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在古代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同樣是愛之深責之切,但他們也有“七不責”這樣的參照標準——歡慶不責、對眾不責、悲憂不責、飲食不責、暮夜不責、疾病不責、愧悔不責。這些原則一直延續到現在且仍然實用。

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很多早期的研究結果也同樣適用於今。21世紀的父母們教育孩子只要掌握這7大“心理規律”,一切教育問題將迎刃而解。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一、魚缸法則

做為千年前就有的心理規律,輾轉至今還能一直在教育中延續和運用,可見它的實用性非同一般。把金魚放在狹隘的魚缸中,兩個月過去了,它生長的尺寸不超過三寸。如若把它放在廣闊無垠的池塘裡,同樣的時間它可以長到一尺多長。

教育孩子也是同理,不拘泥於一方天地之中,給他們放飛自我的空間。成長建立在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才能使身體和心理變得更強壯!給孩子的教育,家長要懂得適當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才會更健康地成長。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二、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著名的哈佛教授詹姆斯和他好友之間做的一次實驗,在1907年驗證了此番真理。它是一種心理暗示,更是人心理的一種慣性。

教授剛從學校退休,信誓旦旦的送了好友一隻空鳥籠,並拍著胸脯說過不了多久你一定會養上一隻鳥兒。從此以後,無論誰來到好友家中都以為他養死了只鳥。直到後來好友頻頻的和客人解釋也不管用,索性真的養只鳥。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鳥籠效應的奧妙其實就在於人們的慣性思維,而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格上,也可以運用此效應。

比如孩子成績一般,家長給別人營造出成績好的假象,那麼當不斷有人詢問,他們會感到緊迫自然會奮發向上。如果孩子在外人眼中一直是成績很差的印象,他們同樣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三、南風效應

此效應源自著名法國作家拉·封丹筆下,他曾在寓言中寫到南北兩風互相較量,誰先讓路人的大衣脫下就能取得勝利。北風則把空氣越吹越冷,寒風呼嘯也讓路人身上的大衣越裹越緊。而南風則吹開烏雲,太陽把大地照耀得無比溫暖,隨著氣溫升高路人隨之脫掉大衣。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越是採用應激手段教育孩子,他們越反抗。而站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以柔克剛促使孩子們勇於克服困難,為學到更多知識而奮發向上。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四、狐狸法則

狐狸是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典範。很多狐狸寶寶從出生開始,就開始教會它們撲食。直到有一天小狐狸學會了所有的生存本領,父母就會放它們獨自生活。

這種動物的習性來自於日本電影中的《狐狸的故事》,這部影片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教育意義。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保護的再好,他們就也不難脫離父母獨立成長。

所以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父母都要像小狐狸的父母一樣,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明白適者生存的自然原則,並讓他們切身體驗。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五、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而命名,他和同僚雅格布森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次響徹教育界的實驗。

他們挑選了一群很普通的學生,聲稱這群人的思維卓越且智商高於普通人。再從全校抽取兩名普通的教師,同樣對外界宣稱這位兩位是本校最好的兩位老師。經過時間的推移,這群學生毫無意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其實教師和學生都只是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世人對他們的期待,這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在推動著這群人前進。

由此可見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不管老師還是家長,合理運用羅森塔爾效應也能使孩子更自信。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六、霍桑效應

這原本是管理學中為了提升工人績效而採用的原理,後來被運用到教育當中效果卻同樣好。這項實驗於1924年在美國芝加哥的霍桑工廠施行,目的為了改善工人的不滿情緒,提高生產效率。

歷時八年的研究,這個工廠各項福利都還不錯,而最後得出工人們為何工作積極性不高,是因為從來沒人傾聽工人們內心的聲音。企業沒能一針見血的解決員工所需,積壓已久的“膿瘡”使工作效率難以提高。

而霍桑效應在教育中的啟示也是如此,孩子對學習、同伴關係、生活產生不滿的情緒,也需要疏導他們的壓力。解決隱藏在深處的問題,才能使孩子更自信的成長!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七、登門檻效應

此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弗雷瑟從實驗中共同發現的原理。求人辦事可先提出一個較低的門檻,然後逐漸提高,這樣對方很容易答應。就好比與人談判,一開始就亮出底牌最後會導致滿盤皆輸,只有砝碼一步一步亮出來,最後的勝算才會越來越大。

登門檻效應運用到孩子身上也是同理,不要一開始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先從“低門檻”做起,慢慢提高“門檻”。孩子不會因為目標太大而退縮,小目標更容易看到盡頭,達到目的的信心會更足!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父母還在為自家的“熊孩子”的各種問題頭疼不已,看看這7大“心理規律”,總有一個“治”得了他們。管教孩子要懂得利用心理規律,不要一味地講道理,更要懂得利用孩子的思維,多用繪本故事讓孩子明白人生道理。最後,為家長們推薦——《德國幼兒自我管理繪本》與《爸媽不是我的用人》。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將孩子身上容易發生的問題,彙集成一個家庭中的故事。利用主人公小浣熊的故事,讓孩子更有代入感。全套共10冊,每一冊都有鮮明的主題,比如《看望爺爺奶奶》、《給媽媽的驚喜》等孩子懂得親情的意義,從實際問題中學會社交技能與情緒管理。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爸媽不是我的用人》根據7歲左右即將步入小學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容易產生的一些成長問題,編制了一些帶有成長意義的小故事。比如孩子不願意上學、撒謊、沒自信、抗挫折能力弱等問題,讓孩子從故事中得到人生啟示。


家長需掌握的7大“教育法則”,越早學會孩子越好管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