愛莫能助,他們的官員在拋售出股票時,又聚集起來開會,希望各州自行採購呼吸機,國家能力有限;相比之下,伊朗更加可憐,他們倒是能從一些渠道搞到呼吸機,但卻不能按時打款,致使呼吸機企業不再向伊朗供貨,至於說,老牌資本主義的英國則催促捷豹等汽車廠商,轉行製造呼吸機,以應對“數十倍”的呼吸機需求。

現在的世界就好像一間巨大的ICU,處處告急,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通過本次疫情,全球之於醫療、病毒產業鏈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或許,未來企業再製造呼吸機時,不會單純地從商業角度出發,而應該從人類命運的角度出發。普通人在學習開車、廚師、挖掘機等手藝的時候,也要順便學一些呼吸機的操作。(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