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試射格鬥彈的蘇57為何遲到這麼多年?

魑魅涅磐


全球公認的五代機:F22和殲20,它們均採用機腹主彈艙兩側格鬥彈艙的模式:所有空空導彈,均勻分佈在機身的下表面和側面,非常強調空戰中的亂序發射能力——任意時刻發射任意一枚導彈,說明服役的五代機對於空中格鬥依然重視:保留專門的側彈艙——這也成為標準重型雙發五代機的彈艙的技術標準;






蘇—57則在彈艙的佈置方面顯得很怪異:它採用機腹串列主彈艙,格鬥彈艙隱藏在進氣道兩側的繭包內,為此,很多軍情評論認為蘇—57沒有格鬥彈艙;

蘇—57從這次瑩式彈艙發射格鬥導彈分析,它的優點是:拋離繭式彈艙無需活動的機械結構,戰機發射導彈的速度更快;繭式彈艙有利戰機減輕結構重量,精簡複雜的機械結構以後,蘇—57機械結構的重量是目前第五代(4.9代)戰機中最輕的,五代戰機設計以‘’最大限度減小一克的重量‘’為目標——蘇—57的兩個繭式彈艙為戰機至少減輕上百千克的重量;取消內置格鬥導彈武器艙,蘇—57內部的安裝航電設備的空間可以進行緊湊化設計,它可以安裝更多的模塊化機載設備;



不過。有利就有弊:螢式彈艙嚴重製約紅外製導格鬥導彈的發射!


蘇—57繭式彈艙內的紅外製導導彈在繭式彈艙沒有拋離的時候,格鬥導彈的引導頭無法直接探測到目標——因此,它需要機載紅外系統進行探測和指引目標方位,而在機載系統發現/鎖定目標到最終導彈發射和最終鎖定目標的時候有短暫的時間間隙:在這段時間間隙內,如果敵機做大角度機動可以躲過紅外製導導彈攻擊——基本上,五代機和三代半戰鬥機都可以做到大角度機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解決載機、格鬥導彈數據鏈的高速傳輸數據難題!


可是,作為吃老本的俄羅斯恰恰在高速數據鏈落後於中美:老款的機載數據鏈不能提供RVV-MD導彈、蘇—57之間的鏈接。解決這個問題讓俄羅斯花了數年時間!

從公佈的視頻可以看出,俄羅斯的格鬥導彈從螢包式彈艙發射,可是,它的尺寸不大:極有可能是老款R—73的改進型;

(RVV-MD導彈是R73的最新改進型號)



此外,在俄羅斯公佈的蘇.-57細節判斷,它的內置式彈艙可以搭載KH-59M,該彈長度達到4.6米,截面的長寬都是0.4米粗。俄羅斯國防部部長紹伊古介紹,蘇-57可以攜帶至少4枚KH-59M2,外部格鬥繭包彈艙可以攜帶2枚近戰格鬥導彈。

當然,從蘇—57陸續披的情況來看,俄羅斯軍隊認為:未來的空戰重點在於非接觸作戰。按照設計宗旨,蘇-57的優勢應該是遠程打擊能力。



因此,蘇-57非常注重隱身能力。而是把設計重心放在能夠容納大型導彈的彈倉上——這就導致T—50的隱身性能大幅下降——2020年3月。俄羅斯媒體披露俄羅斯戰術導彈武器集團(俄航空武器全權供應商)總經理的講話:俄方首次明確承認,俄羅斯空天軍的“第五代”戰鬥機蘇-57機身彈艙武器配套存在問題,由於存在各技術門檻,蘇-57機腹彈艙只能用於攜帶“戰略型導彈”,暫時無法攜帶諸空對空導彈這樣的小尺寸航空制導武器——這個訪問提到的格鬥導彈技術難題被這次公佈的視頻證實:它們只能掛載在進氣道附近的螢式彈艙內,而且,只有兩枚!

解決了格鬥導彈的搭載和發射技術難題,可先天的設計缺陷讓蘇—57機腹的彈艙間隙過大、機腹低壓區氣動壓力、機腹位置紊流,它會劣化導彈拋離時的氣動流場:俄製小直徑、重量輕的格鬥空對空導彈、小直徑靈巧型航空炸彈等缺少可靠的拋彈包線。


解決以上難題,俄羅斯航空部門可以通過加大拋彈機構的壓力、選擇特定的拋彈姿態等確保空對空導彈能成功拋掉,可是彈艙門造成的紊流沒有辦法解決:意味著蘇—57在任何姿態、任何飛行狀態下實施拋投動作,都可能出現“導彈撞上飛機”的問題。

試射格鬥導彈成功,不代表蘇—57可以對抗五代隱身戰鬥機:恰恰相反,它無法使用機腹主彈艙攜帶空對空導彈,只有機翼和進氣道下6個掛架來攜帶空對空導彈!



而蘇—57外掛空對空導彈不僅讓五代戰鬥機的隱身性能蕩然無存,它在掛載武器上落後於蘇-30SM和蘇-35S:它們擁有十二個外掛架!在蘇—57機腹彈艙無法攜帶空對空導彈的情況下,蘇-57空戰能力甚至落後於F—15E、殲—16三代半戰鬥機——最適合蘇-57執行的就是戰役縱深空中遮斷類任務——制空類任務就不用指望它了;

俄羅斯的蘇—57出世以來,屢屢出現被軍工強國質疑的技術缺陷:它也不爭氣的用事故、模糊的視頻證明這一點!毛熊家粗糙的加工能力也讓世人懷疑‘’五代機‘’的能力——總之,它總在印度採購五代機招標的關鍵時刻展示‘’五代機‘’的性能——蘇—57的技術缺陷可以用美元解決——這個黃金坑只好依靠‘’外國軍事訂購人‘’(某仿製俄式戰鬥機大國的公司)、白象用真金白銀填補了!


熊style


這裡有個時間誤差,本次是俄羅斯首次公開蘇-57側彈艙發射近距格鬥彈的畫面,並非蘇-57首次試射格鬥彈,這兩種表述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側彈艙本身就是蘇-57戰鬥機設計的一部分,並非是後來才加上去的,因此我們也要客觀看待這個問題。

蘇-57隱形戰鬥機自誕生以來就廣受國內外的詬病,被西方媒體稱為是“拍扁了的蘇-27”,除了對隱身性能的質疑之外,另一大槽點就是內置彈艙問題,這個爭議一直很大。在網絡上流傳著一些所謂“內置彈艙能不能打開、尺度夠不夠”等一系列問題,對於繭式側彈艙設計各種褒貶觀點不一。

美國的F-22、我國的殲-20都曾在公眾場合公開展示過內置彈艙,包括用於掛載近距格鬥彈的側彈艙。但是蘇-57首飛迄今已經滿十年,但是從未公開過其內置彈艙的情況。正是如此,對於蘇-527內置彈艙的各種消息只能從蘇-57公開一部分試飛試驗視頻中的一兩個鏡頭來判斷,因而爭議纏身也在情理之中。

蘇-57的內置彈艙設計與國際上中美主流的設計完全不同,其主彈艙採用串聯式佈局,外界猜測使用的“2+2”或“3+2”模式,串聯的兩個主彈艙能夠掛載4-5枚中距彈,蘇-57在敘利亞實戰測試中也披露出發射空射彈藥的視頻資料,證實了其主彈艙的作戰使用效能。至少,蘇-57的主彈艙攜帶和發射彈藥也是必然的,算是打破一個質疑吧。

側彈艙有沒有的問題,在網絡上曾經掀起過很激烈的爭論,很多認為蘇-57沒有側彈艙的理由就是,其所謂的繭式側彈艙並找不到明顯的縫隙,因此很難證實其側彈艙的存在。這是一種主流的解釋,但實際上,之所以找不到側彈艙的縫隙是因為現有公開資料有限,尤其是近距高清資料不多,其實從俄媒公開的近距視頻資料中,還是能看到側彈艙縫隙的。

蘇-57的繭式側彈艙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距離機身相當遠,實際使用中伸出導彈後也不會被大邊條遮蔽,因而導彈的導引頭視場範圍是非常大的。這一點在此次的試射視頻中可以得到證實,此次公開的視頻蘇-57以大迎角發射近距格鬥彈成為最大的亮點,這也從側面展示了蘇-57側彈艙設計的優劣性。

蘇-57的側彈艙是現役隱形戰鬥機中最優化的設計,對於導彈導引頭的視場範圍、機體佈局、邊條氣流的擾動影響也最少的,在實際使用效果上更加接近翼尖掛架的效果。儘管如此,但從蘇-57整體的尺寸來看,對於蘇-57繭式側彈艙的尺寸還是持質疑態度,尺寸限制了其近距格鬥彈的實際使用效能,至於機體強度問題,目前上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實這個問題,只能等後續看更多的蘇-57細節披露。

有關蘇-57的側彈艙設計本身就是蘇-57整體設計的一部分,這些因素在設計之初蘇霍伊就考慮到裡面了,但是遺憾的是蘇-57在該領域並沒有像中美進行開誠佈公的展示,而是一直處於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下,或許是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單純的歸咎到技術問題上顯然是不合理的,有關此次公佈的視頻資料也並非是當前的資料,這在時間軸上有一定的差距。


鷹鴿分析


總比不到好,近日,蘇57首次試射格鬥彈,吸引了不少關注,由於其設計有缺陷,將側彈艙以保全形式佈置在主翼根部,去年12月,最後三天交付軍方使用,誰知道,天有不測風雲,蘇57在軍方驗貨時墜毀,現時蘇57換裝新型發動機,這麼一來,距離列裝部隊使用依然是遙遙無期,由於去年蘇57出現事故後,俄羅斯軍方到現還沒有接到收貨通知,也就證明墜機事件,對蘇霍伊設計局有非常大的打擊。

(蘇57)

蘇57在十年前開始首飛,到目前換作別人已經研發了兩三款戰鬥機了,俄羅斯的蘇霍伊設計局是蘇57的主要參與者,其中該項目命名為“I-21”。如果蘇聯不出現解體的情況下,蘇57在90年代中期就已經誕生了,其經歷了經濟斷崖式,蘇57的遲到是資金環節跟不上節奏。

(蘇57側彈艙)

蘇57追加側彈艙屬於無奈之舉,也見證了蘇57在設計圖紙那一刻開始注重格鬥性能,可以說蘇57與F22相比更加重視近身搏鬥,設計者心想,以現在的矢量發動機,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到了F22面前,把F22胖揍一頓,也就是這樣設想,很可能吃定了F22的超視距,這就是俄羅斯戰鬥機的側彈艙生存的理由。還有蘇57新型矢量發動機,第二試驗階段稱之為“產品30”,相比AL-41F1-117S發動機慳油,“產品30”發動機由俄羅斯的兩間公司合作研發,該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7.2噸。前些時候,有兩架蘇57現身敘利亞,很可能利用戰場來給其洗禮,無論如何,蘇57遲到好過失約,總算俄羅斯完成了前蘇聯的一大遺願。

(F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