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受歡迎的科目是什麼?為什麼?

用戶9974264951055


宋朝基本延續了唐朝的科舉制度,並把在唐朝首創的一些科考舉措加以完善和制度化。宋代科舉的一些定製規範一直沿用至明清。

宋太祖趙匡胤對科舉選士非常重視。即使在宋初戰事頻發,局勢不穩的情形下,科舉考試也沒有停止。史載,宋朝建國第一年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便舉辦過科舉考試,19人被錄取為進士。

宋初科舉考試的時間延續自唐朝,一年一次,偶爾二三年一次。宋英宗二年(1065年),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個科考年秋天,進行州試(秋闈);第二年春天,禮部主持的省試(春闈);省試當年進行殿試。這個時間,一直延續到清朝宣統年間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其間再未改變。

宋代的科考實行兩級試:發解試與省試。發解試相當於初試,由各州郡主持,考生通過發解試獲得參加省試的資質;省試相當於複試,由禮部主持,被錄取者便可從此步入仕途。至於殿試,通常都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宋代科舉又分進士科以及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明經各個專科,以選拔專業人才;此外還有“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悉許應詔”的特別考試,叫做“制科”。其中以進士科最為重要,錄取的人數也最多。后王安石罷諸科,只保留進士科與制科,另設新明法科遴選司法官。

宋代省試的科目雖然屢經變革,但有四個科目差不多是必考的:詩賦,經義,論,策。殿試通常都是試策。各個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話來說,“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Sylar弈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任我凋零


當然是進士科。

北宋太祖以陳橋兵變立國,深諳五代時期武將權力過大的危害,因此當上皇帝后先是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兵權,鞏固統治,然後奠定了兩宋時期的基本國策-----重文輕武。

這裡的重文有兩層意思:一、重用文臣。原因如上所說太祖皇帝對武將心有戒備,但不可能完全不用武將,於是就通過重用文臣,提高文臣的地位待遇來制衡甚至壓制武將。但是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的風氣是尚文輕武,文臣出眾的不多,不然太祖的重要謀士丞相趙普同志也不可能“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為了提拔更多的文臣,尤其是出色的文臣,北宋初年對科舉進行了大力改革,增加考試次數,錄取人數等等。最關鍵的是考中進士的進入仕途後,升遷快,受重用,當時甚至有“雖位極人臣,然非進士出身,終為不美也”這樣說法。就是說即便官職很高如果不是科舉進士出身也會感覺人生不完美,所以當時的進士科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潛臺詞:大人這事不用問我,您說了算。

多說幾句。

二、重視文化教育,由於上面考中進士的諸多好處,所以兩宋時期的讀書風氣盛行,而政府也鼓勵,重視文化教育,大大推動了社會教育的發展。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在北宋,四大發明有三項完善並廣泛應用於兩宋時期,並不是偶然的,都與當時宋朝的國策有關。

但是這裡的輕武只是針對武將而不是軍隊,宋朝由於歷史的原因對軍隊還是很重視的,儘管我們印象中宋朝不怎麼武力強悍。


清風如月似水


文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