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蕭何、韓信、張良這個人被史學家稱作"漢初三傑",這三個人共同幫助劉邦打下了大漢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成就了威名顯赫的大漢帝國。

根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評價漢初三傑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見這三人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手握重兵的韓信因為擁兵自重被呂后和蕭何謀害,甚至被誅了三族;參與其中的蕭何也差點性命不保,做出很大犧牲才保全了性命。這三個人中只有張良獲得了圓滿的結局,還被劉邦和呂后百般稱讚。那麼張良為什麼能得到善終呢?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張良輔佐劉邦建立大漢基業居功甚偉

大澤鄉農民起義爆發後,雄心壯志的張良也拉起了自己的隊伍反秦,並於下邳這個地方與劉邦的隊伍相遇,張良果斷投靠了劉邦麾下,並且稱讚劉邦是天選之人,必能成就大業。張良的稱讚,劉邦聽了非常受用,也非常需要,劉邦就特別賞識張良。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以後張良就忠實地為劉邦效力,一直得到劉邦的重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基業不遺餘力的獻計獻策,讓劉邦暫時放棄咸陽、收編韓信為己用、封賞功臣凝聚人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等。

總的來說,張良是劉邦麾下首屈一指的謀士,對劉邦的事業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鴻門宴"事件。公元前206年,項羽邀請劉邦參加鴻門宴,想要除掉他。之前,張良已經買通了項羽的叔叔項伯,打點好關係後和猛將樊噲一起同劉邦參加"鴻門宴",一番較量後,讓劉邦在宴會中安然無恙。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張良功成名就後選擇退隱

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以後,敏銳地察覺到自己可能會被兔死狗烹,於是就選擇了隱退,解除了劉邦對自己的懷疑。劉邦登基後大封功臣,想要讓張良當萬戶侯。張良委婉地拒絕了劉邦,只選擇了留這個小地方做自己的封地,從此過著不問朝政,富裕閒散的生活。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留侯張良的稱謂也是從這裡傳出去的。劉邦看到張良的一系列避世舉動,就徹底安了心,不疑心張良有非分之想了。反而對待張良更加尊敬了,將張良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稱呼張良只稱字不說名。就連蕭何與韓信都沒有這樣的殊遇。

處事小心不得罪人

張良為劉邦打下大漢江山立下了蓋世奇功,但他並不以功臣自居,一直是低調處事。在劉邦登基稱帝后,張良發現劉邦的大漢已經穩定了,於是逐漸從一線臣工退居二線,對待功名非常平淡。

非常擅長道家學說的張良,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無為而治的人生境界。劉邦登基以後,很快發動了消除異姓王的戰爭。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張良從不參與其中,經常以身患重病為理由,拒絕出山,不去充當雙方的幕僚,也不加入兩者的政治鬥爭。也正是因為這樣,張良才沒有遭人暗算,保全了自己,非但沒有赴蕭何的後塵,反而還受到大漢皇室以及朝中大臣們的尊重,覺得張良才是真正賢德之臣。

​張良贏得了呂后的信任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後來甚至有立戚夫人兒子為太子的想法。這讓呂后驚恐萬分。她明白,如果自己的兒子太子之位保不住,戚夫人的兒子當時太子繼承皇位後,她母子倆肯定得不到善終。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能善終的四個因素;其中一條常人很難效仿

於是呂后便去求助張良,張良就為呂后出謀劃策,邀請全國很多的有名望之人與太子相伴,漢高祖劉邦發現這一現象後,非常震驚,覺得太子劉盈現在勢力已經這麼大了,這麼多的高人都是他的幕僚,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就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太子劉盈之後成功成為了大漢王朝新一代的皇帝。張良也因為這件事得到呂后和劉盈的尊敬與感激。

公元前189年,呂后掌握朝政,依舊對張良十分重視,甚至勸說張良不需要限制自己的自由,可以在全國各地任意遊歷,大漢保護他一生榮華富貴。張良的晚年果然富裕平安,避免了開國功臣兔死狗烹的結局,這與他的性格和追求也有關,在功與名面前,他選擇急流勇退,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