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導語:

傳統的戲曲藝術已經在我國曆經了800多年的風霜,慢慢演變成300多個不同的劇種,在我國不同地區有著不同但都繁榮的發展。但是就在這樣一個孕育著戲曲藝術的國度,在20世紀之初,為什麼還要引進西方戲劇(Drama)——"話劇"這種舞臺藝術的"舶來品"呢?

話劇在中國是後期興起來的。在西方列強以高調的炮火讓我國的封建社會消亡之時,傳統戲曲已經進入爛熟期,其形式美學發揮到了極致,而現實意義逐漸喪失。在這種情形下,話劇高張民族救亡與思想啟蒙的旗幟,以其新銳的藝術姿態進入國人的文化視閾,在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它與時代同步,與現實呼應,與民族同心,從舞臺藝術的層面,印證了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戲曲藝術

話劇的誕生背景——西風東漸

作為一種現代藝術,話劇經由民族文化的吸納和改造,已經實現了文化上的創造性的轉化。中國話劇的出現,雖說是順應天時,但其萌芽階段卻步履維艱,戲劇前輩們篳路藍縷的探索步履以及他們孜孜以求的藝術軌跡,確實可歌可泣。

將西方戲劇引入中國,把它變成本土藝術形式,這是中華民族現代意識覺醒的開始。 中國人中最早看到西方戲劇的是誰?在他們眼中,西方戲劇又是怎樣的?這是考察中國話劇起源的重要起點。

中國人接觸西方戲劇,最早要追溯到澳門歷史文化的標誌——大三巴前的戲劇演出。所謂大三巴,即"聖保祿修院遺址"。"聖保祿修院"建成後,1594年,由耶穌會創立的當時亞洲第一所現代西式大學——澳門聖保祿學院也隨之建立。教會之所以不惜財力、精力開辦這樣的教育機構,目的在於為培養入華傳教士創造條件。聖保祿學院歷時168年,此間,"

校園戲劇"異常活躍,幾乎每年都有演出。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聖保祿修院遺址

戲劇,表現的是"信仰戰勝日本的迫害",那麼,由此推斷,這出戏有可能已經不是單純的宗教劇,而是反映澳門人民抗倭鬥爭的故事,這也是這出戏的演出受到市民普遍關注的原因之一。文中還記載,演出中出現了"中文對白",這說明,當時聖保祿學院的師生,已經具有了良好的中文水平,也有一種可能,中國人參與了這個戲劇的製作、演出活動。

1604年由聖保祿的學生出演了一部喜劇,甚至已經開始走出校園,開始正式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以上兩場戲劇演出,觀眾中都包括澳門本地居民,這說明有了"公演"的性質,大概可以看作是中國本土上最早的西方戲劇的演出。 西風東漸,在中國人的文化視野中,新戲劇的大幕已經逐漸開啟。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喜劇話劇

"東土西來第一人"走向西方的斌椿

在中國大陸,最早接觸西洋戲劇的,是號稱"東土西來第一人"——斌椿。 斌椿,旗人,自小並不聰慧,長大後"性更迂"。他卻以慨然遠遊的舉動,確立了自己"奇人"的社會地位。他在詩中寫道:"九州曾歷七,廣見堪傲睨。"那時,渡海外出被人視為畏途。而63歲高齡的斌椿,作為第一批由清政府派往"泰西"遊歷的人,卻"慨然願往",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當時勸阻他的人很多,而他卻以"天公欲試書生膽,萬里長波作坑坎"作答。1866年,他帶著3位"同文館"第一批畢業生——英文館的德明、鳳儀和法文館的彥慧,浮海西去。在4個月的行程中,遊歷了歐洲11國——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瑞典、俄國、普魯士、比利時等,此番見聞,讓斌椿"始知海外有此勝境"。回國後寫了《乘槎筆記》,以好奇的眼光、精到的筆力,記錄了他所觀察到的一切新鮮事物。

在《乘槎筆記》中,斌椿第一次描述了西方戲劇演出的情景。劇場裡,他看到一個個富有的太太們衣著華麗,長裙曳地,袒胸露背,珠光寶氣。而舞臺上的情景更是瑰麗多姿,顯然,他被

西方戲劇的奇偉耀目的舞臺佈景迷住了。而令他驚奇的還有觀眾對戲劇的熱情。這一切,都是他在中國看戲時所未曾見過的。 與中國戲曲"一桌兩椅"的簡約舞臺相比,西方戲劇的舞臺佈景真實生動,壯觀綺麗,自然讓中國人感到新奇,覺得不可思議。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斌椿

"眼見為實"放眼看西方——王韜、張德彝

1867年,曾在國內接觸過西方教會人士,並在西人建立的"墨海書館"工作過的王韜,開始遊歷西方諸國。初到巴黎,引起他興趣的是西式劇院,雖然他還不能完全懂得演出的內容,但是,卻以"逼真"二字來概括千變萬化的舞臺,顯然初步領悟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寫實特點,以及它與中國傳統戲曲寫意風格的迥然不同。

曾跟隨斌椿、郭嵩燾出訪歐洲的張德彝,對眼中的西方戲劇也多有描述。 張德彝跟隨斌椿出國時,只有18歲,正值青春年少,對於新事物敏感、好奇。對於西歐那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物,他具有濃厚的瞭解的興趣。在他的《航海述奇》之中,歐洲正在崛起的蒸汽文明,諸如輪船、火車、電報、機器等均有記述。張德彝先後出國8次,喜好舞文弄墨的他,在身後留下了大量的見聞錄。他曾親自目擊過1871年的巴黎公社事件,也曾觀看過大量戲劇演出。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巴黎公社事件

同治十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張德彝在巴黎格朗戲園看戲,認真記錄了觀劇經過以及大致情節: 二十四日壬午,陰雨。戌初,隨行使乘車行三四里,過王宮,至義達廉大街,入格朗戲園觀劇。是園極大,上下可坐一千六七百人。所演者,一人年近六旬,意欲還童,乃登山採藥。正在松下尋覓間,忽來一鬼,身著紅衣,遠看如火判。鬼知其意,乃使其須落黃,面腴神足,變一風流少年。其人大喜,且言久有一女,愛而不得。鬼遂領去見女。女不允,乃故遺一篋於園,內有金剛石鐲釧耳墜等。女見以為天賜,喜而佩之,方去照鏡,見是男立於其後,二人始和。女父知而大怒,攜其長子出街尋獲,遇之於途則對鬥。而男有鬼助,乃刺死女父,女由是乃瘋,尋亦故去。女卒昇天,男鬼皆經陰神捉入地獄。是出共男女二百餘,花樹樓房,跳舞歌唱,與他戲同。惟高山皓月,長江石橋,舟車鳥獸,花影天光,及舊石柱粗二三圍,高二三丈者,以雙眼千里鏡望之,真假難辨。更有彩雲疏星,荷風槐日,仙女數十,飛騰半空。其中固有真人紙畫,然久看之,假水起波,紙人亦動,妙甚。子初回寓。

張德彝還記錄了他對"格朗戲園"的印象:"是園極大,上下可坐一千六七百人。"國外劇院如此的恢弘壯麗,不能不使他們驚奇感嘆。 1876—1880年,黎庶昌以參贊身份先後隨郭嵩燾、陳蘭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國,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黎庶昌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他的《西洋雜誌》收集了遊歷歐洲期間所寫書簡、雜記、遊記等。其中對劇院的記錄尤為詳細。有關劇院的規模、人員的編制以及劇院的樓層、大門、座位等,黎庶昌都一一考察過了。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戲院

"有感而發"觀眾對戲劇的影響

這些外交官,並非專業的藝術人士,只是作為一個遊歷者,用自己的筆,將耳目所及的西方戲劇形諸筆端。但是,也有一些有心人,他們不僅是一個好奇的觀眾,而且在熱心介紹西方戲劇時,將自我的戲劇理念融入其中。和黎庶昌一樣對西方戲劇感興趣的,還有被譽為在清季外交史上,"沒有給中國帶來更多的失敗和屈辱的罕見的一人"曾紀澤。此人是曾國藩的兒子,頗有外交才能。1878年曾以大臣身份出使英、法,在英國辦理訂造船炮事宜。1880年出使俄國,當沙俄迫使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時,他為國家利益據理力爭。曾紀澤在英、法、俄3國任職長達8年之久。在出使日記中,他這樣描寫法國的劇院:回國途中看見的法國大劇院,它的規模和我國的皇宮相比也不遑多讓,還描述法國修建劇院之事:以前,法國戰敗於德國人,現在德國剛一退兵,法國人就首先修建了大戲院。先是民眾集合資金,把國家文化先成立起來,用來重整法國人的民族自尊,而後又撥鉅款建造畫屋,把當初法國人戰敗之後流離逃竄的狼狽之態全部繪製出來,憑藉這個用來鼓勵法國人奮勇報仇的志氣。這兩個舉動,看起來像是一個遊戲,但是它的意義卻非常深遠,聽過這兩個事情都是當時國家有謀略的人提出來的。把建造劇院同"

鼓勵國人奮勇報仇之志"聯繫起來,顯然是基於本國屢遭侵犯的慘痛歷史有感而發。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法國劇院

此外,令中國外交官驚奇的是西方演員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中國人把演員稱為"戲子",是下九流的人物。但是,在外國,演員卻是受人尊敬的藝術家。這使身在國外的中國人感到意外。並且這些戲子竟然可以同主人和貴客平起平坐,這在當時的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隨著國門的逐漸敞開,中國對外派出的使臣漸趨增多,曾官至大學士的清末重臣戴鴻慈,也於1905年被派往西歐各國考察"憲政",回國後他寫下了《出使九國日記》

一次,戴鴻慈在德國看戲,為劇情感動,完整地記下了戲劇故事:一個駐守印度的英國將軍,驕淫跋扈,對於印度君臣百姓極盡欺壓之能事。印度君臣百姓對他無不畏懼萬分,每見到他則三拜九叩。一天,英國將軍看到一位妙齡少女,隨下令把她搶回來。有兩個印度小兵得知其事。少女的父親跑來乞求放回女兒,卻被英國將軍殺害。兩個印度小兵將此人被害的消息洩露出去,英將十分懊恨,擬將印度少女也殺死,以滅其口。印度有丈夫死去,將其妻子燒死殉葬的惡俗。恰好有一個寡婦將被燒死,英將想借此機會將少女燒死。而印度小兵卻將少女救出。不久,在一次宴會上,英將又發現印度皇后長得十分美麗,垂涎欲得。英將乘印度國王打獵之際,將皇后劫到手中,對其威逼再三,但皇后以死拒之,被囚禁在密室之中。印度小兵得知後,潛至密室將皇后救出,並將英將殺死。印度王迎接王后回宮,宮女數百人載歌載舞,祝賀皇后歸來。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德國劇院

故事到此結束,戴鴻慈因此而發感慨:"觀英將之威恣與印度軍悚息之狀,使人生無限之感。嗚呼!亡國之禍,可謂也哉!"當夜,他又觀賞歌舞:"是夜,騎馬騎象,紛紜繁會。最後,則樓閣三層,有百十女郎排次歌舞,燈光五色,悅目賞心。亡何,樓閣上升,下用白紗圍翠,四面有女郎,衣色變換瞬息二三十次,異彩奪目,花樣翻新,蓋用電光攝射各色於素衣之上,使人目迷五色也。維時,水景激射,如珠落玉盤,尤為可觀。"這些場景又讓他大發感慨: 前在紐約、巴黎所看諸劇,已嘆觀止,不圖至此又別開生面、光怪陸離如此也。吾國戲本未經改良,至不足道。然尋思歐美戲劇所以妙絕人世者,豈有他巧?。我國所卑賤之優伶,彼則名博士也,大教育家也;蝶詞俚曲,彼則不刊之著述也,學堂之課本也。

戴鴻慈終於"發現",西方戲劇之所以妙絕人世,主要在於西方人知道戲劇具有教育普及、開啟民智的功能從事戲劇工作的人具有敬業精神,這些演劇人員都是具有很高文化水準的教育家,地位尊貴,受人尊重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戴鴻慈派西

結語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戲劇的人,一開始主要是為炫目的佈景所迷,後來逐漸看出西方戲劇較之中國戲曲的不同,再到後來則側重於對戲劇故事的關注,甚至開始思考戲劇的現實作用。

然而,一個落後民族邁向世界性的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總是不可避免地烙印上痛苦的精神求索的印記。新與舊、中與西的文化矛盾,可以說一直糾纏著中國的文化思想界,並且貫穿於整個20世紀,以各種形式表現為文化論辯的議題。

中國的戲曲話劇史,西風東漸對傳統戲曲的影響

中國戲曲劇照

不管保守勢力多麼頑固,大清帝國的國勢卻已疲軟稀鬆,國門洞開之時,即使是出於被動,中國人也不得不直接面對現代文明。 當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對外策略後,在"師夷"的過程中,中國人首先重視的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中國的社會傳統向來是重文典而輕技藝的,何況擔負著引進先進科技的重要使命的人,自身往往就是正統的文人,因此,文化藝術則不可避免地參加進來,成為中國人瞥見西方的第一抹風景。在這樣的歷史情勢下,中國人方邂逅了西方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